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下“護欄”通牒?布林肯訪華凸顯美國心虛:希望小沖突害怕大沖突

作者:阿鬥不傻

前言

布林肯訪華為何不斷重申設定護欄?

因為中國一個獨有優勢,足以抵消美國所有優勢。

這就讓小沖突中美國占優,大沖突下中國占優。

明白這一切,就通透了。

波折多次後布林肯終于來了,隻是來的卻冷冷清清。

6月18日上午7:30左右的接機現場,沒有掌聲,沒有紅毯,沒有軍樂,作為拜登上台後通路中國級别最高的美國官員。

如此冷清的現場屬實有點尴尬。

下“護欄”通牒?布林肯訪華凸顯美國心虛:希望小沖突害怕大沖突

尴尬之餘,為何咧?

朋友來了有好酒,這不知态度如何的國務卿來了,還是先别上酒吧?

對付傲慢霸道慣了的美國人,就該用這樣的态度去交往,讓他們明白高高在上,在中國也行不通。

行不通背後,是善意不該被濫用,禮儀之邦也是有脾氣的:總是搞脅迫、威脅,動不動說“基于實力和地位”,你别來啊。

下“護欄”通牒?布林肯訪華凸顯美國心虛:希望小沖突害怕大沖突

(布林肯)

這場景,第一時間讓美國人認識到:不拿出點誠意是不行的。

可即便如此,美國人胡蘿蔔加大棒卻還在揮舞。

布林肯出訪前,美國媒體彭博社還在16日刊登了題為:《中國最好聽聽布林肯必須說的話》的評論文章。

通篇用是非不分的語言,指責中國犯了錯,警告中國對美競争中不會取得優勢。

也不知這自信從何而來?

話說,是你們主動要求對話吧?

下“護欄”通牒?布林肯訪華凸顯美國心虛:希望小沖突害怕大沖突

(制裁)

那麼為何在通路前還弄這樣的事?

無非是告訴中國,要乖乖配合建立所謂的“護欄”,要務實,低調,因為真不小心插槍走火了,吃虧的還是中國。

更何況,美國還有無數小弟,能在軍事威脅的同時,跟中國擴大經濟戰争,拉幫結派孤立中國。

總而言之一句話:優勢在我。

嗯嗯,這話好熟悉,貌似電影《大決戰》中,有個人也說過這麼一句台詞:八十萬對六十萬,優勢在我!

下“護欄”通牒?布林肯訪華凸顯美國心虛:希望小沖突害怕大沖突
下“護欄”通牒?布林肯訪華凸顯美國心虛:希望小沖突害怕大沖突

其實一方的咄咄逼人,恰恰是虛張聲勢展現。

除了給自己壯膽外,也是做給盟友看的,更是增添自己在談判桌上的所謂籌碼。

是以說,美國作派不過:項莊舞劍,意在“護欄”。

這“護欄”的核心意義是:我可以卡你脖子,可以經濟戰、科技戰、輿論戰、拉幫結派弄封堵,但你不能掀桌子。

這才是美國終極目标,以杜絕直接沖突和對抗為前提,讓自己為所欲為。

嗯,果然很有美國範式,也說透了麼美國有多麼的心虛。

為何心虛咧?因為今日的美國跟蘇聯解體後獨霸世界的美國沒有可比性了。

它沒有變得可愛,沒有變得公正,反而變得瘋狂且敏感。

在全世界各地煽風點火制造混亂,不斷破壞自己設定的所謂規則,讓世界深受其害不說。

何嘗不是瘋狂透支信譽?

