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娴說:“有些女人,幾年不見,忽然蒼老了。這不是歲月的痕迹,而是生活的痕迹。同樣年紀的兩個女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個也許會顯得比較年輕,可見歲月催人老,也有快和慢。我們無法選擇歲月,卻有權選擇過怎樣的生活。生活颠倒,不好好注重健康,也沒有靈性的追求,樣貌就會變得平庸,那是多麼昂貴的護膚品也挽不回來的。有些女人,本來不算漂亮,幾年不見,卻像換了個人似的,容光煥發。你可以猜到,這些日子以來,她多麼努力為自己增值。”
每個女人都是自己人生故事的導演,也許精彩,也許落寞。雖然喜怒哀樂有時無法由自己掌握,但好的結局,從來都不是别人給的,而隻能靠女人自己。
有一組關于女性和财富的很有“震撼力”的資料,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一些趨勢:女性的平均年齡要比男性長7~10年,是以必須額外考慮這些年的生活支出;在貧困老年人中,有75%為女性。
有沒有危機感?
如果你在暗自慶幸,“我才20幾歲,有大把風華正茂的時間,現在要及時行樂”,那麼,請你忽略本期的特别策劃,然後,等着再過幾年捶胸頓足吧。在本期的特别策劃中,我們會告訴你女性到底需要什麼,如何樹立經濟上的自主權,以及如何創造和打理财富,如果你想發現和創造好的未來,那麼,請精讀。
對于女性來說,不同的人生階段應該有不同的财富規劃:20~30歲,是人生的财富積累期,投資自己就是投資未來;30~40歲,是理财“黃金期”,風險承受力相對較強,對家庭支出應該有合理規劃;40~50歲時穩健最重要,必須考慮養老和孩子教育問題;50~60歲要放下一切,樂享财富和人生……
女人追求幸福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自我修煉,隻有做好規劃和不斷堅持,才能面對人生說坦然。
第一堂課
“月光女”進階“月光女神”
好的理财習慣一定是從“積蓄”開始的,收支平衡能幫助你擁有那些簡單而美好的生活智慧,現在就開始改變,每個“月光女”都可以變身為“萬人迷”。
有一句話說女人最愛兩種花:“有錢花”和“随便花”。太多的時尚“轟炸”讓很多女人患上了“消費中毒症”,仿佛随心所欲地生活、毫無節制的消費才是經濟獨立的女人該做的事。其實,該花錢的時候絕不吝啬,該省錢的時候絕不亂花,追求合理消費才是真正對未來負責的做法,也是通往财富之路的“捷徑”,隻是,商家可不會告訴你這些。
從下圖中可以看出,曉萬在工作了8年之後,仍然沒有自己購置房産,理由是“房子一定要和丈夫兩個人一起買,準備結婚的時候再買,現在又不結婚買房幹嘛”,她也沒有積蓄,理由是“父母都有終身俸,他們還可以貼補我呢,自己工作也很穩定,我存錢幹嘛呢”。
當然,這位女孩也不是沒有自己的規劃,在她的賬單中,有一個“歐洲遊基金”,她在為自己一年後的歐洲遊存錢,但是現在每個月都月光,信用卡的卡債讓她一直沒有“緩過來”去存錢。
再看看另一位女孩曉芊,工作6年左右,月收入5000元,她的賬單中最顯眼的一部分是每個月有2000元的“單身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購房基金”,她說這麼做的理由很簡單,“我想在城市遠郊的地方買一套小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做自己的單身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我為此專門開了張卡,存了好幾年了,以前存1000元,現在存2000元,已經離首付不遠了。”在曉芊的規劃中,未來兩年,她就能購買自己的單身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了,而在曉萬的規劃中,最好的狀态是未來一年她可以去歐洲旅遊。
如果我們把時間拉長,10年之後,在不考慮兩人結婚的前提下,兩人的生活品質會是什麼樣?曉萬可能仍然沒有房産,隻有很少的積蓄;而曉芊可能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第二套房。雖然從收入上看,曉萬的收入是曉芊的兩倍,但是未來誰會更有錢,顯而易見是曉芊。
