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尋找技術合夥人的那些坑

對于非技術出身的創業者,往往有一種幻覺,比如:我們創業就差一個CTO了,再或者,就差一個程式員了。如果你是那個CTO或程式員,你會去嗎?如果一開始就給你很豐厚的報酬呢?我的建議是:最好别去,因為不多久你就會出局。

創始人的不成熟,以及在團隊的強勢地位,會讓一位優秀的技術合夥人也無所适從。

[b]銷售出身的創始人[/b]

這類人的幾個典型特征:

業績導向,工作成果和薪水挂鈎,低底薪;

對技術認知度低,對工作量和技術難度缺乏判斷能力;

對人缺乏信任,更相信博弈和制衡,而不是信任和合作;

做事沒計劃,一天一個點子;

和這類人合作,太考驗情商了。

先說業績導向吧,這個在技術領域基本上行不通。因為從技術到銷售業績有一個很長鍊條,中間有營運、營銷、推廣等環節。技術人員即使很有主人翁意識,也往往愛莫能助,搞不好還會被說成:多管閑事。

現在很多網際網路項目,開始幾年都不掙錢的(走管道模式-積累使用者的項目都是這樣),更不好和業績、營收挂鈎。

技術人員的考核,我一般傾向于以按時按質按量完成配置設定的任務,而這個任務往往可能細化到一天或一周:随時溝通和跟進,而不需要一個明确的量化名額。

因為創始人是規則的制定者,技術人員隻得去适應,技術人員的不滿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撒手不管走人。

對技術認知度低,這個是普遍現象,我一開始舉的那個例子:就差一個CTO,主要指這種人。

比如,電商的訂單管理系統,如果按訂單價格區間查詢很容易,但如果按訂單所屬使用者的等級查詢,技術難度就陡增;再比如,在商品數20萬以下時,商品展示和搜尋很簡單,但如果超過100萬,這塊得全部重寫,原來隻需2天的工作任務,可能變為2個月。

還有像秒殺活動這種促銷,如果不考慮負載,技術難度和工作量隻有考慮負載時的10%都不到。

不懂技術的老闆,可能會這樣和技術溝通,你看這個優惠券功能,電商網站都有了,你們怎麼兩周還沒搞定?對技術人員的缺乏尊重和信任,是很多年輕創業者容易犯的緻命錯誤。

你讓老闆無條件信任你?除非你當雷鋒。

如果一味去滿足老闆的進度要求,加班加點,很可能欠下一推技術債務,過不了一年,系統就維護不動了,沒有人敢對系統動刀,整個系統得全部重來。這時候,老闆可能想換一批人了,開發2.0版。

對于那種一天一個點子的銷售人員,與其說是快速的市場反應能力,不如說是對市場缺乏前瞻性。因為這種拍腦袋導緻的需求變更,技術人員往往也是怨聲載道。在IT行業,聽說離職的幾大原因之一,就是業務需求的反複變更。

我再來批駁下技術人員吧。

[b]技術人員出身[/b]

可以按公司類型劃分:

來自外企的;

來自大型民企的;

來自中小型民企的;

來自國企的;

還可以分,來自網際網路技術公司的,來自傳統行業IT部門的。

先說外企吧。

很多外企都說自己是設在中的研究院、研發中心。就像IBM幾年前在成都雙流機場打了幾年的廣告:智慧的地球,不過是一種營銷手段。其實,他們也就是忽悠下那些畢業生。

外企在中國的開發中心,一般主要是三種:海外外包(客戶是歐美日)、國内外包(做項目)、企業内包(比如IBM内部的OA系統,非公司核心産品)。

如果是海外外包,這種活一般是從詳細設計開始做,也就是說架構設計和概要設計這種有技術含量的别人都做完了。

如果是碰上對日項目,就直接編碼了,包括方法命名别人都寫好了,純粹淪為軟體工廠-代碼勞工。當時,我見到一個日本項目,檔案命名是201.jsp、202.jsp,我頓時石化了。