于是,後院拉美11國,在巴西帶領下尋求去美元化,希望擺脫被壓榨命運。

于是,中東大國沙特、伊朗和解不說,還組建了海軍同盟,前幾天也擺明了不搭理布林肯的态度。

下“護欄”通牒?布林肯訪華凸顯美國心虛:希望小沖突害怕大沖突

從這個角度看,這次通路是世界風雲激蕩的新階段也說不定。

因為中美關系回不去,就算有緩和,也是基于政策和需要下的階段性緩和。

全方位競争才是主線。

最終結果要麼是美國失去霸權,要麼是我們重回原來的處境。

這時局之下,美國急切設定所謂“護欄”,也就有了因由。

無非是害怕兩個大國爆發正面沖突,自己要吃虧而已。

從目前的接觸政策看,兩國沖突雖多,但還在談,也意味着都有避免沖突的意願。

可時局是不斷變化的。

這不斷變化又助推了兩國沖突的可能,其中關鍵,還是美國的态度。

下“護欄”通牒?布林肯訪華凸顯美國心虛:希望小沖突害怕大沖突

在烏克蘭煽風點火的美國人,在亞太也接連拱火。

那麼一個問題來了。

态度不變,問題就不能解決,中美關系的趨勢也不會變好。

下“護欄”通牒?布林肯訪華凸顯美國心虛:希望小沖突害怕大沖突

(金融危機)

未來會如何?

美國會不會因為自身金融問題,在内爆前用一場戰争轉移沖突,挽回敗局。

搞一次死而後生?

别低估美國人的心思,可能性還是有的。

因為美國的金融問題深入骨髓,不是用印鈔粉飾太平掩蓋的下去的。

切實的說美國金融體系早就在懸崖之上。

就連美國人自己都說,我們靠信用卡(國債)度日,這自知自明還很人間清醒。

人間清醒的美國人明白。

這一次真要爆雷了,金融海嘯會遠超1929年大蕭條和2008年的次貸危機?

下“護欄”通牒?布林肯訪華凸顯美國心虛:希望小沖突害怕大沖突

(金融海嘯)

如何解決咧?

看俄烏沖突後美國對俄羅斯的做派就懂。

俄烏沖突後,美國和西方盟友當機了俄羅斯超3000億美元資産,名義是用于烏克蘭重建,可這錢怎麼用?

還不是美國說了算。

有了這經驗,保不齊美國就會在台海挑釁,用突破中國紅線方式引發沖突。

然後在借口沖突,将中國美債一筆勾銷不說,還利用金融優勢沒收我方海外資産。

然後用最後的霸氣,逼迫盟友配合,一起上陣。

這鼓起餘勇的絕地攻勢,跟美元内爆比,冒險何嘗不是一種選擇?

下“護欄”通牒?布林肯訪華凸顯美國心虛:希望小沖突害怕大沖突

(冒險也是選擇之一)

這選擇的背後根源何在?

不過是,從長期看,從趨勢看,從時局看,美國人等不起,等不得,也等不及。

中國經濟雖也有問題,但趨勢整體向好,跟打激素刺激的美國比相對穩健。

這就意味着,如果拖延日久,等中國名義GDP規模也超過美國後,美國盟友的信心就會降低,那個時候隊伍就更不好帶了。

這就是時間在我的好處。

但這也是風險。

美國是有孤注一擲發動戰争的意願。

可真要爆發正面沖突,可能性并不高。

因為沖突,特别是世界最強國家間的沖突,在今日國際時局上,從不是說說就能幹的。

是一個涉及,政治、經濟、科技、外交、文化,五個次元的體系重塑工程。

是不可能輕易完成的事情。

政治上需要借口、經濟上需要壓制、科技上需要封鎖、外交上需要統一戰線、就連文化輿論上也需要造勢。

這準備,美國這樣文化、政治、經濟都撕裂的兩極國家,要準備好除非超人下凡。

下“護欄”通牒?布林肯訪華凸顯美國心虛:希望小沖突害怕大沖突

中國不是阿富汗、伊拉克、巴拿馬、塞爾維亞。

而是一個擁有全面工業體系。

一流執政能力。

民心士氣齊整。

随時都能迸發強大戰鬥力的國家。

論打正常戰争,真要動員起來的中國,可以橫掃一切牛鬼蛇神。

這一切的底氣,就在制造業。

制造戰艦,我們造船業世界第一。

制造坦克,我們汽車業世界第一。

以此類推,無數工業品類和制造品類的世界第一,意味着中國是一個跟一戰和二戰美國相類甚至更強的國家。

反觀美國?就算弄了幾年再工業化,可産業空心問題依舊嚴重,工業體系也不齊備,切實的說,美國的軍工生産力和生産效率,跟中國完全無法同日而語,就不是一個層面的。

在生産力方面,隻有中國和世界之争。

沒有中美之争。

雖然工業制造這樣的硬實力有優勢,但是美國相對中國,還是有三大優勢。

首先:當然是科技優勢。

其次:依托海軍霸權的資源掌控力優勢。

最後:基于世界貿易體系下的盟友優勢。

但是這優勢,真要說的話,也是時刻處于變動之中的。

下“護欄”通牒?布林肯訪華凸顯美國心虛:希望小沖突害怕大沖突

(競争)

首先看科技優勢,

科技上美國首屈一指,世界頭牌,因為它們有印鈔機能用錢吸引世界人才,有健全科研體系和學術氛圍。

這都是美國科技優勢的因由。

源頭在哪?答案是美元霸權下的錢多多。

但是這一切我們真沒辦法應對嗎?

