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GIS與數字時代的羅馬史研究

作者:光明網

作者:溫珊珊(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世界史系副教授)

地理環境和空間位置是曆史研究的重要基礎,地理資訊技術的發展則為曆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資訊系統)自20世紀60年代首次投入使用以來,依托于地理學、地圖學、遙感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在衆多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進入21世紀,GIS技術在羅馬史研究中的作用進一步凸顯,成為推動該領域在數字時代轉型發展的重要力量。

2000年,首部全面反映古典世界的綜合性地圖集《巴林頓希臘羅馬世界地圖集》問世,為西方古典學和古代史的研究者們提供了大量可供參考的曆史地圖,成為當代學者研究古典世界不可或缺的工具書。以該地圖集為基礎,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古代世界繪圖中心(AWMC)利用GIS技術,建立了古代地中海世界地理資料庫,供學界共享地圖和其他數字資源。AWMC的長期合作夥伴“普勒阿得斯”平台(Pleiades),也緻力于提供古代世界曆史地理的數字化資訊,在同行評議架構下,鼓勵開放以增補新的資料。随着古典考古學的發展和實地勘探活動的增加,關于古代世界的地理資訊資料日益豐富。通過建構大型曆史地理資訊平台,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得以共享最新的資料資源,實作全球協作和知識共享。

在羅馬史研究的數字化發展中,各種類型的資料庫建設起步較早。地理資訊系統可将地圖和地理分析功能與一般資料庫內建在一起,為研究者使用空間資訊和地理資料進行研究提供極大便利。例如,斯坦福大學開發的“羅馬世界地理空間網絡模型”(ORBIS)基于城市、道路、河流和海上通道構成的巨大交通網絡,重建古代不同類型旅行的時間成本和經濟費用。由瑞典隆德大學考古與古典曆史系建立、現由哥德堡大學數字人文中心負責的“羅馬帝國數字地圖集”(DARE),整合衛星圖像、國家地形圖、原始史料和學術研究文獻等資源,借助地理資訊系統搭建了包括不同城市類型、建築設施、自然資源和道路網絡等要素的曆史地理資訊資料庫。

這些大型資料庫為羅馬史研究者提供了地圖和地理空間相關的資料資源,研究者可根據自身需求進行查詢和分析,進而進行深入、細緻的個性化研究。

羅馬史研究涉及的文獻豐富、覆寫範圍廣、時間跨度大,為地理資訊技術的實際應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引入GIS技術,可以更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各類史料,對研究曆時性變化和包含多元曆史地理要素的綜合性問題也大有裨益。近期的研究項目表明,不同領域的羅馬史研究者都越發重視空間次元,并積極運用GIS技術來輔助研究。

(1)古代城市研究。自20世紀後半期以來,羅馬帝國城市吸引了大量學者的關注。研究者們對城市數量進行統計,分析城市化程度、城市規模和不同級别城市之間的網絡關系,考察不同曆史時期城市景觀的變化。荷蘭萊頓大學古代史教授德利赫特和古典考古學教授賓特裡夫領銜的歐盟資助項目“2000座城市的帝國”,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将有記載的帝國早期城市辨別于地圖之上,并根據地域、城市規模和等級等因素研究羅馬帝國内部不同地區的城市系統。以項目為依托,團隊成員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羅馬時期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城市化:帝國早期的伊比利亞城鎮》《羅馬帝國西北行省的城市化:基于司法和功能方法對羅馬高盧、下日耳曼尼亞和不列颠城鎮生活的研究》《繁忙的邊緣地區:巴爾幹與多瑙河行省的城市系統(公元2至3世紀)》《羅馬小亞細亞的城市地理》以及《羅馬世界的區域城市系統,公元前150年至公元250年》。這些成果都采用了GIS技術作為輔助研究手段,為羅馬帝國城市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2)跨地區比較研究。當今羅馬史研究的主流趨勢之一是深入羅馬帝國内部、專注特定區域的精深細化研究。在此基礎上,跨地區的比較研究也在向前推進。德國漢堡大學、法國拉羅謝爾大學和西班牙維拉斯克斯學院聯合推出了“阿特拉斯”(ATLAS)研究與學術傳播項目,重點關注公元3至8世紀伊比利亞半島南部和北非地區,特别聚焦高度城市化的貝提卡和阿非利加行省。該項目利用網絡地理資訊系統(WebGIS)繪制古代城市地圖,推動跨地區比較研究的發展。ATLAS項目在彙集銘文建築、文獻記錄和其他物質遺存的基礎上開發資料庫,将與地區和城市相關的衆多要素囊括其中,包括運輸線路、自然資源分布、建築設施、城市内外區域劃分、居民人數和墓葬位置等。基于WebGIS的地圖界面可視化地呈現這些資料和資訊,使研究者能夠更好地探索地區曆史演變的複雜性和城市發展的時空變化。

