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all  @蔡锕 是我們新專欄「淺空間」的作者,這是他的第二篇文章。讀完此文,讓我想起了在17年,研究過的“畫中畫”,來源于網易的H5,通過canvas技術,實作了靜态圖的空間體驗。

還有更多的靈感,歡迎大家和作者一起探索~ ☀️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shadow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網易畫中畫h5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蔡锕

hi,大家好~~我是蔡锕。北建大建築學大學,即将就讀 TU Berlin 的舞美場景空間(Bühnenbild Szenischer Raum) 研究所學生,持續關注場景與空間體驗的話題。

淺空間 shallow space 上一篇,我們探讨了:

場景,或許才是未來空間設計的關鍵詞,可能是最接近元宇宙的空間體驗?

今天我們的話題是淺空間專欄的第一部分,我試圖和大家讨論這個重要的空間問題。本篇為該系列第一篇,主要聚焦于靜态圖像中的虛拟空間與真實空間的互動關系。

歡迎文末交流~~ ☕️

活在混合現實中

????✖️????

在談論未來的空間設計和空間體驗時,我們無法回避虛拟空間與真實空間的互動關系。未來的生活場景,必然是一種介于線上和在場,虛拟與真實之間的混合态。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美國攝影師Eric Pickersgill的一組攝影作品“Removed”。将人們手中的手機P掉後,更加直覺地展現出如今人們正将越來越多的精力投入在線上的虛拟空間中。

然而,

線上就等于在虛拟空間嗎?

虛拟空間真的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嗎?

虛拟空間與真實空間之間存在的界限是如何一步步被拆除的?

未來,虛拟空間和真實空間可能以怎樣的方式共存與互動?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蔡锕

我們将發現,虛拟空間,并非網際網路時代的新産物,虛拟空間,其實在美術史中已經存在了上千年。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重屏會棋圖》中的屏風上畫着另一組屏風,這是一種虛拟與真實的多重互動關系。

何為虛拟?何為真實?

在讨論空間的虛拟與真實之前,我們有必要重申虛拟空間與真實空間如何定義。

這裡,我采用美國藝術史家大衛•薩默斯(David Summers)對空間的定義:真實空間的藝術指的是人們在三維空間中直接感覺的藝術形式,傳統意義上主要是建築和雕塑。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意大利建築師卡羅•斯卡帕(Carlo Scarpa)改造設計的雕塑博物館是建築藝術與雕塑藝術結合的典範。

圖像中的虛拟空間

在這個定義中,虛拟空間則指的是二維平面上構造出來的圖像空間,包括各種類型的繪畫和印刷品,包括各種類型的繪畫和印刷品,一種以二維平面再現三維空間的藝術形式。

然而,這種虛拟空間并不一定完全再現人在真實空間的觀看方式,也可能是一種與人眼真實所見完全不同的視覺形式。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以透視法描繪的真實空間,在二維平面上塑造了“深空間”的視錯覺效果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雅典學院是史上一點透視的名作

相比之下,西方繪畫傳統更加注重這種視覺的拟真性。而中國畫則相反,經常常用的散點透視,或者投影畫法,都不是人在真實空間裡能直接觀察到的視覺現象。

例如,郭熙的《早春圖》其實并不是對真實存在的山水的描繪,而是一種對理想的登山觀看體驗的建構。這種繪畫,本質上是一種空間體驗設計,而不是單純對真實空間的再現。

圖像空間不必模拟真實空間,其自身就可以是一個自洽的“虛拟空間”。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早春圖》郭熙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早春圖》左側的局部,深遠的山水場景

這種虛拟的圖像空間并非僅僅是挂在牆上的裝飾物。在古代,它其實是一種虛拟現實,一種可打開的空間體驗。

傳統文人看山水畫,稱為卧遊,意思是文人躺在床上看着山水畫,想象着自己正在山水畫的虛拟空間裡遊山玩水。而采用這種投影加散點透視的方式畫圖,則可以在一張圖上同時呈現數個場景,如此,便最大化了一張畫的體驗深度。

在欣賞山水畫時,正宗的“體驗”方式應該是一個局部一個局部地欣賞,看畫人把自己代入成正在山中攀爬的旅人,完成虛拟的空間體驗。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晴岚蕭寺圖》中的旅人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紀念碑谷》

而這山水畫中的“旅人”,其實與遊戲《紀念碑谷》中玩家操縱的小孩有着相同的功能。

古人卧遊山水,是透過腦補來建構空間中的互動體驗。而躺在床上捧着ipad的現代人,則可以通過螢幕的點選,直接控制畫面中的小人在虛拟空間中行動。進而更加沉浸地體驗虛拟圖像空間。

另外,在古代,隻有經過高度美學訓練的文人士大夫才具有觀賞《早春圖》的能力和機會。而如今,人們隻要在app store上點選下載下傳,就都能玩到《紀念碑谷》。

是以,虛拟空間并非遙不可及,而是一種可以進入的空間體驗。并且在當下,這種虛拟的空間體驗正在變得觸手可及。

圖像介入真實空間

 ❤️✖️????