最近20多年的發展實踐告訴我們,中國科技雖然落後美國,可科技的工業落地和再創造卻比美國強多了。

為何?因為健全的工業體系和龐大的市場規模,能讓科技創新,在配套成熟的工業體系和大市場中培育試錯,推陳出新。

美國工業體系和規模的弱勢,讓他們的科技優勢,在産業鍊被拖了後腿。

這不就是錯位競争嗎?

錯位競争之後,在學習中成長,在試錯中提高,在産業化後創新的中國科技人,用亦步亦趨緊緊跟随的努力,收獲了科技側的碩碩果實。

這果實,讓科技武器雖然有差距,可并非“美俄之争”般的代差。

這展現在軍事上,就是戰鬥力的旗鼓相當,那麼這狀況,配合中國強大制造業?

試問,不用核武器,美國敢打仗嗎?

下“護欄”通牒?布林肯訪華凸顯美國心虛:希望小沖突害怕大沖突

(誰怕誰)

其次:資源掌控力優勢。

這是老牌世界霸主的天然優勢。

為何會有世界霸主的存在?因為他們擁有海洋霸權,通過強大海軍控制關鍵貿易節點,有了世界貿易的主導權。

基于此,才有了所謂的規則制定權。

當年的英國不也是如此嗎,控制殖民地産出,成就世界工廠地位。

下“護欄”通牒?布林肯訪華凸顯美國心虛:希望小沖突害怕大沖突

(英美一脈相承)

現在的美國也是如此,用控制貿易節點,設定貿易規則方式,經濟殖民世界的同時,強化了關鍵資源控制力和調動能力。

可美國的這個優勢,我們并非束手無策。

原因也很簡單。

資源是誰的?答案是其它國家的。

它們跟誰做生意,有他們的訴求和願望,美國就算再強,壓制得了一時,壓制得了一世嗎?犯衆怒美國吃不消這是其一。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都是沿着傳統亞歐大陸推進的,隻要這倡議不斷深入,控制海洋的美國,你敢上岸嗎?解放軍不打死你,我跟美國姓,這是其二。

最後,世界上最大的資源國是誰?答案是啥啥都不缺,還跟美國不對盤的俄羅斯。

真要中美沖突,你們看俄羅斯會幹啥?它巴不得兩敗俱傷,順帶收拾一下小日本,這樣自己不就戰略突圍了,這就是大三角關系下的博弈論,這是其三。

如此一二三之後,美國的第二個優勢,資源掌控力,也就消失與無形了。

下“護欄”通牒?布林肯訪華凸顯美國心虛:希望小沖突害怕大沖突

(大三角關系)

那麼最後一個優勢,基于世界貿易體系下的盟友優勢又如何?

實事求是的說,這是最大變量,也是現在雙方競争的焦點。

是老霸主,依托強勢作風,虎虎生威。

還是新強者,依托和合共赢,龍騰萬裡。

答案在強勢作風和和合共赢中,說透了。

就讓美國念他們的“發達國家經”,世界上所有發達國家人口之和是10億人出頭,算上輻射人口最多20億。

這其中除了死硬的五眼聯盟,真心跟美國走的有多少?要打個問号。

看懂這一切,在看“唱開發中國家歌”的中國,那些在現有世界規則中受剝削的,急需工業化的,急需發展的國家。

他們那60噸億的人口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就是我們的朋友和可以統一戰線的潛在朋友嗎?

他們需要發展,我們基建出海就是必然。

他們需要工業化,我們産業外溢在分工也是可行的。

他們收入提高了,我們質優價廉的商品不就有了市場嗎?

這不就是和合思維下的世界新格局嗎?