事實上,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錢比知道如何賺錢更重要。我們不是提倡降低生活品質,限制消費來獲得财富,而是希望通過合理規劃自己的收入和支出,讓消費和投資、儲蓄都控制在一個科學的比例内。
女人的錢是被“圈”走的
有一個笑話說,2011年,核輻射污染海水,大家哄搶食用鹽。隻有一位女士非常淡定,朋友勸她趕緊去囤鹽,她回答:“不用,上次非典家裡囤的鹽還有幾十斤呢。”女人愛囤貨,有時候甯可刷爆信用卡,也要囤夠幾十張臉也用不完的護膚品,買夠“蜈蚣”也穿不了的鞋。等到真正使用的時候,幾千元一套買來的護膚品放到過期,新上市的鞋子可能比經典款更好看。
小白領孟小凡喜歡巴寶莉的牛角扣羊絨大衣,為了買到這件衣服,從冬天找到春天,曆時3個月,托朋友、去專櫃比較價格、給機場免稅店打電話詢問号碼,又争取到一次出差去香港的機會,在香港專櫃以兩個月的薪水買了不同顔色的兩件,準備秋天上身,“兩個顔色都好看,經典款的,終于遇到合适的号碼,換着穿吧”。買回來之後标簽都未摘下,就收入櫃中。秋天到了,孟小凡忙着穿另一款羊毛裙子,并安慰自己,“大衣是經典款,明年穿也一樣。”此後,這兩件大衣一直未見天日。
孟小凡購買這件衣服,除了價格成本之外,還付出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成本,而真正獲得的價值卻很有限,原因是女人在購買過程中所追求的精神愉悅有時候比商品本身的實用性要大得多。
大多數女人還有一個特點——天生愛“比較”。很多人都說人脈就是“錢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圈子”,也會留意圈子裡的人的消費,并且互相讨論和影響對方的消費。久而久之就會互相攀比,别人有的自己沒有,就會坐立不安。
在“白富美”們的聚會上,讨論最多的話題是護膚品、新款包和鞋子。陸美玉就是人們戲稱的“白富美”,大學畢業後順利入職外企工作,5年間,從HR專員升職為HR主管,年薪20萬元左右。她的朋友圈子都是和她收入水準差不多的人,其中也包括空姐和模特。上次聚會一名空姐拎了一個從法國購回的香奈兒GST,馬上圈子裡刮起了香奈兒風,幾位朋友陸續買了香奈兒不同型号的包包,拍照放到微網誌上秀,彼此互相發短信告知自己新購的包包,陸美玉也跟風買了一個2.55,這是她兩個月的薪水。她說:“很多時候,這種跟風有一種‘被逼無奈’的感覺,因為如果你半年都沒買新包,朋友們就會有意無意地問,哎,你這包背了好長時間了吧,跟你現在這身衣服不搭。”
圈子裡的消費熱點都是逐漸更新的,要是跟不上,可能就不知道和大家聊什麼了。陸美玉雖然收獲了一群擅長消費的閨蜜和一大堆名牌包包、服裝鞋帽,但是資産也成了負數。
同樣的情形在媽媽團中也會出現。王太太有了孩子後不僅喜歡和公司同僚交流,也在一個媽媽論壇上和很多媽媽們交流育兒經,時間久了,網絡上的朋友線上下也成為了好友,形成了一個小圈子。這個圈子聚會中讨論最多的話題是“孩子”,在孩子小的時候,她們會讨論用哪個品牌的産品更好,小到奶嘴,大到孩子的搖籃、安全座椅。“我跟你說啊,我買了某某品牌的奶瓶和奶嘴,特别好用,都是非常安全健康的,一般牌子的塑膠味道太濃了,不放心。”一位媽媽對王太太說。王太太馬上去買了同樣的奶嘴和奶瓶,花費上千元。
随着孩子逐漸長大,圈子裡讨論的話題也發生了改變。在一次聚會的時候,王太太得知一位媽媽送自己5歲的女兒去住宿制的私立國際幼稚園讀書,每年的學費要十幾萬元,并且說:“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國際幼稚園的教育是西方的教育模式,能夠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獨立性。”王太太和先生每年的收入總計30萬元左右,但是為了孩子,王太太也咬咬牙把兒子送了進去。
現在王太太家裡堆着許多昂貴的兒童用品、玩具和“媽媽用品”,有些隻使用了幾次就被閑置了起來,還有些根本沒有用過,這些價格不菲,因為攀比購入的物品,現在隻能送給親戚朋友。
第二堂課
守住生活“底線”,突破職場“天線”
積極地工作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而良好的生活狀态又是工作的動力源泉,女性在家庭與職場中如何平衡角色,很重要。
據相關資料統計,女性的退休收入比男性要少,為了照顧家人,女性離開工作崗位的平均時間為14.7年,而男性隻有1.6年,除了工齡上的劣勢,女性的基本工資也要比男性低。女性在職場上,既要守住生活的“底線”,又要時刻提升和完善自己,以争取突破職場“天線”,獲得晉升機會。
