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Nature》雜志封面上的Eseed是什麼?

作者:錢江晚報

視訊加載中...

潮新聞用戶端 記者 王湛 姚群

2023年2月16日的《Nature》雜志封面,是一顆剛剛從濕潤的泥土裡冒出綠芽兒的小苗,還有三根長而螺旋着的木制尾巴。

“自然界中,有些草本植物的種子可以靠自身的結構和材料特性進行‘自發鑽土’,比如牻牛兒苗的種子,在下雨的時候,本來在土壤表面的種子可以識别到環境的變化,能把自己‘埋進’土壤裡。”浙江大學研究員王冠雲說。

受“鑽頭形”種子的啟發,研究團隊設計出可自發鑽土的種子載體E-seed。《Nature》的封面圖檔,就是E-seed的發芽試驗。

《Nature》雜志封面上的Eseed是什麼?

牻牛兒苗多生長于荒漠、戈壁等地區,這種種子身體像鑽頭般緊密纏繞,尾部有一個長而彎曲的尾巴。

王冠雲說,這是一種春季開花的矮小植物,在西部幹旱地區,牻牛兒苗是很重要的植物。當遇到濕氣時,其鑽頭般的身體吸水後展開并不斷旋轉,進而使種子頭部自發鑽入土中,進而免于被動物掠食,也免受惡劣環境的影響。然後,種子生根發芽,荒漠變綠洲。

牻牛兒苗種子成功地進行“自發鑽土”,需要特定的土壤條件,是以團隊對E-seed種子載體進行改造,希望E-seed能适用于更多土壤環境,能在不同的場景下都能鑽土,例如,制作了三條尾巴的結構。

團隊設計了一種木材制作而成的、帶着三條尾巴的自鑽土機器人。當環境中的濕度增加時,E-seed 的尾巴也随之發生變化——通過變形和伸展,産生“鑽力”把種子帶入到土壤中,随後,當環境又變幹燥時,E-seed 頭部的“倒刺”又可以将種子鎖定在土壤中。

《Nature》雜志封面上的Eseed是什麼?
《Nature》雜志封面上的Eseed是什麼?

王冠雲說,與自然界牻牛兒苗種子相比,E-seed種子載體的鑽土成功率可達80%以上。

通俗地講,E-seed載體類似于“運載火箭”,我們可以對它的身體進行定制化改造,使它可以運載不同尺寸、不同類型的種子,如芝麻菜之類的蔬菜種子、松子之類的樹木種子,也可以運載微生物、肥料和真菌等。

該研究曆時五年多的時間,由卡内基梅隆大學的形變物質實驗室,包括論文第一作者羅丹荔、當時的博士後王冠雲以及助理教授姚力甯,首先提出了 E-seed 的設計概念,并進行實體設計制造,以及完成了大部份的實驗。

2019年,王冠雲入職浙江大學後,組建團隊繼續開展後期的試驗内容,尤其是戶外的空中播種測試以及部分發芽試驗。

這項技術适用于在人類難以進入的地區進行空中播種,顯著提高飛機播種的發芽率,同時能夠解決自然生态中的多種問題,比如避免山體滑坡、減少物種入侵、助力植被恢複等,還能植入傳感器,用于環境監測、協助自然勘探等,助力智慧農業發展。

下一步,該團隊希望進一步優化在不同土壤下的鑽土成功率,以及增強種子和載體連接配接的強度以抵抗暴雨的沖擊。此外,需要研究大規模生産的可行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