除了本身可以被近距離觀看體驗以外,圖像還經常被放置在真實空間中,成為真實空間體驗的一部分,來增強場景的體驗感,叙事性。

例如,義縣奉國寺牆上的彩畫的“虛拟空間”,與佛像和建築的“真實空間”一起,令大雄寶殿變成了一個沉浸式叙事場景。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山牆上的壁畫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佛像上的彩繪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房梁上的彩繪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奉國寺著名的七佛像

在奉國寺,觀者的目光所及都在傳達着着佛教的故事和精神。不論是空間正中央真實的佛祖雕像,還是側牆,鬥拱,房梁等建築構件的表面的彩繪。

我們可以想象,在奉國寺的彩繪剛剛完成的時刻,它一定不是像我們如今所見的灰頭土臉的“文物”,隻有研究和紀念意義。那時的奉國寺是一個最新的沉浸體驗空間,彩畫上新鮮的顔料,金箔反射着環境光,絢爛奪目。觀音們安坐在牆上,直視着造訪者。與周圍正在進行的法事,升騰的煙霧,還有僧人喃喃的低語聲一起,構成了一個再“真實”不過的場景。

這時,造訪者的情緒被調動,崇敬感油然而生。同樣的空間體驗也存在于哥特教堂之中。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教堂窗上繪制的聖經故事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教堂濕壁畫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柯布西耶在朗香教堂大門上繪制的現代派繪畫,畫中的元素表達了他對于宗教信仰的了解

圖像建構商業場景

????✖️????

教會和寺廟希望通過這種沉浸式空間體驗的營造方式,向信衆們描繪一個“真實”的宗教想象,讓更多的人相信這個教派。

而在當下的商業社會,商業和藝術聯手,也開始使用類似的手法,制造吸引力,提升流量,延長使用者停留時間,建構品牌形象,傳達商品資訊,最終達成“轉化率”。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繪造社設計的果汁店,靈感來自于遊戲《水果忍者》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以标志性的“點點”圖像聞名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草間彌生與LV合作的線下概念店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日本藝術家村上隆與巴黎水聯名設計的線下空間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Hello 設計研究所設計的杭州漫畫主題體驗店采用漫畫的裝修風格令實體空間産生了“虛拟”感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日本建築師隈研吾設計的中國美院民藝博物館,在玻璃上印了《瑞鶴圖》的白鶴,在防止遊客撞到玻璃的同時也與遠處的景觀形成了一種類似AR的效果,此處為人氣打卡點。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繪造社完成的建築立面改造,用高密度的建築畫呼應了重慶森林的主題。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丹麥建築事務所BIG 的成名作 山形住宅,在建築外牆使用了山的圖像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荷蘭建築事務所MVRDV與插畫藝術家合作設計的鹿特丹網紅菜市場,将巨型《缤紛果園》圖像印在中庭空間。

圖像的媒體與空間

 ????✖️????

不論是承載着《早春圖》的紙墨,還是承載着《紀念碑谷》的ipad,虛拟空間的藝術都必須寄托于具體的承托材料。是以這種“虛拟空間”(圖像中的空間)也不是絕對的,而是永遠處在和“真實空間”(我們所處的三維環境)的互動之中。

也就是說,圖像除了可以參與人的空間體驗,承載圖像的媒體也是真實與虛拟互動的一部分。

比如,油畫是西方美術傳統最具拟真性的繪畫形式。而當代油畫的關注點不僅僅在油畫上的圖像,油畫本身厚塗顔料的物質感更是現場欣賞油畫的重點。此時,筆觸與顔料的物質性就是一種介于虛拟空間與真實空間的互動。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油畫顔料的物質感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梵高的繪畫可以明顯地看到顔料和筆觸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李擁軍 《小樓-昨夜東風》,60*90cm,布面油彩

當承載圖像的媒體由反射光線的畫布轉換為透射光線的玻璃材質時,圖像與空間互動方式又增加了許多層次。

繪造社在成華黨校的空間改造項目中,繪制了一幅巨大的生活長卷圖,與黨校的主題相符合。并将長卷圖用玻璃貼膜列印在中庭的透光玻璃上。

“偶爾碰到陽光燦爛的天氣,光線穿過玻璃依然能量十足,在牆面和地面投射出五彩斑斓的光影,讓原本平淡的空間演繹出戲劇般的高潮。”

這種利用透光媒體給自然光濾色的設計方式,就是最原始,最自然的“投影”技術。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成華黨校改造設計 繪造社

彩色玻璃上的圖像,能夠随着太陽位置的變化在空間中投射出變化的光影。而現代發達的投影和LED技術就讓這種圖像的變化更加可控,連續變化的圖像,成為了更具叙事力,更能制造空間幻覺的媒介。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蔡锕

圖像成為了影像。 

非常期待後續的精彩内容。以上,是作者@蔡锕 為“淺空間”(shallow space)專欄選取的研究核心,也是他長期關注,引領着他的實踐與思考的兩組關鍵詞。

歡迎大家同他一起進行關于未來場景空間的思考 ⤵️

虛拟空間考古?其實它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 | 淺空間專欄

shadow

- 未完待續 -

蔡锕 | 專欄作者

春FANG | 專欄主編

Design-ai-lab | 排版建議

《空間的美術史》巫鴻 | 參考資料

看理想音頻《中國藝術兩千年》韋羲 | 參考資料

歡迎加入Mix社群收聽線上交流活動

關注訂閱号,背景回複:群聊

???? 一群人一起研究探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