但你不得不佩服日本人在軟體工程領域的造詣:能夠将工作分解到大學畢業生就可以做,而且項目進度控制到10%以内,目前隻有制造業可以做到啊。

而這些項目經理,每天主要工作職責就是更新Excel進度表,然後郵件送出到客戶方。

你說,要是遇到這些頂着光環的技術人員或項目經理,你還能抵制住誘惑?而且對方還是名校出身哦,因為這些外企一般隻去名校校招。

想想國内的軟體項目外包,甲方告訴你,我要xx功能,你yy周給我做出來,要多少銀子?雙方價格勾兌好後,乙方開工,其間不過問,yy周後甲方驗收,傻眼了吧?

軟體本質上是對業務的一種抽象,如果甲方對業務都不梳理,乙方如何抽象(轉化為軟體模型),更不要說後面的技術實作了。

很多甲方(創業公司),就以為軟體外包和做SPA一樣,交錢後躺在那裡,就可以爽歪歪了。如果這樣,基本上失敗機率在90%以上。

一般軟體開發報價有兩種模式:

按軟體開發過程報價:需求文檔+效果圖+功能開發量

按功能需求報價:功能開發量*2

一般來說,前一種要穩妥些:通過分階段傳遞來化解項目風險。

但問題是,沒有看到可運作的程式,甲方一般把需求文檔和效果圖不當回事;

另外,有些乙方,将需求文檔寫得很抽象(找一個普适的需求文檔模版抄),核心需求都散落在巨幅備援文字中,甲方也很難判斷文檔中需求是自己想要的。

按功能需求報價=功能量*2,這也表明了,開發隻占工作量的50%左右,另外50%是業務調研、需求分析、産品設計、測試等。

上面還說到一種:軟體内包,以及外企的國内外包,而做好它,除了有優秀的技術人員,還需要優秀的技術管理人員:精通軟體過程管理。

下面我多啰嗦點軟體過程管理,因為它就是軟體管理的孫子兵法。

CMM5(軟體開發能力成熟度模型),以及和CMM3比對的RUP軟體過程管理方法論。這種業外人不好了解,你就當成制造業的SOP(标準操作流程)吧。

國内軟體外包巨頭,一般要花錢做這種認證,就像現在的農産品要搞個有機食品認證,才能賣個好價錢。

先不說CMM5規範吧,它的規範文檔大概可以列印成幾本教材。RUP流程是IBM的一套軟體開發SOP,也是恢弘巨制,反正我研究了3年還沒有完全摸透。後來IBM在推Agile RUP,也就是剪裁過的RUP。問題是,有幾個人有能力剪裁。

RUP我還是很喜歡的,對于某些傳統行業的複雜業務,目前我沒有看到更有效的方法學(不要和我談SCRUM,這個不是用來管理需求的)。

軟體工程的成熟度,比起建築業差遠了,每年估計提升不到3%。我從業10年來,沒有感覺到開發一個子產品以前10天現在5天。軟體生産力的瓶頸,在于業務需求的非标準化。

還有一種人,說自己會靈活過程,其實還是在用瀑布開發過程。

是不是用靈活過程,看他發版時是不是追求完美主義:必須等這個功能開發完畢才能上線。很多人有這種類似情結:沒有線上支付、沒有退款功能、沒有線上客服,怎麼算一個電商系統呢?

靈活講究的是疊代開發,但這種人一看就懂,一做就忘。會站立晨會、紙貼todo,那不叫靈活。

靈活過程建立在信任、合作的基礎上,否則晨會就成了批鬥會。

還有,團隊1個進階,2個中級,10個初級,就别強調靈活了,那些新人會逼得吐血。

我談了這麼多的軟體過程管理(注意:不是項目管理),其實就是想說,一直在用這種重型軟體開發方法學的,或是專業軟體公司那一套方法學,你讓這種技術管理人員來到創業型公司就自廢武功,放棄飛機加大炮,換成小米加步槍的作戰方式,容易嗎?

