天天看點

人工智能驅動世界變革——寫在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開幕之際

作者: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5月18日報道(文/毛振華 王井懷 宋瑞)“智行天下 能動未來”——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18日在天津拉開大幕。目前,人工智能澎湃來襲,成為驅動世界變革的關鍵力量。它整合了機械化、自動化、資訊化時代以來的所有科技創新成果,将引領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新紀元,深刻影響和改變全球經濟、産業、創新的格局。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到什麼階段了?究竟帶來了哪些變革?從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上應可窺見一些端倪。

智慧城市:美好便捷生活近在眼前

不僅擁有智慧“大腦”,而且還有感覺外界的“感官”及處理問題的“手腳”——打造這樣的一座智慧城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夢想。如今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夢想正在照進現實。

據生态城智慧城市發展局大資料科科長安脈介紹,這座世界上首個由國家間合作建設的生态城市中,“城市大腦”可實時監測各類城市治理問題的進展,賦能城市治理科學化、高效化與精細化。由此延伸出智慧防汛、智慧教育、智慧醫療等功能,城市更智能,群衆更友善。

清華大學教授、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吳建平指出,世界上有許多城市面臨着因人口增長給基礎設施和服務等方面帶來的挑戰,并為此啟動了智慧城市發展計劃。如歐盟聚焦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日本緻力于打造市民驅動、提升信賴度和活力的數字城市等。

近年來,大陸智慧城市建設以技術為支撐,不斷提升感覺能力。大陸“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中明确指出“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建設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智慧城市也是接下來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向。

智慧城市建設迎來風口,引發衆多科技巨頭布局。亮相世界智能大會的聯想集團推出了新型綠色智慧城市方案。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方案服務業務群總經理戴炜說,聯想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區塊鍊、雲計算、大資料技術,提供從頂層的整個城市的設計和咨詢,到設計方案出爐後的內建和安裝部署,以及後期的長期IT運維服務支援等,打造新型智慧城市的“營運服務商”。

智慧能源:能源消費實作低碳轉型

企業原材料采購、生産、運輸等各環節的碳排放資料應有盡有,個人衣食住行碳排放占比一目了然……在世界智能大會現場,寶坻九園工業園區和小辛碼頭村的“碳足迹”吸引了不少目光。“碳足迹”背後,是國網新能源雲天津碳中和支撐服務平台的“資料大腦”系統。

國網天津電力發展部配網規劃處處長遲福建表示,該平台首批接入寶坻區九園工業區和小辛碼頭村151家企業、88戶農戶的能源消耗資料,提供特色“雙碳”服務,支撐園區産業更新和鄉村振興。“利用平台的規劃,企業每年減排二氧化碳在500噸以上,實作了綠色發展與成本節約的雙赢。”天津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電氣部負責人許鋒說。

在天津,智慧能源小鎮、城市能源大資料中心、省級智慧能源服務平台等一批可複制、易推廣的創新示範項目,正在引領電力系統加速向高度數字化、清潔化、智慧化的方向轉型。

相關報告預測,2021到2025年,中國智慧能源行業的市場規模将以每年10%-15%的速度穩步增長,2025年市場規模可達4.9萬億元人民币。這将為能源低碳轉型提供強大動力。

目前,“雙碳”目标為能源革命提供了根本遵循,智慧能源是主要實作手段。“智慧能源是大勢所趨。”APEC可持續能源中心教授德斯文表示,能源數字化、智能化作為各國實作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工具,前景非常值得期待。

智能制藥:精細化管控用藥更安心

線上挂号、分級診療、電子病曆……以大資料手段創新發展大健康産業,建構智慧醫療體系,在全國多地落地。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向制藥領域延伸,高效、綠色制藥成為可能。

傳統藥物合成生産通常采用反應釜式的批次生産方式,存在溶劑使用量大、能耗高等問題。順應智能化發展趨勢的連續反應技術,提供了一種用連續流動化學合成方法代替批次反應的新途徑,安全性更高,三廢生成量更少。位于天津經開區的凱萊英已将這項技術應用于制藥商業化,實作了生産全流程的精細化。

人工智能輔助下,藥物生産更精準。制藥業通過從合成、制造向連續合成、連續制造方向轉型,在提升藥物一緻性品質标準、守護人類健康的同時,兼顧了生産安全和綠色可持續。

智能制藥還幫助更多人吃上安心藥、放心藥。浙江大學藥學院教授瞿海斌說,以過程分析系統作為生産管理手段的連續制藥,確定最終産品的一緻性和可靠性。

“希望為醫藥化工行業提供環保安全的一站式智能化共享平台。”大會期間,浙江昌海制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均尉表示,随着柔性技術應用平台的開發,制藥安全降本增效不再是夢。

智慧交通:車路協同交通安全高效

無人駕駛技術的應用并不稀奇,有沒有可能整條路乃至整個區域都是智慧的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世界智能大會的智能網聯車體驗區,隻需安裝應用程式并接入網絡,智慧交通的面貌便呈現眼前:行至路口,車載App便會發出提示;遇到危急情況,車輛會啟動預警;各個路口交通設施與上路汽車的資料互聯互享,彼此清晰可感……

這項技術不隻在展台亮相,還在天津(西青)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深入探索。“先導區自第四屆世界智能大會上揭牌至今,3年累積超過200萬測試用例。”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專家張亞楠認為,車聯網不是簡單将車輛連入網絡,而是車、路、基礎設施、軟體算法等形成的完整閉環。目前,車聯網先導區完成408個路口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提升,在全國率先實作多主流廠商車路終端資訊互聯互通和規模化部署。

張亞楠說,從實驗室走向開闊道路,智慧交通對生活的融入滲透将帶來汽車等更多領域的産業變革。

在貨運領域,貨拉拉提供智能化物流管理系統,幫助中小微企業管理者更便捷地實作對貨運用車管理。目前,貨拉拉每月為超過950萬使用者解決貨運難題,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

“智慧交通将帶來汽車工業發展的巨大潛力。”一汽富維本特勒汽車零部件(天津)有限公司啟動經理克勞斯認為,中國在智慧交通領域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智能制造:數實融合促制造業轉型

制造業加快轉型箭在弦上。以“智造”促變革,在數實融合助力下,智能制造漸入佳境。

在工業富聯的深圳工廠,上料自動化、檢測自動化、物流智能化,廠房甚至不用開燈也能實作全自動作業。支撐這座“黑燈工廠”的正是騰訊WeMake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提供的數字底座。騰訊雲副總裁、智能制造負責人曹磊介紹說,工廠生産資料實時上傳到雲端,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其進行模拟分析,提出優化生産的新方案。

在全球“燈塔工廠”丹佛斯商用壓縮機工廠,全數字追溯系統、智能傳感器、視覺檢測、自動監控系統等智能科技一應俱全。“工廠每年有幾十萬台壓縮機排隊下線,運往全球。”丹佛斯天津進階營運總監張瑞興說,在智能科技加持下,工廠生産效率連年保持兩位數提高。

天津市先後出台智能科技産業“1+10”行動方案,設立百億智能制造專項資金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産業基金,培育了316家智能工廠和數字化工廠中的房間。“到2027年,我們要新增300個數字化工廠中的房間和智能工廠。”天津市工信局副局長周勝昔說。

中國信通院釋出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指出,2021年,大陸産業數字化規模達到37.2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2.5%。工業網際網路已成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方法論。(參與采寫:郭方達 梁姊 王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