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過四季的《乘風破浪》,未來将駛向何方?

走過四季的《乘風破浪》,未來将駛向何方?

走過四季的《乘風破浪》,未來将駛向何方?

“蔡少芬因為舞蹈太難哭了”“秋瓷炫說我會一輩子對你好”,自5月份《乘風2023》開播以來,這群30+的姐姐們又成了社交場域的話題擔當。

每年與姐姐的一期一會,已經成為一種習慣。觀衆或感慨于姐姐在舞台上煥發的别樣面貌,或感動于姐姐在練習室中的互相幫扶,而冷眼,也是“姐姐”關注者中的一員。

從帶有些實驗性質的B級綜藝,到女性群像綜藝IP,因為我們見證了這檔節目本身的成長,也看到了它對女性綜藝品類的激活與助推,才會格外關心它的疊代變化與口碑沉浮。

作為綜藝行業的長期觀察者,冷眼見到過太多第一季意外爆紅,第二季倉促上馬,第三季匆匆結尾的例子。也一度擔心,《乘風破浪》會走上“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路,好在随着《乘風2023》的播出,IP口碑的整體回暖,從某種程度上打消了冷眼的憂慮。

走過四季的《乘風破浪》,未來将駛向何方?

市場不能沒有姐姐,因為真切擊中社會情緒,反映了女性困局,觀衆對該IP始終有着強期待。該如何做好姐姐,則一直是節目組永恒的課題。

經曆四季疊代,《乘風破浪》已然進入了成熟期。或許到了該回看盤點這一IP的時候:我們既關心它是如何成長為今天的模樣,在成長過程中它走過哪些彎路,又希望通過對四季《乘風破浪》的分析與盤點,一窺這艘女性群像的巨船未來的走向。

走過四季的《乘風破浪》,未來将駛向何方?

《乘風破浪》起與落,女性群像得與失

用“破局黑馬”,來形容《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一季再合适不過。彼時市場上選秀類節目以素人練習生為主,誰也不會想到這麼一檔以30+姐姐為主體的節目,能夠成為爆款。

《浪姐1》的成功,與它選擇了差異化賽道有關。

觀衆需要新鮮感。被秀綜全方位轟炸了兩年多,看膩了乖巧素人求出道的觀衆,很容易被這群30+、有閱曆且有一定行業地位的姐姐吸引。有人将姐姐”回怼“節目組的行為稱為“爽文”,本質上就是賽道差異化帶來的新鮮感。

走過四季的《乘風破浪》,未來将駛向何方?

其實回看第一季不難發現,因無先例可循,《浪姐1》的舞台是有幾分粗粝的。而30+且無多少唱跳經驗的姐姐,在舞台表現方面也很難與一直泡在練習室中的素人練習生一較高下。《浪姐1》之是以能夠一炮而紅,是因為它切中社會情緒,引起觀衆共鳴,進而在社交場域激起大衆的讨論熱情。

當時的社會環境是什麼樣的?《2019年職場女性就業安居報告》指出,女性的收入和年齡并非成正比,36-40歲的女性實際和期望薪資低于31-35歲的女性,35歲是不少女性收入的分水嶺。考公考編的年齡限制、網際網路公司的隐形紅線,在進一步加劇女性對于35甚至30+這個年齡數字的恐懼。

走過四季的《乘風破浪》,未來将駛向何方?

而當時的綜藝節目,特别是秀綜中,25歲以上的練習生自嘲太老,已經出道過的選手被嘲回鍋肉,又在無形中加重了觀衆特别是女性觀衆對于年齡以及未來職業規劃的恐懼。

《浪姐1》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種恐慌情緒。它選擇的姐姐,算不上普世意義上的成功:有人曾短暫嘗到成名的滋味,也有人從未品嘗過何謂走紅,她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處于站在十字路口的彷徨狀态。這一點,讓觀衆從姐姐身上看到了自己。

于是節目中講的那些“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30+隻是一個數字”的故事,才得以打動觀衆。當觀衆的情緒被觸動,節目走紅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

走過四季的《乘風破浪》,未來将駛向何方?

