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共3000字,預計需要9分鐘左右,閱讀前麻煩點一下關注,便于您後期持續關注相關内容。
三星是南韓的,奔馳大衆是德國的,蘋果谷歌是美國的,那阿裡巴巴到底是什麼公司?日本軟銀是阿裡的最大股東,美國雅虎持股也不少。很多人覺得阿裡看起來像外國企業,現在又說是中國公司,定位國家企業。阿裡巴巴的确像個“夾心小餅幹”,究竟定位的是國家企業還是外國企業,又或者是全球企業?
阿裡定位國家企業
什麼叫國家企業?
這個問題有點“争議”。拿我們日常熟悉的“國民男神”“國民閨女”這樣的稱呼來說,能被貼上“國民”的标簽,實力、影響力必然是旁人所不能及的。
從字面意思來看,國家企業可以了解成“國家的企業”“中國的企業”。
那我們中國的企業多了去了,脫口而出能報上名的就有阿裡、京東、華為、比亞迪、小米……,甚至中國郵政、移動、聯通都是。
馬雲把阿裡巴巴定位為國家企業,有别于“中國的企業”“國有企業”,其發展定位更多表現在“精神層面”。
提到三星,都知道是南韓的企業;提到奔馳、大衆,都知道是德國的有名企業;提到蘋果、谷歌、美光,都知道是美國的企業……
馬雲對定位阿裡巴巴是國家企業“尤為執着”。
希望阿裡成為中國的“國家企業”,這個想法不是現在才有的,甚至要早于我們了解阿裡巴巴的多年前。
馬雲曾在15年的一場演講中說到,“沒有節操和底線,不可能走到今天”。這話放在今天同樣适用。
從一開始的什麼都沒有,到今天有節操、有底線、有責任、有熱愛、有安全、有生态……阿裡巴巴一開始隻想“活着”,到現在想要為了國家更好地活着。
“中國已經到了需要有一批代表中國的中國文化、中國的價值觀、中國的技術、中國的年輕人、中國的生産力這樣的一批企業,阿裡巴巴應該往這個方向去努力。”馬雲如是說。
多年“追着挂鈎”國家企業這個标簽,阿裡是否真的已經朝“國家企業”的方向完成轉型更新了?
在技術含量、産品、行動上,“挂鈎”國家企業,阿裡巴巴又“憑什麼”?
阿裡巴巴“憑什麼”?
很多人提到阿裡,第一印象是什麼?電商公司?科技公司?網際網路巨頭?
定位“國家企業”,很多人覺得阿裡巴巴“難當大任”。一些網友認為,定位國家企業,與其是阿裡巴巴,還不如是華為。
然而論國際市場聲望聲譽、影響力、業務領域以及文化定位等,網際網路巨頭阿裡巴巴跟國内科技巨頭華為或許沒有“可比性”,也就是說不能一概而論。
關于定位國家企業,誰更有發展前途?誰又能走得更長久?這不好妄下定論。
隻看阿裡巴巴, 是電商,也是雲計算、大資料,在商業化領域有着雄厚的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首先在阿裡巴巴旗下,淘寶、天貓、阿裡雲、支付寶、一淘網、菜鳥、螞蟻金服等這些都是阿裡經營的産品。
有阿裡自營的,有全資收購的,也有其他馬雲投資的,比如錘子科技、蘇甯、恒大足球、彙通物流等等。
其次,作為最大的電商企業,阿裡巴巴國内外産品範圍涉足廣泛,但在技術上的突破、成就和表現卻“鮮為人知”。
阿裡巴巴有大資料、有雲計算,甚至是國内雲計算發展的領跑者。
提到大資料、雲計算,不得不提阿裡重要的産業——阿裡雲。
中國的雲計算與國際相比實際上落後很多年。當年王堅提出要自研技術,而馬雲更是投入阿裡一年的利潤,拿出10億來支援雲計算。
在發展雲計算超凡技術上,阿裡的雲計算在推動、研發、突破上做出了重要貢獻。這在當時也是旁人理所不能及的。
再說技術創新,阿裡飛天雲作業系統是阿裡雲發展的代表,關于資源分布、計算效率,阿裡技術取得突破性創新。
阿裡是網際網路企業的龍頭開端,有了網購之後慢慢有了後來的快遞公司。如百世集團是阿裡投資的第一家快遞公司,阿裡打造“四通八達”的物流網絡,讓中國網購快遞“脫胎換骨”。
目前,阿裡突破了6000億美元的大關,在全球市值排名第7。作為第一家市值6004.74億美元的中國公司,阿裡也算定位國家企業了。
排在阿裡之前的是美國,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臉書等公司。
而自20年10月份以來,阿裡股價從高點一路下跌,回撤近三分之二。
