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吃飯AA是出醜—畸形的中國财富觀

  喧嘩的春節過去大半,見到朋友、聽到電話的第一句話大多是“恭喜發财”;各大商場門前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模型豬,托着澄澄的金元寶,遊人們喜滋滋地站在豬前合影,大家都想去沾沾财氣。   看過《大國崛起》之後,發覺中國目前關于金錢與财富的地位已經比在西方工業國家裡還高不少,處處衡量事情的标準是法家的“實利主義”,社會弘揚的事業與成就首先就是以金錢衡量。   過年時大年初五的鞭炮是最能與大年三十的鞭炮抗衡的,在中國較大的城市最能炫耀的是駕駛高檔汽車、穿戴名牌的富人們,一些高檔消費場所經常與比鄰的建築群格格不入。   從媒體和社會導向,青年才俊、莘莘學子最為佩服的成功者就是那些富豪,除了眼高手低地豔羨外,越來越開始勤學苦幹地竭力模仿。公司的很多老闆朋友也越來越不好經營公司,在最近參加的一次研讨會上,一個公司老總感慨地說感情投資最多隻值500元。若是其他公司開出比目前薪水多500元的機會,即使是較為信任的員工也會毫不猶豫的轉身離去。一個比我小上幾歲的朋友和我聊天,我一直勸他不要離開原來那個公司,原因是在那個公司雖然薪水低些,但是的确在做着很有希望在中國成功的軟體産品,但是他後來還是選擇了去了一個收入高一些的地方,理由很簡單,他女朋友給他開了一個明細單,上面列舉了結婚時想要的東西—沒有這些她就不結婚。   在第一天上班的當中,同僚們聊的話題依然離不開金錢與财富,這個也是走到中國哪裡都會聽到的永恒話題。細想想中國發展太快,變化也太多,目前這個觀念與中國多年的傳統儒家社會極不相符,以前商人的社會地位非常低,學者則享有崇高的聲譽。CSDN上衆多的技術英雄難以在社會獲得更為廣泛的知名度,但是一個軟體企業的CEO卻可以更多地名揚四海。   儒家的理想終歸是理想,中國的文化的确處在一切向錢看的非常實利主義中。林林總總飯店拜的财神、大年初五的鞭炮、絡繹不絕在金元寶前合影的人群、佛廟道觀上求财的燃香都折射着大家祈财的強烈心态。   前段時間一個手機電話号碼“要讓我發、我發、我發、我發”居然被拍賣出68萬美元;中國交通銀行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代碼是“3328”,這個數字用粵語念出來是“生生易發”。好多公司的口号也很響亮地喊出“賺錢 錢 錢 錢”。   不過,最有趣的沖突現象是重視财富的另一面是大方。在這個新年中,同僚們給出的各方面禮錢幾乎是每個人工資的1.5倍;連同僚們第一天上班時的集體聚餐也都是搶着個人付賬。歐美人各自付賬或均攤餐費的做法在我們看來是一種吝啬。一個外國朋友曾經和我開玩笑說:在中國,讓人出醜的最簡單方法就是在餐館中提出來各自付賬。   中國的财富觀存在着何樣的畸形和沖突,這是一個金錢令人幸福的地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