Amy是典型的職場女性,她一直以來都在刻意忽視自己的性别在職業發展中會出現的不利因素。然而,婚後她意識到可能無法回避女性在職業發展上就是比男人多一些牽絆的問題,而當她有了孩子後,她徹底遭遇了職業發展的天花闆。
海外名校金融學的教育背景,華爾街投行的工作經曆,這樣的履歷,放在哪裡都會賺到不錯的薪水,但是因為孩子,Amy對工作有了一些“附加要求”:離家要近、不能頻繁出差、不能經常加班,等等。找了幾家公司後,Amy來到了現在的公司,做起了基礎的财務工作,賺的薪水是此前的1/3。即便如此,Amy仍感到筋疲力盡。
每天早上5點,Amy就要起床準備一家人的早飯,匆匆吃過早飯後,還要送女兒去學校,晚上下班後,往往同僚們仍在加班的時候,她就要馬上回家給孩子做飯。晚上輔導孩子做完功課,收拾完家務後,Amy才能有一點自己的時間,這時已經是12點左右。
人們常說“幹得好不如嫁得好”,但是現在一線城市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很多中産家庭中隻有一人工作已經難以支付全家人的開支,女性也要工作賺錢養家。女性同時肩負着事業和家庭的重擔,既不能隻追求事業,又必須沖破職場上的各種瓶頸。
轉換思路,打破職業天花闆
“那個時候,我覺得自己要崩潰了,我坐在辦公室裡癱在椅子上,很絕望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行。”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一位女性合夥人說道,她描述的是她在晉升合夥人之前的狀态。
30歲到45歲是發展事業的最好年紀,而在這個年紀的女性,正處于家庭壓力最大的階段——“上有老下有小”。據統計,七成女性因為家庭而放緩了職業發展的腳步。大多數女性在職業發展中都會遇到升遷障礙,女性要在家庭角色中承擔重要工作,這分散了女性的大部分精力。
不可否認,企業中仍存在着很多以男性偏好為主的升遷制度和文化,這些都讓女人很難接近權力核心。女性對自我的定位也限制了她們的職業發展,過于“男人化”的工作方式并不讨喜,誰都不想成為男人婆,而過于“女性化”的工作方式,會被認為是優柔寡斷、拖泥帶水。
其實,要突破職場“天線”并不難。在擇業上,不要選擇那些和男人拼體力、硬碰硬的工作,擇業之前要對自己進行評估。首先,梳理自己的專業特長和基本素質,如果專業限制并沒有那麼嚴格,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向相關專業擴充;其次,要做目标分析,确定自己的工作方向後,補充應會的技能資源,可在職場之外根據自己的特長充電學習,以便向相關工作延伸。
謝文在大學學習的是計算機專業,畢業後的工作環境以男性為主,上升空間有限,工作4年後,謝文仍是基層員工。于是,謝文主動轉崗去做大客戶銷售,在銷售崗位工作兩年後,由于業績突出,升為部門負責人。但是之後不久,謝文就做了媽媽,由于要照顧孩子,她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家庭上,無法适應經常加班和承擔銷售業績等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于是,謝文又一次選擇了轉崗到公司的教育訓練部門。在新的崗位上,謝文既不需要經常加班,也沒有業績考核的壓力,而且,由于此前的工作經曆豐富,熟悉公司的技術部門、銷售部門和人力情況,謝文不僅能很好地完成現在的工作,還在一年内獲得了晉升。
在謝文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女性在自身角色不斷轉換的同時,也可以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職場定位,不過有兩點非常重要:第一,要學會和上司溝通,熟悉公司的組織架構,這樣才能在需要轉崗時遊刃有餘;而另外一點就是要積極地拓展自己的業務能力,做“自我更新”,如果工作的可替代性強,時間一久,就可能會面臨被炒鱿魚的風險。
進修也要配合“天時地利”