(3)跨學科綜合研究。2017年,英國諾丁漢大學啟動“此時拉丁語”(LatinNow)研究項目,旨在将包括拉丁化、讀寫識字、雙語和多語在内的語言學現象置于更廣闊的社會語境中進行考察,探究羅馬帝國西北部地區語言使用發生的巨大變化。鐵器時代存在的各種地方語言,到羅馬帝國末期時幾乎都被拉丁語取代,後者成為占主導地位的語言。項目成員着力探究這種語言變遷是如何發生、何時發生以及為何會發生的問題。該項目整合社會語言學、雙語研究、數字銘文學和考古學等多個研究領域,利用GIS、EpiDoc(古代文獻編碼)和RTI(反射變換成像)等技術手段,将帝國城鄉範圍内的銘文以及刻寫工具的分布情況可視化,同時将銘文資料與羅馬帝國的定居模式和道路資料相結合,呈現文字書寫的傳播和識字分布情況。通過探究語言變異、傳播和語言接觸現象的空間分布和變化規律,為我們更全面地了解古代語言和文化現象提供了廣闊的視野。

除上述研究領域外,GIS技術還被應用于研究人口流動和文化傳播、農業生産和土地使用,以及物質文化景觀變遷等議題。地理資訊系統有助于将地理特征、空間定位和曆史諸要素相結合,對于羅馬史研究的價值不言而喻。

地理資訊系統不僅是整合史料的研究工具,也是可視化的表達媒介。利用GIS制作互動地圖和可視化圖表等方式,能夠有效解決曆史地理資料的展示和表達問題,促進羅馬史研究相關學科的交叉創新。借助GIS的資料可視化和空間分析功能,研究者可以拓展認知視野,建構更為立體、全面的曆史叙事。以生動直覺的方式展現複雜的資料和分析結果,可以提高與同行交流的效率,也有助于将研究成果更好地應用于教學實踐中。

值得一提的是,GIS技術在向公衆普及羅馬曆史和相關研究成果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上文提到的ATLAS項目緻力于探索新的學術傳播途徑,利用WebGIS資料,結合攝影測量法和虛拟仿真技術,建立城市的二維地圖和建築的三維模型,以此制作城市景觀的大型投影。這種方式不僅可以生動地展示城市的古今變遷,也為觀衆提供更為直覺的感性體驗。将嚴肅的曆史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傳達,也能夠激發公衆對曆史和曆史研究的興趣與熱情。

作為一種資訊存儲、處理和可視化工具,地理資訊系統在整合各種資訊資源和不同分析方法、實作多時空尺度下的空間研究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在羅馬史研究中,GIS已成為不可或缺的輔助工具,對于促進學術更新、推動學術成果普及均具有重要作用。GIS在羅馬史研究中的應用,既是數字時代背景下資訊技術與史學研究相結合的有力證明,也是大陸羅馬史研究者需持續關注的發展趨勢。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羅馬帝國西部城市捐助活動與地方政治研究〔公元1—3世紀〕”〔20CSS009〕的階段性成果)

《光明日報》( 2023年06月19日1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