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工智能驱动世界变革——写在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开幕之际

作者: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5月18日报道(文/毛振华 王井怀 宋瑞)“智行天下 能动未来”——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18日在天津拉开大幕。当前,人工智能澎湃来袭,成为驱动世界变革的关键力量。它整合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时代以来的所有科技创新成果,将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纪元,深刻影响和改变全球经济、产业、创新的格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什么阶段了?究竟带来了哪些变革?从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应可窥见一些端倪。

智慧城市:美好便捷生活近在眼前

不仅拥有智慧“大脑”,而且还有感知外界的“感官”及处理问题的“手脚”——打造这样的一座智慧城市,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如今在中新天津生态城,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据生态城智慧城市发展局大数据科科长安脉介绍,这座世界上首个由国家间合作建设的生态城市中,“城市大脑”可实时监测各类城市治理问题的进展,赋能城市治理科学化、高效化与精细化。由此延伸出智慧防汛、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功能,城市更智能,群众更方便。

清华大学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吴建平指出,世界上有许多城市面临着因人口增长给基础设施和服务等方面带来的挑战,并为此启动了智慧城市发展计划。如欧盟聚焦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日本致力于打造市民驱动、提升信赖度和活力的数字城市等。

近年来,大陆智慧城市建设以技术为支撑,不断提升感知能力。大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指出“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智慧城市也是接下来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向。

智慧城市建设迎来风口,引发众多科技巨头布局。亮相世界智能大会的联想集团推出了新型绿色智慧城市方案。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方案服务业务群总经理戴炜说,联想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提供从顶层的整个城市的设计和咨询,到设计方案出炉后的集成和安装部署,以及后期的长期IT运维服务支持等,打造新型智慧城市的“运营服务商”。

智慧能源:能源消费实现低碳转型

企业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等各环节的碳排放数据应有尽有,个人衣食住行碳排放占比一目了然……在世界智能大会现场,宝坻九园工业园区和小辛码头村的“碳足迹”吸引了不少目光。“碳足迹”背后,是国网新能源云天津碳中和支撑服务平台的“数据大脑”系统。

国网天津电力发展部配网规划处处长迟福建表示,该平台首批接入宝坻区九园工业区和小辛码头村151家企业、88户农户的能源消耗数据,提供特色“双碳”服务,支撑园区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利用平台的规划,企业每年减排二氧化碳在500吨以上,实现了绿色发展与成本节约的双赢。”天津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电气部负责人许锋说。

在天津,智慧能源小镇、城市能源大数据中心、省级智慧能源服务平台等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创新示范项目,正在引领电力系统加速向高度数字化、清洁化、智慧化的方向转型。

相关报告预测,2021到2025年,中国智慧能源行业的市场规模将以每年10%-15%的速度稳步增长,2025年市场规模可达4.9万亿元人民币。这将为能源低碳转型提供强大动力。

当前,“双碳”目标为能源革命提供了根本遵循,智慧能源是主要实现手段。“智慧能源是大势所趋。”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教授德斯文表示,能源数字化、智能化作为各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工具,前景非常值得期待。

智能制药:精细化管控用药更安心

线上挂号、分级诊疗、电子病历……以大数据手段创新发展大健康产业,构建智慧医疗体系,在全国多地落地。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向制药领域延伸,高效、绿色制药成为可能。

传统药物合成生产通常采用反应釜式的批次生产方式,存在溶剂使用量大、能耗高等问题。顺应智能化发展趋势的连续反应技术,提供了一种用连续流动化学合成方法代替批次反应的新途径,安全性更高,三废生成量更少。位于天津经开区的凯莱英已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制药商业化,实现了生产全流程的精细化。

人工智能辅助下,药物生产更精准。制药业通过从合成、制造向连续合成、连续制造方向转型,在提升药物一致性质量标准、守护人类健康的同时,兼顾了生产安全和绿色可持续。

智能制药还帮助更多人吃上安心药、放心药。浙江大学药学院教授瞿海斌说,以过程分析系统作为生产管理手段的连续制药,确保最终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希望为医药化工行业提供环保安全的一站式智能化共享平台。”大会期间,浙江昌海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均尉表示,随着柔性技术应用平台的开发,制药安全降本增效不再是梦。

智慧交通:车路协同交通安全高效

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并不稀奇,有没有可能整条路乃至整个区域都是智慧的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世界智能大会的智能网联车体验区,只需安装应用程序并接入网络,智慧交通的面貌便呈现眼前:行至路口,车载App便会发出提示;遇到危急情况,车辆会启动预警;各个路口交通设施与上路汽车的数据互联互享,彼此清晰可感……

这项技术不只在展台亮相,还在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深入探索。“先导区自第四届世界智能大会上揭牌至今,3年累积超过200万测试用例。”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张亚楠认为,车联网不是简单将车辆连入网络,而是车、路、基础设施、软件算法等形成的完整闭环。目前,车联网先导区完成408个路口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提升,在全国率先实现多主流厂商车路终端信息互联互通和规模化部署。

张亚楠说,从实验室走向开阔道路,智慧交通对生活的融入渗透将带来汽车等更多领域的产业变革。

在货运领域,货拉拉提供智能化物流管理系统,帮助中小微企业管理者更便捷地实现对货运用车管理。目前,货拉拉每月为超过950万用户解决货运难题,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

“智慧交通将带来汽车工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一汽富维本特勒汽车零部件(天津)有限公司启动经理克劳斯认为,中国在智慧交通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智能制造:数实融合促制造业转型

制造业加快转型箭在弦上。以“智造”促变革,在数实融合助力下,智能制造渐入佳境。

在工业富联的深圳工厂,上料自动化、检测自动化、物流智能化,厂房甚至不用开灯也能实现全自动作业。支撑这座“黑灯工厂”的正是腾讯WeMake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数字底座。腾讯云副总裁、智能制造负责人曹磊介绍说,工厂生产数据实时上传到云端,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其进行模拟分析,提出优化生产的新方案。

在全球“灯塔工厂”丹佛斯商用压缩机工厂,全数字追溯系统、智能传感器、视觉检测、自动监控系统等智能科技一应俱全。“工厂每年有几十万台压缩机排队下线,运往全球。”丹佛斯天津高级运营总监张瑞兴说,在智能科技加持下,工厂生产效率连年保持两位数提高。

天津市先后出台智能科技产业“1+10”行动方案,设立百亿智能制造专项资金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基金,培育了316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到2027年,我们要新增300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天津市工信局副局长周胜昔说。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指出,2021年,大陆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37.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2.5%。工业互联网已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方法论。(参与采写:郭方达 梁姊 王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