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書筆記】浪潮之巅~與時代同行

此文章已在知乎發表(2018-10-02),另外,公衆号裡面也寫過,後來,自己的公衆号也登出了,就發表在這裡吧

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要預測未來是很難的,但是看看過去和現在,我們也許能悟出一些道理。在工業史上,一種新技術代替舊的技術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生最幸運之事就是發現和順應這個潮流。

花了2周多業餘時間,終于把吳軍博士的《浪潮之巅》讀完了。這是一本關于網際網路大事記的書籍,但又不僅僅是網際網路,裡面涉及了行業,時代,資本還有其他一些内容,有助于我們來了解大的網際網路公司都做了些什麼。這本書裡面,講解了ATT公司、IBM公司、蘋果(Apple)公司、英特爾(Intel)公司、微軟(Microsoft)公司、思科(Cisco)公司、雅虎(Yahoo)公司和Google公司,也許還有接下來的Facebook公司等等,随着時代的發展,都先後被幸運地推到了浪尖。

從文字中可以看出,吳軍博士對科技、對創新、對網際網路都充滿“虔誠”信仰,吳軍博士緻力于語音識别、自然語言處理,特别是統計語言模型的研究。谷歌黑闆報上發表了《數學之美》系列部落格,不過,《數學之美》那本書籍,暫時還沒有讀。同時,吳軍博士又很會寫文字,文字的内容前後關聯又特别強,這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國内的阮一峰算是其中一位,《未來世界的幸存者》已經出版成書籍,這本也是很值得一讀的。

和吳曉波的《激蕩十年,水大魚大》這本書不同的是,吳曉波是以時間為主線來叙述每個時間内發生的事情;而吳軍博士,是以科技疊代為主線,讓我們去了解美國的科技公司,讓更多的人更多的人看清科技工業的發展規律,抓住機遇。吳曉波是經濟學家,吳軍是懂經濟的科學家。人的商業知識和眼光不是天生的,需要不斷地、有心地學習(一萬小時定律,需要刻意去練習),吳軍博士就是一個永葆好奇心,持續學習的人。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發現一個中國與國外的一些差異:國際上的公司是利用生态賺錢:微軟的作業系統;微軟的家庭娛樂系統;谷歌的雲計算系統及Android系統,甲骨文的SQL資料庫等等;中國是利用人口紅利在賺錢:不管是原先的QQ,淘寶,百度搜尋,還是現在的秒拍,抖音,共享單車等等。雖然中國的樂視想打造一個家庭娛樂系統,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也沒有成功;小米想要打造一個生态,但偏離了主線,成為了一家“雜貨公司”。

當然,書中也提到了科技與投資的關系。風險投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科技公司創辦的過程。科技像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大腦,而金融則是血。任何一個公司的創辦都離不開資金。可以說,沒有那些資金的注入,也就沒有現在世界上的這些網際網路巨頭;而網際網路巨頭不斷成長,又為那些資本帶來了巨大的盈利。相輔相成,互相成長。

矽谷為什麼叫做矽谷?而矽谷又是怎麼變為了網際網路創業的天堂。舊金山灣區之是以得名矽谷是因為早期這裡的公司大多數是半導體公司或者計算機硬體公司。但是,最早誕生于矽谷的真正的半導體公司是仙童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後來,英特爾和微軟相繼崛起,微軟控制了人們使用計算機時無法繞過的接口——作業系統。當作為作業系統開發商的微軟和作為不可替代的處理器制造商的英特爾達成合作的時候。

電子計算機和 IBM 的名字是分不開的,就如同電話和 ATT 分不開一樣。一方面,IBM 因為有了計算機得以持續發展了半個世紀,另一方面,計算機因為有 IBM 的推廣,才從科學計算應用到商業領域和人們的日常生活。

蘋果最初是便宜的低端品牌,現在成了高端的時尚品牌,這看似沖突的兩方面,通過蘋果的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很好地結合了起來。一個公司創始者的靈魂常常會永久地留在這個公司,即使他們已經離去。蘋果公司很好的延續了喬布斯的創新基因。