也許你會有這樣的疑問:“利用業餘時間去充電進修不好嗎,為什麼要考慮天時地利呢?”如果是利用業餘時間進修,當然問題不大,但是,如果是全職進修,就一定要考慮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可以肯定的是,不補充專業知識,未來想要進一步發展會更加困難,但是在職場中,花費兩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去讀書充電,出來後也可能會喪失好的工作機會。
很多人此前的成功,是基于自己的職業經營,而不是職業資本。職場進修,是一個“發光”和“充電”的問題,選擇繼續發光還是暫停回去充電要考量很多因素。假如學習速度趕不上變化的速度,當你暫停工作專心學習,出來後,外面可能已經“變了天”。
誠然,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謀求變化,是積累财富的不二法門,但這種學習不是盲目地“跟風”,而是要确實找到對自己有幫助的學習内容。比如,想積累管理經驗和人脈,那麼讀MBA就是很好的選擇,但如果是為了“找老公”,可能從出發點上就值得商榷。
在一個20人不到的民營企業工作了6年的羅薇,決定要好好規劃自己的人生,遂考取了清華大學的MBA,畢業時,她的同學中有80%都是通過同班同學或者和清華EMBA班的活動中結識到的同學介紹到新工作的。
羅薇畢業後,去了一家大型央企工作,實作了收入翻倍。對她來說,讀MBA的最大價值在于,給了自己一個“跳上去“的平台,因為以自己此前的學曆是很難進入目前的企業工作的,也幾乎不太可能賺到現在的薪水,讀MBA使她有機會進入了更高的職業層級。
此外,即使不能拿出階段性的完整時間學習,參加周期長、系統性的職場外充電也是一種選擇。對于一些不是從事所學專業工作的女性來說,非專業出身可能會限制她們的職業未來發展,如果這個行業本來就有“論資排輩”的傳統,她們也不可能放棄工作脫産進修,那麼,選擇一邊工作,一邊系統地學習也能為她們的職場表現加分。
未雨綢缪早規劃
女性在職場上還有一個最大的“敵人”,就是每個人都無可避免的“年齡危機”。40歲以後的女性,會感到自己在職場上的機會越來越少,自己的職業上升通道也會變得越來越窄,想要“跳槽”找到更加稱心的工作也越來越困難。是以,職場女性必須未雨綢缪,早早做好規劃,來應對公司裁員、失業,或因其他問題導緻現金流收入中斷的情況。
變化是職場的主旋律,無論男性還是女性,35歲都是人生的分水嶺,之前就像“蓄水池”,可以不斷地累積自己的經驗和資源,而到了35歲之後,尤其對于女性來說,就要開始消耗蓄水池裡的“能量”了。
那麼,女性都需要為自己的未來做哪些理财功課呢?
首先,要從賺到的第一份薪水開始進行投資理财。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誤區,覺得自己錢少沒有辦法進行投資。其實,創造财富需要的是少量的錢和大量的時間,這中間有一個“時間效用”的問題,20多歲開始理财,其獲得的收益絕對是30歲才開始理财的人望塵莫及的。當然,你也不必為失去的時間而感到沮喪,即使現在開始行動,到60歲還是有20~30年的時間效用。早投資還有一個好處,就是35歲之前,你可以嘗試一些高風險高收益的産品,35歲之後,無論收益多麼誘人,還是盡量嘗試低風險穩定的投資産品吧。
40歲之後,應該偏向于投資穩定的會有持續現金流的産品。比如投資一些商鋪或租金回報率較高的住宅。畢竟,當女人年華老去,手裡有錢,才能保持優雅、有品質的生活。還需要注意的是,給自己和家人多一些保障和為積累财富做投資同樣重要。是以,女性30歲之前還應為自己和家人購買保險,以獲得更多的保障。
時間就是金錢,理财規劃要趁早,除此之外,還要進行長期持續地投資,利用複利讓财富積累事半功倍。雖然複利投資在最初的一段時間裡效果不會很顯著,但是,随着時間的推移,收益會呈現幾何級數的增長。
無論如何,應該記住一點,職業奮鬥并不是要犧牲掉家庭生活,長期的職業規劃,最終也是為了提高自我和家庭的生活品質。
第三堂課
理好婚姻這份财
巴菲特說:“結婚才是人生最大的投資。” 對于女人來說,和什麼樣的人結婚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愛情投資做得好,生活就會幸福甜蜜,愛情投資做得不好,就很容易“财氣”大傷。
有個段子說,結婚是“合并報表”,夫妻是“應付賬款”,生活是“持續經營”,吵架是“壞賬準備”,打架是“營業損失”,離婚是“破産清算”,再婚是“資産重組”。愛情與婚姻,不是隻談感情那麼簡單,而是需要用心經營、警惕風險的,女性應學會運用法律和理财工具,為婚姻保駕護航。
女人為了愛情,究竟要做哪些“投資”?
