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私有雲建設是采用超融合方案還是采用傳統共享存儲+伺服器架構#以下内容摘抄本人寫的文章《從項目經驗的角度去深度分析超融合

作者:青荷露尖520

#私有雲建設是采用超融合方案還是采用傳統共享存儲+伺服器架構#

以下内容摘抄本人寫的文章《從項目經驗的角度去深度分析超融合和傳統架構的差別》

1、IO轉發或控制:前者由于是分布式架構,每個節點都能處理和轉發IO,可以做到負載均衡;後者得依賴控制器機頭,一般情況下,雙控為主,即便是高端存儲,配置了4控,其實在大型資料中心,業務繁忙時控制器一定是瓶頸,因為所有io轉發和處都得由1控制器去排程。

2、前期投入成本:在同等性能下,兩者投入相差不會太大,但傳統架構的投入肯定會比超融合大,畢竟超融合隻需普通的萬兆交換機即可組網,且采購伺服器就同時具備了計算和存儲功能。傳統架構别的不說,光一台48端口的存儲光交就比一台48端口的萬兆交換機至少貴2倍。

3、性能對比:性能相關的特性中,多節點并發和性能擴充依舊是超融合的優勢,比如資料本地化是超融合架構獨有的,傳統架構無法實作,當然代價就是計算資源的占用。SSD是即使傳統架構存儲都會使用的,但雙控無法發揮SSD的性能。

4、可靠性對比:超融合通常通過三副本去實作,可以帶來比雙控更好的備援度,代價當然就是損耗更多的容量。管理的粒度部分,各家實作不同,有的是基于資源池設定兩副本或三副本。傳統架構通常是通過雙控+分布式RAID+熱備盤去實作可靠性,即控制器允許壞一個,一個硬碟域允許故障的硬碟數量得看RAID級别。總體而言,在可靠性方面,超融合架構的優勢非常大。

5、安裝和日常維護:

從開局安裝初始化角度來看,超融合确實簡單,大部分廠商其實都能做到開箱即用了,而傳統架構則需要劃zone,配置硬碟域,存儲池,劃卷,添加主機,映射等系列操作。

從相容性和穩定性考慮,一般實施的時候,都要考慮裝置的驅動,固件是否與運作的虛拟化版本相容,但超融合一體機通常在出廠時就幫各位考慮好,不用實施人員去考慮。但傳統架構不一樣,上述提及的驅動,固件一定要考慮周全,不然業務化後出問題,又得中斷業務去維護。

處理故障方面:其實兩者都差不多了,不存在網上有些超融合廠商的軟文說傳統架構更換一塊故障盤影響性能或重構時間長的情況了,這是瞎扯,有失公允。畢竟現在的磁盤陣列都采用分布式RAID了,大部分存儲廠商都能做到在不影響性能的情況重構速度都可以去到300MB/s或以上了。超融合重構速度也差不多是這個值,因為不可能犧牲業務性能的情況下,不限速度去進行資料重構的。

6、擴充性:擴充性其實毋庸置疑了,超融合一定是極大優勢的,畢竟高橫向擴充是超融合的天然優勢。超融合在擴充節點的同時可實作性能和容量的擴容。另外,超融合在擴容時,不受伺服器品牌限制,靈活性強。傳統架構的磁盤陣列則不一樣,擴充性受控制器性能限制,因為你不可能加很多擴充櫃的,畢竟IO路徑過長和控制器的性能有限會導緻不是說加越多擴充櫃,存儲性能就越好的。

網頁連結

#私有雲建設是采用超融合方案還是采用傳統共享存儲+伺服器架構#以下内容摘抄本人寫的文章《從項目經驗的角度去深度分析超融合
#私有雲建設是采用超融合方案還是采用傳統共享存儲+伺服器架構#以下内容摘抄本人寫的文章《從項目經驗的角度去深度分析超融合
#私有雲建設是采用超融合方案還是采用傳統共享存儲+伺服器架構#以下内容摘抄本人寫的文章《從項目經驗的角度去深度分析超融合
#私有雲建設是采用超融合方案還是采用傳統共享存儲+伺服器架構#以下内容摘抄本人寫的文章《從項目經驗的角度去深度分析超融合
#私有雲建設是采用超融合方案還是采用傳統共享存儲+伺服器架構#以下内容摘抄本人寫的文章《從項目經驗的角度去深度分析超融合
#私有雲建設是采用超融合方案還是采用傳統共享存儲+伺服器架構#以下内容摘抄本人寫的文章《從項目經驗的角度去深度分析超融合
#私有雲建設是采用超融合方案還是采用傳統共享存儲+伺服器架構#以下内容摘抄本人寫的文章《從項目經驗的角度去深度分析超融合
#私有雲建設是采用超融合方案還是采用傳統共享存儲+伺服器架構#以下内容摘抄本人寫的文章《從項目經驗的角度去深度分析超融合
#私有雲建設是采用超融合方案還是采用傳統共享存儲+伺服器架構#以下内容摘抄本人寫的文章《從項目經驗的角度去深度分析超融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