冷眼實話實說,與第一季的開門紅相比,《浪姐2》和《浪姐3》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雖然播放量仍舊亮眼,但大衆口碑方面卻下滑了不少。

在冷眼看來,這兩季的問題在于“欲速則不達”。

爆紅不難,難的是如何将這股火延續下去。許多大熱節目呈現“再而衰三而竭”,就是因為落入了想變又不知道該如何去變的窠臼。

《浪姐》的成功,是因為講好了30+姐姐的故事。在《浪姐2》和《浪姐3》中,故事的比重加大了,真人秀部分甚至有壓過舞台表演的趨勢,而故事變多了,觀衆不僅不買單,反倒指出“劇本感太重”“别按頭炒CP”“真人秀太假”等問題。

走過四季的《乘風破浪》,未來将駛向何方?

真人秀與舞台之間的失衡,與當時其他秀綜的“幹擾”有關。

同樣在2020年播出的《青春有你2》憑借着大比重的真人秀部分,在“鵝桃之争”中勝過老對手一籌,甚至有不少觀衆留言,要求節目組把更多真人秀作為衍生節目放出。而這種重真人秀的做法,也在影響着後來的幾檔秀綜。

為什麼在弟弟妹妹身上奏效的真人秀打法,到了姐姐身上卻失了靈?

這與節目刻畫的群體有關。

弟弟妹妹對于觀衆而言是完全陌生的,他們需要真人秀為自己貼标簽,告訴觀衆,“我是誰”“我有什麼值得喜歡的地方”。但姐姐已經在觀衆中擁有了一定知名度,貼标簽反而會有适得其反的效果,甚至讓觀衆感覺到割裂,繼而得出“劇本太重”的推論。

走過四季的《乘風破浪》,未來将駛向何方?

導緻第二、三季口碑下滑的另一點,是節目組淡化“競争”,主打姐姐們的其樂融融。

這一點與節目組對觀衆回報的誤判有關。在第一季播至後半,确實有觀衆提出:30+的姐姐為什麼要拼命唱跳,那和20出頭的練習生有什麼差別?于是在後兩季節目中,淘汰機制被弱化,姐姐們更多的是享受舞台而非“我要赢”。

但這種做法,顯然與觀衆的實際想法相悖。如前文所說,觀衆看姐姐,是因為在她們身上看到了自己。女性在現實中被規訓“不要争”“别強勢”“企圖心别那麼重”,是以觀衆希望通過節目中的姐姐,看到女性“為了赢”做出的努力甚至展露出攻擊性和野心。淡化了競争,相當于剝奪了觀衆的觀看爽點。

走過四季的《乘風破浪》,未來将駛向何方?

而新一季的《浪姐》的口碑回暖,則得益于“回歸初心”。所謂初心,其實就是對觀衆需求的回應。

其一,是不再剝奪觀衆的觀看爽點。這一季的賽制,回歸了第一季時的殘酷,觀衆又能看到姐姐們在高壓之下,為了赢做出的努力。

其二,是真人秀比例的壓縮。如前文所說,真人秀于姐姐這類熟齡藝人秀綜而言,是點綴而非主菜。觀衆更想看到的,是姐姐們揮灑汗水努力訓練後,呈現出的舞台表演,而非事無巨細被記錄的,練習室中的沖突與雞零狗碎。

走過四季的《乘風破浪》,未來将駛向何方?