愛情的目的是為了收獲婚姻,收益包括共享的快樂時光和未來的相濡以沫,攜手一生。愛情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處于不同婚戀期的女人在投資愛情時,需要調整不同的投資政策。
未婚的女性在投資愛情之前,要随時安排“退出政策”,也就是計劃和安排好,如何在不合适的愛情中全身而退。女人都是感性的動物,也很容易在感情的旋渦裡迷失,但要清楚一點,如果一個男人不适合自己,絕不要戀戰,清點損失及時離場是最好的選擇,為了“沉沒成本”而将就着走下去是不明智的,如果結婚後婚姻關系破裂,不僅賠了感情、青春,如果女性是财富多的一方,還會面臨财富縮水的風險,這種高成本的投資會變成女人一生中最大的債。
對于35歲左右的已婚女性來說,對于愛情的投資,多半表現在時間上。為了維持家庭的穩定,預防競争對手——更年輕、更漂亮的女孩,女人在照顧家庭和工作之外,更要拿出大把時間關注自己的外貌。一些私人銀行家告訴記者,他們也會負責為一些富有家庭的全職太太聯系外國的整形醫院,而且這樣的客戶并不在少數。
女人要記得把有限的時間分出一部分來,用在和夫妻的溝通上。一份有趣的資料顯示,70%的女人在孩子出生後,會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孩子和父母身上,此外是工作和關注自己的身材容貌,而和與丈夫溝通的時間會越來越少。
既要守住愛情,也要守住财富
内地首富宗慶後的女兒坦言在30歲之前從未談過戀愛,因為她有一個非常有錢的老爸,在尋找愛情的道路上,要比别的女人多一份考量——擔心别人是圖她的錢。有趣的是,同樣有着顯赫背景的孫芸芸,一直被奉為台灣最幸福的女人,并被譽為“台灣第一少奶奶”。她在嫁給廖鎮漢之後,也一直在工作,塑造名媛形象,創立自己的彩妝品牌,做家族企業的代言人。
女人在關注做出哪些努力能保有愛情的同時,也要記得守住自己的财富,當婚姻亮起紅燈時,有房子、有穩定的現金流、有積蓄,那就有了繼續幸福的保障。
要成為富人,一定要跟相愛的人結婚。女人通過婚姻合理分享男人的一部分财産,在這樣的情況下,女人的财富和愛情是捆綁在一起的,為了守住婚姻和财富,才會有越來越多的女人去“整容”“塑身”。此時男人是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女人在關注自己的容貌,一顆心放在男人身上的時候,别忘了給夫妻購買保險,受益人可以是自己,為自己加多一份保障。
除了購置珠寶和固定資産之外,女人也要持續不斷地投資理财,因為夫妻之間,有理财行為的那一方永遠都是家庭财産的把控者。全職太太黃珊的先生是做玉石生意的,因為先生經常在外談生意,家裡的現金都是先生經手,每個月隻固定給黃珊一萬塊錢家用,有大項開支時黃珊要和先生商量後才能拿到錢。很多時候,黃珊并不知道家裡的資産究竟有多少,黃珊一方面擔心自己青春不再,先生每天在外接觸那麼多人,會不會出軌,而另一方面因為自己不掌握家裡的财政大權,不知道家裡究竟有多少錢,心裡也很沒底。
鑒于此,黃珊每個月會留出2000塊錢家用嘗試投資,和幾位相熟的太太一起買基金、買股票,漸漸地,先生開始給黃珊更大數額的錢,還會給她一些投資建議。當孩子讀大學後,黃珊就專職在家研究理财資訊,先生也早已把大部分收入交給她來打理。
守不住愛情的時候,也要守住财富
女人要在婚前建立良好的理财習慣,隻要條件允許,在婚前,女人還是應該有自己的房産,即使婚後出租也可以增加家庭收入。這樣做一方面可以依據《新婚姻法》等政策,保障個人财富,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過于依賴他人而侵蝕女性的自我價值感。
