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魯迅出生一百四十年後|楊洋:魯迅精神、魯迅方向等

作者:澎湃新聞

楊洋

為紀念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繼承和發揚魯迅精神,9月28日上午,上海市協會在文藝廳召開座談會,上海各界學者、魯迅研究專家代表、作家代表、評論家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讨魯迅的作品和精神啟示。魯迅科研專家代表楊洋、于元寶、作家和評論家代表滕小蘭、黃平和青年大學生代表與會。

魯迅出生一百四十年後|楊洋:魯迅精神、魯迅方向等

浙江省紹興魯迅樓。人物視覺資訊圖

幾乎每隔幾年,我們就會聚集在一起緬懷魯迅先生,面對我們所有尊敬的長輩,表達我們的敬意和思念。今天也不例外。我們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裡,再次向魯迅先生緻敬,并告訴我們這些年來我們的想法。

20世紀魯迅先生在中國的誕生,是一個文化奇迹。以前沒有這樣的人物,從那以後也很少,他的同時代人,郭沫若、毛墩、老舍、巴金等一大批優秀作家,都與他們一起創作了中國新文學的精彩表演。但與他們不同的是,魯迅并沒有像他的許多文學朋友那樣見證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的成立,也沒有經曆過随後的歲月。但他55歲的人生脈絡,創造了中國文學領域最強大、最輝煌的文學坐标。如果說我們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其他紳士們在長江如急流、如浪,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他們的經曆極其曲折、精彩、無比豐富,那麼魯迅先生更像是中産階級在危險灘灘急流中的一根柱子。他堅強無所畏懼,在風浪面前從不退縮。他就像一座山谷,指引着中國文學的大河,千載難逢地回到大海,他就像一顆星星,給那些在黑暗中尋求幫助的人以信心和希望的廣大讀者,他就像大地,滋養着一代又一代中國孩子的精神世界。他的文字深邃而寬廣,具有超越言語的力量和溫暖。他是一個作家,一個文學家,一個創造中國現代文學新形式的聖人,但人們喜歡稱他為"大先生"。所謂大,就是"得到大和小"。

他有一個巨大的頭腦。早年,江南鎮"走出去,逃離小世界",告别了"讀書應走"的傳統道路,去金陵學習,然後穿越東方到日本學習醫學。一路走來,他的視野越來越開闊,生活的内涵也越來越豐富。他遇到了張太言,藤野先生這樣一位精神導師,讓徐守軒成為志同道合的同學,回到家鄉後,他加入了"新青年"陣營,出版了《廣告狂人日記》,與陳獨秀、李大昭等人掀起了一場新的文化運動,這在文學道路上一毛而不能收藏。魯迅是作家,但他不是唱風造月的作家,也不是追求優雅地位的成功人士,而是用文學奉獻一生改善社會的文學實踐者。他說,他的小說的源頭,"更多的是來自病态社會中不幸的人,意在揭露苦難,吸引治愈的目光。魯迅對病态社會的批判,展現了作者的敏感和現代視野。就像《廣告狂人日記》中對瘋子心理的描述,像《祝福》給項林軒的舉止被俘虜後經曆了人生的巨大變化,像《故鄉》對少年跳土和大人跳土的比較,像《孔一吉》落入社會底層的讀者的同情和悲傷, 這些文學探索,展現了魯迅在社會批判中的自覺意識。它不僅構成了中國新文學最強大的思想傳統和藝術亮點,而且大大增強了新文學的文化性和社會影響力。在魯迅作品的影響下,小說不再是"雕刻蟲子",人們不再把"小說"看成是"免費書",而是作為人生的教科書,"為人生"文學,是"國家大業",值得人們用一輩子去投身偉大的事業。

我們無法想象,在那場風雨飄搖的萬馬奇奇安舊中國,會誕生在天上,誕生像魯迅這樣世界上最獨特、影響最深遠的文化巨人。這是一個被許多人欣賞的現代文化奇觀,也是20世紀現代中國文化中最引以為傲的地方。1937年10月,在紀念魯迅先生逝世一周年的大會上,毛澤東同志在延安公學校發表演講,将魯迅比作孔子,稱贊魯迅為"中國第一聖人"、"現代中國聖人"。

魯迅的"看得遠,見真話",政治眼光、不妥協的奮鬥精神和勇士般的犧牲精神,這三個特點構成了毛澤東思想中的"魯迅精神"。在1940年出版的《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再次談到作為中國新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的魯迅:"魯迅是中國文化大革命的主人,他不僅是偉大的作家,也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骨頭和骨頭,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文化戰線上最正确、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情的民族英雄,代表着全國大多數,走向敵人。魯迅的方向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澤東對《魯迅精神》和《魯迅的方向》的引用,幾乎成了對魯迅評價的結論,影響了包括文學在内的中國現代思想和文化的發展。