其三,不再和大衆審美“對着幹”,具體來說就是趙兆的回歸。《浪姐2》和《浪姐3》不乏實力選手,卻沒能像《浪姐1》一樣留下大量至今都有人重溫的舞台。這是因為在第二、三季節目中,選曲及改編偏重音樂性與前沿性,卻忽略了過于前沿的東西,與大衆口味往往相悖。那些所謂的“陰間”舞台,并不是不好,隻是絕大多數觀衆還無法接受。

就像冷眼反複強調的那樣,隻要節目滿足了觀衆的真需求,就會展現在口碑與播放量上。這一季的《浪姐》,便是最好的佐證。

走過四季的《乘風破浪》,未來将駛向何方?

《乘風破浪》四季,未來如何延續

賽制規則、選曲改編、舞台呈現,是節目的皮相;而“人”,則是支撐并決定節目能走多遠的“骨相”。

人選對了,故事就會精彩。而經曆了前幾季的試錯與調整後,從這一季《浪姐》的選角邏輯來看,“要講誰”“怎麼講”這兩件事的邏輯已經走順了。如果未來芒果tv能繼續夯實這兩件事,《乘風破浪》IP将會走得更遠。

先說“怎麼講”。如果說前三季是成團的故事,那麼這季的重點則回歸到交流。

從第一季開始,冷眼一直覺得《姐姐》把重點落在“成團”上,有些難自圓其說。姐姐都是成熟的藝人,出道對她們來說意義不大。于她們而言,上這個節目更像是“彌補未竟的遺憾”,而不是“我要成團出道”。

走過四季的《乘風破浪》,未來将駛向何方?

前三季節目中,通過後續合體活動或姐姐+旅行綜藝的方式,試圖讓“成團”變得更具合理性。但這種後續活動,與“成團”與否關聯性并不強,還是沒能說通姐姐為何要成團的問題。

這一季終于不再糾結于成團,重點也從“要留下要成團”變成了“多留一期就能多一個好舞台”。而好舞台,不是一個人單打獨鬥就能完成的,是需要與其他姐姐交流碰撞,彼此學習,一起流汗流淚,才能孵化出來的。

換言之,姐姐的目的從“成團”變為“交流”,《姐姐》從“成團舞台”變成了“交流平台”。

當節目重心從“成團”變為“交流”,姐姐的選角思路,也就是“要講誰”也跟着徹底打開。

一方面是國際化。不同國别姐姐的加入,不同文化、語言背景的碰撞,這種不确定性帶來的沖突本身就是看點,此外節目本身成為平台,對國際姐姐們也是一種知名度加成作用。

走過四季的《乘風破浪》,未來将駛向何方?

比如上一季的鄭秀妍和這一季的芝芙。鄭秀妍出身南韓二代團少女時代,2014年因故退團,在南韓活動受到影響的她轉回美國發展反響平平,且吸粉乏力。反倒是來華錄制《姐姐》既召回了不少已經脫飯的老粉,又為她紮實吸了一批新粉。如今鄭秀妍在内地有不少綜藝錄制邀約,同時也是各類音樂節的常客。

芝芙在越南本土則屬于“黑紅”型明星。來中國參加《姐姐》對她來說,一是打開更大市場,作為多栖藝人的她,未來在華不僅會有舞台及綜藝邀約,也有機會參加劇集拍攝;二是借由國際市場的優秀表現,逆轉在越南本土的口碑。從芝芙的ins賬号評論不難發現,因為錄制《姐姐》,她在越南的風評有翻盤好轉的趨勢。

走過四季的《乘風破浪》,未來将駛向何方?

另一方面是小圈層。不難發現,姐姐的人選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歌手、演員及MC等,二次元歌手、舞者以及運動員等也被納入選角範疇。從小圈層選人給觀衆帶來新鮮感的同時,小圈層的生命力也會因大衆關注而得以延續發展。

走過四季的《乘風破浪》,未來将駛向何方?

這一季的美依禮芽不用多說,憑借一己之力激活了大衆對于二次元的探究讨論,也在某種程度上令“宅舞”得以複活;上一季的唐詩逸與朱潔靜,這一季的謝欣都是舞者,她們在舞台上的表現,同樣激發了大衆對于“舞”的興趣以及不同舞種的關注。

走過四季的《乘風破浪》,未來将駛向何方?