無論何時,女人都要有穩定的現金流,可以是自己的事業,也可以通過投資獲得。一組來自美國的資料表明,50歲以上的女人中有47%的人是單身狀态,目前,中國一線城市的單身女性也接近這個數字。在美國,離婚後的女人甚至可以要求男人提供和婚前同等價格的香水,以保證生活品質不變。但是,在中國對女性保護的法律還有待完善。
近年來,離婚率高居不下,50%的婚姻最後以離婚收場。據統計,離婚後的第一年,女性的生活水準平均會下降73%。事實上,婚姻在多數時候是有助于積累财富的,在美國,每個已婚人士的财富是單身人士财富的近兩倍,但是離婚會損失掉個人财富的77%。更有資料表明,90%的女性在一生中都有可能面臨獨自承擔自己生活的經濟壓力,但是79%的女人并沒有為此做好準備。
女人在婚内就要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可以把錢分為四部分:留足一年的生活費為“應急錢”,可以購買貨币基金以保證不會貶值;留足三年的生活費為“保命錢”,可以購買國債或者一些優質企業債;拿出五年左右的生活費用于投資,可以購買股票、基金、養老保險,或者購買固定資産;最後一定要記得購買意外險和壽險。
5招告别月光
1.合理配置設定收入和支出
每個月拿到薪水後,無論多少,強制自己拿出三分之一的錢存為定存或者購買定投基金,再拿出三分之一用于日常花費,剩下的三分之一用于臨時花費。無論是長期還是短期的大額消費,如外出旅行、業餘充電、購房購車,甚至購買奢侈品,都可以設立“專項基金”,并設定日期,每個月堅持存入等量錢數。
2.登出掉多餘的信用卡
信用卡多了其實很難打理,你要清楚記得每張卡的消費情況和免息期,一不留神就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可以根據自己的消費習慣,留下兩到三張經常使用的信用卡。比如有喝咖啡習慣的可以留下有咖啡買一贈一活動的信用卡,喜歡看電影的可以留下有電影優惠券活動的信用卡,也可以選擇離家比較近的商場超市優惠幅度大的商場聯名卡。
3.關注投資收益回報率
有資料顯示,女人做投資的收益率比男人高,原因是女性更謹慎、更容易規避風險,男人在投資的時候會更願意選擇收益高同時風險也高的産品,女人則相反,會更傾向于選擇風險性較低的産品,而購買銀行固定收益理财産品或選擇一些質優的債券産品,一般年化收益率在6%的,也高過這些年來的股指回報。
4.堅決不做“螞蟻”
囤很多現在用不到的東西是不明智的,時過境遷,總會有更新、更好的商品出現。那些已經囤積的物品,可以通過一些換物網站或者二手店“變現”,雖然價值上會有些損失,但總算能盤活一些資産,而這些東西放在那裡也隻會越來越不值錢。
5.改變消費習慣,并不是降低生活品質
該吃的不吃,該喝的不喝,隻顧着低頭賺錢會讓你變成“吝啬鬼”,生活也會索然無味。不沖動消費和追求生活品質并不沖突,與其買那些隻穿一季就抛掉的快時尚品牌,不如購買那些稍貴的有質感的服裝,比如買真絲而不是雪紡。
愛情保衛戰裡的理财利器
保底歸集業務
2013年年初,由招商銀行率先推出的保底歸集業務,讓老公們郁悶不已。在此項業務中,隻要設定一個保底金額,如2000元,銀行會每天查詢男士的所有賬戶,隻要賬戶餘額大于保底金額,就會将超出部分轉至妻子賬戶。這樣的業務讓老公們很難存“小金庫”,當然前提是要征得他們的同意才行。大多數男人都不會情願讓女人掌控自己的收入,他們會同意“保底歸集”也是基于對妻子的信任,無論如何,當你遇到一個同意“保底歸集”的男人,好好珍惜吧。
夫妻同用記賬軟體
在财智等記賬軟體中,都有綁定夫妻雙方的信用卡、銀行卡的功能,夫妻任意一方在外的信用卡消費或銀行卡動态都會反映在記賬軟體上。太太們每天翻翻記賬軟體就能知道先生都消費了一些什麼,擅長福爾摩斯“推理演繹法”的太太,甚至可以掌握先生每天的行蹤動态。不過,有利必有弊,先生也會知道太太每天的消費,這樣花1000塊錢買的裙子,就不能再騙他說,隻花了300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