而且,項目開始時,你一看到那些高大上的文檔,可能還會有這種錯覺:我終于找到技術大牛了,雖然你基本上看不懂。

還有一點不能忽略的,就是大型軟體公司出身的,以前面對的是一批既懂業務又懂技術的需求分析師,他們負責将客戶需求收集整理回來。現在面對的各部門同僚都是電腦盲,而且對業務基本上沒有軟體抽象能力,溝通會非常考驗技術合夥人的智商和情商,如果缺乏同理心,技術人員會在心裡抱怨:這群SB。久而久之,部門冷戰一觸即發。之是以我特别提出來,是因為技術大牛普遍情商都不高。

把技術牛人提升為技術管理者是創始人最容易犯的嚴重錯誤之一。

還有,對軟體公司這種知識型員工,如果用傳統行業普遍采用的泰勒管理方法(工業管理),如嚴格的考勤、請假制度,會嚴重挫傷技術人員的工作熱情和創造性,要知道很多技術大牛就是夜貓子。如果創始人不了解技術型公司文化,很容易和技術合夥人産生溝通隔閡。

還有一種人,比較受創業公司歡迎,就是BAT出身的。

聽說前兩年,隻要是BAT的,投資人就會追着問,我先給你300萬,你出來創業吧。大家當個笑話就行了。

現在BAT的技術人員都是多少萬了,随便一個産品線就是幾百人,除了幾個總監、進階經理、技術經理,大多數人都是螺絲釘,對某塊可能确實鑽得很深,但技術廣度不夠。

這些技術大牛習慣于技術實作思維(執行者),而不是解決方案思維(管理者)。如果不搞出點有技術含量的,或是用别人現成的雲服務,那是一件多麼沒成就感的事情。

我前段時間看到一個獵聘上成都地區履歷,裡面一位25k的CTO,上個創業項目是社群O2O,其中有一個功能是小區交友,在談到技術可行性時寫道(原話):論證移動即時通訊、文字、圖檔、語音、視訊方案;論證LVS在項目中的作用,确定伺服器數量和成本。

要是我們Boss遇到這種技術負責人,估計要哭了。幸好别人隻是論證了,而不是開發了。反正這些功能,我用10萬就可以搞定(有對應的SAAS和IAAS雲服務)。

我估計這就是BAT那種高端人才:做過大型高負載、高可用、海量使用者的即時通訊解決方案。

小型作坊式的民企,我就不吐槽了。這類企業不乏技術大拿,但都是草莽英雄。如果還在大公司呆過,那就完美了:能屈能伸。

國企我就不談了,技術人員受國企官僚影響應該不算嚴重。但有這種習慣:啥屁點需求都要把營運、市場、客服部門拉在一起,看起來是群策群力,實則推卸責任。

其實有一種破局方法:做了再說,錯了再改;在關鍵需求上主動征求相關部門建議,注意是當面,不是郵件+CC。

大家知道,國企生存法則是,不求無功但求無過,說白了還是怕有人整你。

我上面說的似乎有些專業性,再談幾個比較通俗易懂的坑。

[b]獵頭推薦[/b]

獵頭推薦,對于一些成熟企業可能是最好的選擇。如果是給創業型企業推薦CTO,小心他會把你帶到坑裡。

獵頭能夠做的,就是推薦一批候選人,能否從中找到真正适合的那一位,前提是創業者對CTO的合理定位,然後才是比對識别。就像知名企業的HR,能做的隻是搜集履歷,還得需要面試官來甄别。

如果一個創業者在早期,也讓獵頭找一位高大上的CTO,可能會讓公司死的更快:成本超支,進度超期。

做三年後1000萬使用者的規劃,但公司第一年10萬使用者、能否存活還是一個問題。

我暫時還不談找到一位自認為适合的CTO後,所可能出現的問題:

産品開發期,CTO的技術視野和管理能力有限,進而沒法在有限的資金、人力、時間下達成實作産品目标;