網際網路是在不斷疊代的。

網際網路1.0——可以說是技術的創新

代表:微軟,甲骨文,雅虎等等。

在網際網路1.0 時代,像雅虎這樣的超級門戶網站,實際上扮演起了當年IBM 的角色,它提供幾乎所有上網必備的服務,從使用者撥号上網(後來是DSL),到網際網路的目錄和查詢,到Email , 再到即時留言和語音服務。

甲骨文公司看中了當時市場最大的資料庫軟體,開發出和 IBM 相抗衡的 SQL 資料庫系統,很快靠“賣軟體”的方式占領了市場,并且僅僅依靠資料庫系統一種應用軟體就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大軟體公司。甲骨文成功後,矽谷很多人紛紛效仿辦起了各種各樣的軟體公司,包括很成功的做 Photoshop 的 Adobe 和财務軟體 Turbo Tax 的 Intuit(Google的鄰居)。

網際網路2.0——可以說是商業模式的創新

代表:Google,騰訊,阿裡,亞馬遜等等公司

網際網路2.0公司的一個普遍特點就是專注于打造通用的平台,而由社會上的開發力量和廣大使用者補充成完整的服務,從Wikipedia 到Facebook 都是如此。

以 Google 和 Yahoo 代表的網際網路公司,颠覆了以微軟代表的軟體公司向每一個終端使用者(End User)收錢的商業模式。

很多國家都投了大量的資金建造自己類似矽谷的科技園,以鼓勵創新,但鮮有成功的。**主要是因為其它地方很難再複制矽谷的天時(二戰後 IT 工業的發展)、地利(背靠斯坦福和伯克利)和人和。而這其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它就是在矽谷發展起來的新型的生産關系。**這是矽谷在全世界最特殊的地方,并充分保障了創新。在生産關系中,在以科技為主的行業,生産資料的作用微乎其微,像微軟和 Google 這樣的公司,除去現金後,資産占不到市值的十分之一。那麼人的作用就是關鍵,具體講就是利潤的配置設定方式和人與人的關系。科技公司的期權制保證了各級雇員除了工資以外,可以從公司的利潤中分到一杯羹。

矽谷能成為科技之都,而且長盛不衰,必有它高明之處。其中最關鍵的一條是保證機會均等。任何人、任何國家和制度都無法保證我們的社會絕對公平,(事實上也沒有必要追求絕對公平。)但是,一個好的制度要保證每個人有均等的機會。在矽谷謀職,履歷固然重要,但是個人的本事(包括和人打交道的軟本領)才是各個公司真正看中的。(上海,深圳在注重人才這方面,特别明顯;相較于北京來說,京城太注重學曆了,但是,中國有句古話,高手在民間,這也是為什麼北京有那麼多人才流向了深圳,上海,杭州,成都等等城市的原因。插一句話,北京的回龍觀原先不是學區房,但是靠廣大的程式員把回龍觀早就成了學區房,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北京不太注重人才。)

在作者看來,世界上存在着5家半科技公司:

Google ——它控制着全世界的資訊源;

亞馬遜——它是電子商務中的沃爾瑪;

Facebook ——它控制着網際網路的社群;

Twitter ——它控制着手機的社群,但是畢竟它目前還太小,隻能算半家;

阿裡巴巴—— 它擁有全球最完整的電子商務的生态鍊和最大的營業額;

騰訊——它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注冊使用者群, 并控制着中國網際網路和手機網的虛拟社群。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沒有中國的百度,因為它隻是一個區域性網際網路公司。Google 更多地是一個科技公司,而百度僅僅是一個網際網路公司,就如同當年風光一時的雅虎是個技術競争力不很強的網際網路公司一樣。科技公司可以通過不斷創新,開拓新的成長點,而靠營運壯大起來的網際網路公司在主營業務成熟後,成長就會成為很大的問題。百度近幾年依靠人工智能的熱風,終于搭上了科技的快車。

吳軍博士在2011年出版這本書的時候,對中國的擔憂,到現在改變的迹象也不太明顯。中國的現實問題是, 人們似乎不需要靠科技的進步和實業就可以取得财富。看看中國富豪榜的構成,有幾個人是貝爾、福特這樣的發明家,又有幾個是洛克菲勒和卡内基這樣的實業家。幾乎所有富豪們的财富,或者來自于股市,或者來自于房市。當人們不再把房市、股市作為最快的掙錢手段時,就是中國可以誕生下一個Google 的時候了。科技的進步,不可能通過房地産泡沫, 或者股市泡沫來實作。