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學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多次引用魯迅的話,同意"時代散文,還有魯迅的筆法"。新中國成立後,郭沫若、毛盾等與魯迅并肩作戰的文學巨匠,在紀念魯迅的各種會議上,強調"魯迅方向"的重要性,從各個方面解釋和豐富"魯迅精神",不斷賦予"魯迅精神"和"魯迅方向"與時代的内涵。1981年9月,在紀念魯迅誕辰一百周年大會上,周洋同志代表中共中央發表了"堅持魯迅文化方向,弘揚魯迅戰鬥傳統"的講話。他強調,像魯迅這樣的偉大人物"是在大變革的時代形成的,是革命鬥争造就的"。"改革開放時代,魯迅的名字再次被叫響,我們将把重讀魯迅與思考中國社會變遷的現實問題緊密聯系起來。

魯迅的話題,總會給我們帶來深刻的思想内涵。1980年,在紀念魯迅誕辰一百周年籌備會議上,中央負責說服的胡喬木同志提出了一個仍然值得不斷思考的問題。在《拿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紀念魯迅》的演講中,他認為紀念魯迅是新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現象,我們常常懷念魯迅,不斷強調魯迅的精神,但得到的研究成果能否與魯迅的文學史相媲美, 文化史、思想史地位?作為讀者,他希望魯迅的研究視野更廣闊一點,研究方法更加科學嚴謹,不要把魯迅與時代分開,不要把魯迅與同時代人分開,不要把魯迅的文學生涯看成是魯迅的結局。他認為,魯迅留下了許多艱難的成就,但"所謂難以達到,不是說不達到,不是說不超越"。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中國文學的發展,我們一定得出一個非常悲觀的結論。魯迅本人并不這麼看。"

其實,在魯迅的學習和研究中,改革開放以來,解放思想,突破禁區,誕生了許多傑出的學術成果。以上海為例,趙景申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中國小說史簡史》豐富了魯迅《中國小說史》的素材,進而在魯迅小說史研究的基礎上,推進了中國小說史的研究。王元華先生對魯迅的思考貫穿了他晚年的思路,他出版了《魯迅研究的幾點思想》、《魯迅與泰燕》、《談魯迅與泰燕》、《魯迅與周作人》和《魯迅曲折曆程》等,從思想史和文學史的角度梳理了魯迅思想的源頭, 包括許多新的理論思想。在《談<死的>》中,錢古榮先生對魯迅小說《傷死》的文字诠釋有了新的體會和感受。《豐收》雜志刊登了馮玉才、張培恒先生對魯迅對傳統文化态度的反駁文章,啟發了新世紀的文學愛好者重新評估魯迅的反傳統态度。在上海戲劇舞台上,許多改編自魯迅作品的舞台劇在新世紀上演,如肢體劇《選劍》和波蘭導演魯帕根據魯迅小說改編的《廣告狂人日記》。在語言教學方面,魯迅的作品一直伴随着漢語教育,雖然選擇魯迅的作品有多少問題,在語言教育領域引起了讨論,但對于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年輕讀者來說,魯迅的名字并不陌生。

魯迅先生批評"民族性格",但這種批評不是曆史虛無主義,而是意識形态的抛棄和自我更新。他一直對自己的民族文化充滿信心,對中國文化的未來充滿熱情。你對中文失去信心了嗎?在《魯迅》等文章中,不僅贊揚了中國人勤奮的務實精神,也表達了對"中國骨幹"的信心和希望。新世紀以來,在黨中央的上司下,魯迅精神和魯迅傳統在中國文化建設中得到了高度重視。

在上海期間,習近平參觀了他擔任總書記的魯迅紀念館,并經常在全國文藝研讨會和各種重要會議上的演講中引用魯迅的作品。近年來,魯迅等現代作家的宣傳力較以往有所加強,特别是在中國小的漢語教科書中,魯迅等作家的作品數量被標明,有保障。是以,在資訊量巨大的今天,魯迅并沒有淡出人們的視野,相反,我們感受到精神上的充實,因為我們與魯迅的親近,因為閱讀魯迅,感受到了文學的力量。

值此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之際,我們對魯迅先生有很多話要說,也有很多感情,我們想和魯迅先生交流一下。我想這應該是魯迅的精神魅力。

負責編輯:梁佳

校對:石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