要知道在20年9月份的時候,阿裡的市值還在8000億美元線上“居高不下”,短短2年時間一路下滑到2327億美元,市值蒸發超過5000億美元。
好在今年阿裡的市值破超6000億美元。按照美股來計算,6000億美元的數值僅占了2個小時,最終收盤的市值為5984億美元。
而按照港股來計算,4.68萬億港元相當于4.17萬億人民币,超過了6000億美元。
自1999年成立,在二十多年的變革中,阿裡在電商、雲計算、營商領域迎來新的機遇,電商雲計算,電商支付系統等發展勢頭仍然“強勁”。
定位國家企業隻是阿裡重要戰略之一,阿裡的“野心”不止如此。
成為國家企業?戰略遠不止如此
阿裡巴巴定位成為中國的“國家企業”,到這裡還沒有結束。
除了定位挂鈎國家企業,文化經濟、體育經濟、農村電商以及推進大資料、全球化,馬雲用實際行動把看似“雜亂無章”的戰略布局逐漸清晰呈現給大家。
而阿裡未來會在這幾個領域集中發力。
首先在文化領域,阿裡入主文化中國,正式更名阿裡影業。
阿裡影業比阿裡體育的成立還要早一年左右。包括文化中國、優酷洋芋等相繼被阿裡收購。
“血拼”文化圈、壟斷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版權、掌握發行管道……這是外界對阿裡在文化領域各種舉動的解讀。
其次在體育領域,馬雲重點強調想做的是體育經濟,而非産業,更非事業。
文化、體育等第一産業所占的GDP比例越高,說明國家經濟愈發健康。對此,馬雲也有着同樣的想法。
馬雲表示美國體育就給國家經濟帶來7到8個百分點GDP 的增長。
阿裡以增資擴股的方式入股恒大足球,出資12億元,阿裡與恒大集團分别持有廣州恒大足球俱樂部50%(一半)的股份。
15年的9月,馬雲掌控的阿裡控股,阿裡體育成立。用馬雲的話來說,進軍體育業,用科技助力全民健身,投資的不是足球,而是快樂。
其三,發展農村電商。
馬雲很看好農村電商的發展勢頭,但京東同樣看中了這塊“蛋糕”,一場較量在所難免。
物流是農村電商的一大難題,同時保持産品保鮮和速度“保鮮”更是難題。
淘寶搞了三億的活躍使用者,其中一大半都在農村。馬雲所期望的農村電商或将挂鈎農村産業、農村改革、農民富裕。
尤其三年疫情“放開”後,農村電商發展勢頭強勁,迎來爆發式增長。包括阿裡、京東、拼多多等在内的企業紛紛“盯上”農村電商這塊“蛋糕”,“暗戰”農村電商市場。
20年,淘寶直播更是宣布,3月份為“春播月”。
根據阿裡去年給出的活動資料顯示,淘寶直播間共幫扶銷農産品超過400萬元,5400萬熱心網友熱心參加。
“春播計劃”進軍農村電商市場,阿裡的定位紮穩在農村地區。早在16年,阿裡就宣布未來将至少投入100億元發展農村電商。
阿裡的“破局”絕非一時興起。
其四,推進大資料、全球化。
大資料、雲計算可以說是阿裡的“老本行”了,淘寶、天貓等平台每天形成大量的交易資料,巨量的資料資訊給阿裡大資料、雲計算夯實了發展根基。
除了農村戰略牌之外,全球化也是阿裡未來聚焦發力的“主戰場”。杭州主陣地将對阿裡跨境電子商務平台提供更大力度的支援。
阿裡在全球布局裡有更深層面的思考,而這也讓更多人對阿裡的“國家企業”定位了解有了偏差。
阿裡巴巴到底是什麼公司?外國企業?中國企業?又或者世界企業?
此外,網上也是傳來“一個時代的落幕!阿裡巴巴帝國解體”各種輿論聲音。尤其馬雲在外國一年低調歸來後,關于馬雲、關于阿裡巴巴,人們衆說紛纭,自說自話。
阿裡巴巴是否真的像夕陽一樣“落幕”了呢?個人看來是沒有。
多次宣稱要定位國家企業,要成為國家,甚至說“隻要國家有需要,支付寶會随時上交。”這樣的話。
但阿裡的定位仍然“略顯尴尬”,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公司,中國人眼裡的外國企業,又或者是定位全球企業,這讓很多人摸不清。
然而在國家企業的全球責任上,阿裡确實是重要的角色。
對此,你有怎樣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點贊留言,關注分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