世界與中國都是在互聯學習的。搜狐,新浪,網易這些門戶網站原型為國外的雅虎;微網誌原型為國外的Twitter;騰訊原型為國外的ICQ;百度的原型為Google;阿裡巴巴是中國大環境影響的結果。一個集裝箱從廣東運到北京的費用,遠比它運到太平洋對岸的洛杉矶要高,因為中國的公路鐵路收費太貴,而在美國從洛杉矶到舊金山五百公裡的高速公路上是不需要交一分錢的過路費的。在中國,零售網還沒有建立起來的時侯,電子商務便出現了,是以中國可能會跳過鋪設全國零售網這個過程(畢竟在全國開1 000 家超市是成本高、周期長的事情) ,代之以電子商務。中國出現了一個和沃爾瑪一樣大的電子商務公司,在我看來,阿裡目前是最具有創新基因與創新精神的公司。

騰訊在1998年成立于深圳,阿裡在1999年成立于杭州;百度在2000年成立于北京。在改變着我們的社交,購物,搜尋等方方面面。騰訊除了即時通信,同時還是中同最大的無線增值服務商和中國最大的網絡遊戲公司。同時,騰訊擁有中國最大的網際網路2.0社群載體Qzone ,這有一點像Facebook,2011年由Foxmail的創始人張小龍帶領他的團隊在騰訊建立了在全球流行的新一代社交工具微信;阿裡巴巴實際上不是一個以科技驅動的公司,它和戴爾有相似處, 是一個靠着非常好的商業模式在科技領域經營得非常成功的商業驅動的公司。阿裡巴巴的業務目前有三塊,它的傳統業務一-B2B 的電子商務, B2C 的業務一一淘寶,以及線上支付業務一一支付寶。其中B2B 的電子商務在美國和世界上沒有可對比的公司,而淘寶幾乎是亞馬遜和eBay 的總和。這兩部分占掉了中國電子商務的幾乎半壁江山,而支付寶則完全是PayPal 的翻版,控制了中國2/3 的線上支付。在2009年,王堅博士建立了阿裡的雲計算平台阿裡雲,才有了現在的大部分企業都在用的阿裡雲服務;百度,除了是國人必用的搜尋引擎之外,在2013年啟動了無人車項目,并在2018年2月15日,百度Apollo無人車亮相央視春晚,在港珠澳大橋開跑。

中國進入影響人們生活的網際網路時代,從2008年就如火如荼的發展起來了,到現在已經十年。可以說,是當時的全球經濟危機,讓中國這頭睡獅覺醒了。**恢複經濟靠什麼,短期靠基礎建設, 因為它在創造工作機會上見效快。長期靠科技産業(IT),是以每一次經濟危機,就導緻我們對科技的依賴越來越強。**而所有的科技公司都必須經曆這次金融危機的洗禮。那時候的校内網,飯否,微網誌等等,使民營經濟獲得了極大的資訊,之後,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公司如雨後春筍一般的誕生,而且,與當時中國的三駕馬車——出口,消費,投資并駕齊驅。越來越深層次的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2018年,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以BATJ為前鋒,先後進入後流量戰時代,AI、大資料、雲計算甚至區塊鍊等新技術即是未來的導向,也是科技企業新的希望。ABC時代之是以重要,是因為基于雲計算和大資料技術的智能化将改變整個商業社會的格局。赢得C端市場還是第一步,平台資源能力的較量也隻是競争的一方面,更激烈的角逐現在才剛剛開始。

前幾天一篇《移動網際網路十年》的文章火了,借用裡面的一段話來做結尾:

十年,彈指一揮間。即使用盡筆墨,也講不完所有的故事。十年前,有人貌似在山頂,但正在走向下坡;十年後,有人看似在谷底,卻蓄勢待發。人如此,事亦然。許多的成功,都是從一件小事開始;許多的變革,都是在不動聲色中發生。十年前如此,十年後亦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