業務營運期,技術處于維持狀态,因為前期對技術不合理的定位導緻股權比例授予不當,一直尋思怎麼讓CTO出局;

很多創始人過了很久才想明白,自己公司原來不是技術驅動的;

同時,因為業務穩定,原來的技術團隊成本過高,想開始對技術部動手,而缺乏團隊支撐和技術挑戰的CTO,職業發展就到盡頭了。

[b]技術合夥人的經濟狀況[/b]

技術做得好的,大多數都來自農村,家境貧寒。而且,因為自己的圈子和社會階層,找的對象家境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工作5年後一般到了買房的年齡,存款買房或月供都是實實在在的壓力。

而創業者這種勵志男,一般經濟狀況也好不到哪裡。王健林做電商時是說過自己在創業嗎?。創業者給的也就是一個空頭支票-股權,這個套現的幾率大概5%都不到,技術合夥人平時也就拿着1/3到1/2的薪水。如果項目半年一年都看不到希望,就要開始考驗技術合夥人的人性了。

再說,别人挪個地方,可能薪水翻三倍,又穩定又有身份,馬上可以解決現在的燃眉之急。另外,你怎麼知道别人當職業經理人就一定不能獲得股權或期權呢?

很多技術合夥人,在看不到項目前景或經濟壓力過大,都有過退卻的打算。

是以,找技術合夥人,如果主要目标是擁有優秀技術資源,而不是降低成本,我建議錢給夠,别讓他分心。

如果資金充裕,而合夥人也樂意不要股份,就給高工資、當雇員好了。

[b]把技術合夥人當産品經理用[/b]

從軟體開發過程角度,業務調研、需求分析、原型設計,以及其傳遞件概要設計和原型文檔,都是産品經理應該幹的活。技術人員拿到這些傳遞件開始開發功能。而完成這些傳遞件,大概要占去項目工時30%以上。

應該有80%以上的技術合夥人不具備産品設計能力,這不是問題,問題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能力短闆,導緻想不到或不願意去招一位産品經理。

我非常不建議CEO去找一位和技術合夥人平級的産品總監,溝通和協作會是一個大問題。另外,因為産品和技術很難合理分工,産品決策權之争會導緻嚴重内耗。比如,UI設計師是屬于産品部還是技術部?還有,大資料分析師呢?

如果創始人是産品出身,産品定義後,可以暫時不找技術合夥人,找個程式員幹活就行了。

[b]技術合夥人的能力瓶頸[/b]

并不是所有技術人員都能跟上公司的成長,在公司發展的不同階段,對技術合夥人的能力要求不同。

在初創階段,技術合夥人是個會寫代碼的就夠了。随着使用者的快速增長,對其軟體架構設計能力開始有要求;

随着公司業務的壯大,對其技術前瞻性,以及中型技術團隊管理能力有要求,這時候姑且稱為技術總監吧;

當公司發展到需要一位真正的技術副總裁時,需要對行業格局有前瞻性,比如在什麼時間點投入怎樣的資源強化哪塊技術,以及優秀的商業/技術平衡能力,可能原來的CTO/CIO角色也無法勝任;

當然,每個階段,技術合夥人可以去物色比自己更優秀的技術人員,但管理工作還是無法找人替代的,難道指望他讓賢?

在引入技術合夥人時,創始人就應該意識到可能會有這種問題,并制定雙赢的技術退出機制。否則出現那種CTO走後,代碼被删、資料庫被銷毀、伺服器被格式化,那就悲劇了。

如果對技術合夥人能力沒有把握,并且在退出機制上比較顧慮,找一個臨時技術團隊-提供技術孵化服務的公司,可能更靠譜。

在釋出産品初版,并且引入資本後,你有足夠的籌碼吸引到優秀的技術合夥人。

當公司還是一個屌絲時,不要期望引來白富美;當你成長為參天大樹時,鳳凰自飛來。

轉載請注明作者:

陳志武 [url]http://weibo.com/zwchen[/url]

個人微信号:zhiwuchen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