這格局,跟隻管發達國家,忽視開發中國家的美國比,其實高下立判。

基于此,在看今日。

我們最該做的到底是什麼?

答案是鬥而不破後,繼續不斷發展下去。

因為時間在我,隻要發展下去,我們就能自然而然的破局,除非美國铤而走險,幹混賬事,要不然我們陪它瘋幹嘛。

下“護欄”通牒?布林肯訪華凸顯美國心虛:希望小沖突害怕大沖突

這就是美國現在最難受的地方。

想打,搞不定。

不打,慢性死亡。

中間還有個金融核彈搞不好就要爆炸。

滿頭包的它們,才會歇斯底裡挑釁。

而這,也是美國想的辦法。

我不跟你正面沖突,于是布林肯通路設“護欄”是第一目标。

但中美不正面沖突,不代表局部沖突和代理人戰争可能性沒有啊?

美國需要一場局部沖突和代理人戰争。

目的除了拖慢中國發展之外,也有用這沖突和代理人戰争,重複俄烏沖突針對俄羅斯作派的想法在内。

隻要沖突發生了,美國就能憑借各種 APP優勢,文化影響力優勢,廣泛發動輿論,醜化抹黑我們。

用對付俄羅斯的辦法,拉攏盟友一起行動,最後用強取豪奪和借刀殺人的辦法,達成不可告人的目的。

下“護欄”通牒?布林肯訪華凸顯美國心虛:希望小沖突害怕大沖突

(出頭鳥不好當)

但這也是不好搞的事,因為出頭鳥從來是不好當的,大家都不傻。

明面上配合沒問題,真要拼命?誰去?

未來看,時局肯定會這麼僵持下去。

熱戰不會有,冷戰切香腸。

至于我們如何應對?

毛爺爺早就給了答案: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你美國的節奏是你美國的節奏,跟我沒關系,我們的節奏是:不打當然最好,真要不斷拱火,攔也攔不住,你美國人自己考慮後果。

這後果可不局限于台海、日本、南海所在的第一島鍊,搞不好會燒到關島的第二島鍊,甚至夏威夷的第三島鍊。

因為啊:中國人是不好惹的,惹火了是不好辦的。

下“護欄”通牒?布林肯訪華凸顯美國心虛:希望小沖突害怕大沖突

是以,美國人小打小鬧,它還是有優勢的。

因為不少小弟看危險不大,還會配合。

但真要大打出手,擁有近乎無限制造業産能的中國,真能把美國打的很慘。

除非他們不考慮全世界,甚至人類存亡丢核彈,要不然它們打不赢。

當然,這也隻是說說而已,因為戰争終究是不好的事情。

每次看見俄烏沖突中雙方戰士們的遭遇,很多人會沒感覺,我是真難過,因為家中有經曆過戰争的長輩。(對越反擊戰)

是以,做好兩手準備,用發展視角看問題,将一切歸于經濟而不是戰争說話,讓經濟一直發展下去,發展到美國人發現,無論大打小打,都是“扶搖撼大樹,可笑不自量”美國人就會徹底老實了。

下“護欄”通牒?布林肯訪華凸顯美國心虛:希望小沖突害怕大沖突

(發展是硬道理)

最後回歸布林肯訪華和我們這代人的使命上。

指望管控風險的布林肯,誠意到底有多少?

是既要又要還要,其實這并不影響我們的态度,那就是時刻準備着。

管控風險的畫外音:是美國經不起全面沖突,卻又指望在博弈中設定安全壁壘,不至于一個不小心玉石俱焚。

同樣,我們也不希望如此,但如果山雨欲來變驚濤駭浪,我們也不會退縮。

30年一代人。

1949年建國那一代人,他們的命運是用奮戰讓中國重新站起來。

建國後出生的第二代人,他們的命運是,用自己的奮鬥,建設祖國,強大祖國。

現在,當下。

我們第三代人的命運是什麼?答案是在驚濤駭浪時刻,砥砺前行。

沖過去,沖過去,沖過去,坦途在前…

加油,我的國!

加油,同輩人……

和平永遠在雨打風吹後……

下“護欄”通牒?布林肯訪華凸顯美國心虛:希望小沖突害怕大沖突
下“護欄”通牒?布林肯訪華凸顯美國心虛:希望小沖突害怕大沖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