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工智能(AI)雛形之一角

作者:樂健樂見

人工智能(AI)技術在今天如火如荼的發展,已經進入包括日常生活的各領域,回憶這一技術的發展 ,作為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史很有必要。

所謂人工智能就是模拟人類對任何事物的認知,檢索已有的知識,然後根據人類的認知去執行相應的動作。

說來簡單,做起來并不容易,在中國人工智能的概念大約是1988年由中國電子學會和北京單片機協會提出的,已經35年了,那時知道人工智能的沒有多少人。人工智能的軟硬體基礎就是計算機,配合相應的程式,就是計算機的小型化,微型化,超微型化,今天已經是納米級的了。幾十年前将運算器,存儲器,輸出入口內建在一個拇指大的晶片裡被稱為“單片機”。

借助時光隧道我回到了大約35年前,那時我正值壯年,剛接觸MCS48單片機。一個偶然的機會在展會上認識了北京單片機協會第一任秘書長盛志純老師,與她談起計算機的應用與發展,她邀請我參加了北京單片機協會。

  回想起來我十分感謝盛志純老師,是她讓我與單片機結了緣。進了協會結識了一批學有專長的專家,特别要提到協會第一任理事長盛煥鳴教授,一位學業精深、與人和善的學者,在兩位盛老師和諸多同仁的努力下單片機協會為現在所稱的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雛形做出了貢獻。

  八十年代末北京單片機應用正值發展的年代,很多在技術一線的工程技術人員開始認識單片機,正準備應用單片機。協會成立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具備,很快就展開了協會的第一個開發項目。

回想起來那真是一個“火紅”的年代那時我們每次開會,大家都有說不完的話題,要不斷地協調各方面的進度,回答協會内外提出的各種問題,那時我們都沒有手機,辦公室一部電話就顯得很不夠用,可不減我們交流的熱情;那時我們更沒有私家車,可是坐公共汽車或騎車誰也不曾說累,挑燈夜戰、放棄休假成了我們的習慣。

  很快,仿真器、應用闆開發成功,同時協會先後組織了十餘次單片機原理講座,主講了十餘次單片機智能測控儀表設計課,航天工程學院…等都曾請我們去講課。首都醫科大學…等幾十個機關都曾向我們咨詢或合作單片機技術。

 至今我記憶猶新,更令我懷念的是協會這個大集體裡那種學術上互相幫助、技術上毫無保留的和諧氛圍。那個時期互相之間建立的真誠的情誼一直保留至今。

可以說單片機也圓了我的事業創新之夢,實作了早在青年時代就立下的人生信念。大家知道在六七十年代,測量中要進行精确的非線性修正或資料補償是很困難的,例如:在高溫測量中普朗克定律精确的修正必須借助計算機,可那時的計算機要占好幾個房間,要十幾個人維護,做成一台智能儀器那是我的一個夢。但有了單片機這一切變得輕而易舉,利用單片機我在96年開發了醫用智能測氧儀,這項成果的意義是國内首家提出了“智能測氧儀”概念,獲得了國防科學技術獎、國家專利和國家專利博覽會金獎,中央電視台“走近科學”攔目做了介紹。

  最後要懷念已經去世的協會副理事長馬德山研究員,秘書長王玉民進階工程師等人,他們為人工智能(AI)的發展做出過貢獻!

人工智能(AI)雛形之一角

北京單片機協會(1988-2008)紀念

人工智能(AI)雛形之一角

協會首屆理事會

人工智能(AI)雛形之一角

技術交流

人工智能(AI)雛形之一角

智能測控比賽評委

人工智能(AI)雛形之一角

少年作品展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