豐富的選角群像,吸引觀衆去關注節目看姐姐;而觀衆支援姐姐并主動為IP發聲宣傳,是由于被姐姐的故事所打動:因為“她值得”,是以支援關注。從第一季至今,IP口碑的沉浮不難發現,如何讓觀衆覺得“她值得”并不容易。

何謂“她值得”?

第一季的張雨绮就是典型。初舞台的張雨绮,跳舞順拐,唱功平平,讓觀衆不免對她的實力産生質疑。而随着節目播出,在一次次公演中,觀衆看到了她對舞台的熱情認真,對其他姐姐的仗義照顧,以及面對失敗表現出的豁達與鈍感,這些閃光點,讓觀衆覺得她值得被喜歡,張雨绮也成為第一季好感度最高的姐姐之一。

而在二三季,加大真人秀比例,試圖通過刻畫挖掘姐姐之間的關系打動觀衆,卻被觀衆質疑“劇本感太重”,适得其反。

比如第三季的于文文,因“我不是女人”發言及遊離于集體的态度引起巨大争議,後續的真人秀部分則較為詳實地記錄了于文文與其他姐姐相處中,處事方式及态度的轉變。但有大量觀衆認為這是“真人秀洗白”,向來低調的于文文甚至成為“血雨腥風”體質,至今都存在争議。

而這一季主打競争,把重點放在舞台上的做法,反倒更容易打出“她值得”這個點,徐懷钰的口碑回暖就是典型案例。

第一次公演,徐懷钰因舞台表現不佳甚至出現走位錯誤,忘記動作等問題,被觀衆斥責“擺爛”。如果按照前幾季的思路,節目會通過合宿、練習室聊天等方式,告訴觀衆徐懷钰為什麼狀态會變得這麼差,她過去的經曆對現在的她造成了什麼影響。

走過四季的《乘風破浪》,未來将駛向何方?

通過節目直接告訴觀衆“為什麼”,總會讓觀衆覺得這是一種按頭洗白的行為。這一季的重點放在舞台上,觀衆看到徐懷钰每一次舞台的變化,眼神從渙散不自信變得堅定,會好奇之前發生了什麼讓她狀态變差。通過自己搜尋弄清前因後果,比節目組直接“喂飯”的說服力要強得多。

換言之,觀衆要的是自己挖掘出來的“她值得”,而不是節目組直接告知的“她值得”。

當然,從大衆評論來看這一季節目的口碑要好過第二三季,但與第一季還存在差距。其一是“初戀效應”,其二是節目在疊代更新中仍有可待提升調整的空間:比如公演分組邏輯和選曲選人機制,還可以進一步優化;有些亮點不足的沖突點比如選曲替位,可以直接去掉。

作為全女綜藝的先行者,《乘風破浪》為熟齡女星提供了再度被外界關注的機會,也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社會情緒。誠如前文所說,如何做好姐姐,是節目組永遠的課題。未來,如果《乘風》想繼續保持全女綜藝領頭地位且有質的突破,可能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情感爽點并增加節目亮點。

例如選角思路可以進一步打開,國際+小圈層+領軍人物的組合,也許能實作降維打擊,提升節目可看性的同時,也能讓姐姐們彼此迸發更多火花;也可以有特别季的玩法,召回前幾季節目中排名靠前的姐姐分組混戰,看誰是最強姐姐。觀衆經常比較哪一季的音樂總監改編能力最強,那不妨更進一步,1和4季姐姐由趙兆帶隊,迎戰第二季的劉卓和第三季的荒井十一,滿足觀衆需求的同時,也增加了節目的刺激點。

總之,期待《乘風》系列再次讓冷眼眼前一亮,也希望更多海内外的遺珠姐姐借由“乘風”的舞台再度發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