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參崴,失落故土與戰略巨港

作者:寰宇筆記
海參崴,失落故土與戰略巨港
海參崴,失落故土與戰略巨港

1

如果細心觀察世界地圖,俄羅斯多座遠東城市的名字後面加了一個括号,官方地名顯然是俄語譯名,括号裡的地名則更讓中國人感到熟悉和親切。

比如,符拉迪沃斯托克也叫海參崴,布拉戈維申斯克也叫海蘭泡,尼古拉耶夫斯克也叫廟街,哈巴羅夫斯克也叫伯力。

彼時,當沙俄向西伯利亞進軍時,中原地區的王朝雖對遠達北冰洋的北方疆域行使名義上的主權,但以農業見長的古代中國,對寒冷蠻荒之地提不起興趣,就這樣,中國在遠東的領土和勢力範圍漸漸被蠶食。

孱弱的清朝中後期更是如此,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将包括海參崴在内的烏蘇裡江以東地域割讓給俄羅斯帝國,此後,俄羅斯帝國毫不客氣地把漢語地名改成了俄語地名。

海參崴中文原意是“盛産海參的窪地”,對應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在俄語中的意思是“統治東方”,可以說極不友好。或許是念念不忘,或許是回避尴尬,中國始終保留着地圖上的漢語地名。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街景

2

海參崴的割讓令人心痛,除了民族感情的傷害,還有戰略要塞的喪失,中國丢失的不止是幾座城池,而是東北地區面向日本海的出海口。

海參崴位于太平洋沿岸穆拉維約夫-阿穆爾斯基半島的南端,臨日本海,東、南、西分别瀕烏蘇裡灣、大彼得灣和阿穆爾灣。海灣水域深闊,四周地勢險要,還有周邊一衆島嶼作為防線,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天然良港。

近代以來,由于區位條件優越,海參崴作為沙俄擴張的前沿陣地,發展十分迅猛,如今已是俄羅斯太平洋沿岸最大的城市和遠東地區經濟中心、文化中心、科研中心。

海參崴港口年吞吐量約1000萬噸,其中,國内運輸量約400萬噸,國外運輸量約300萬噸。美中不足是冬季有長達100多天的結冰期,若要通航需借助破冰船。

海參崴,失落故土與戰略巨港

▲符拉迪沃斯托克港

3

海參崴也是西伯利亞大鐵路的終點,這條始建于1891年、開通于1905年的交通幹線見證着沙皇征服遠東的野心,鋪就了大西洋直達太平洋的通衢。

不過,很長一段時間裡,割讓給俄羅斯的海參崴并不怎麼太平,引人注目的戰略位置,使其飽經風霜。日俄戰争中曾遭遇突襲,1920年又被納入尋求獨立的“遠東共和國”。

蘇聯時代,海參崴一帶成為流放犯人的地方。後來,赫魯曉夫到此視察,提議對标美國舊金山,海參崴再次被賦予重點發展的使命。

今日的海參崴駐紮着俄羅斯的太平洋艦隊,但總體上呈現一派甯靜祥和。

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或稱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賦予海參崴相對四季分明的特征,也帶來夏季涼爽舒适的優點。加之山景秀麗、海濱浴場品質上乘,海參崴自然成為了療養勝地。

海參崴,失落故土與戰略巨港

▲海參崴火車站是西伯利亞大鐵路的終點

4

據說,得益于俄烏戰争的頹勢與僵局,中國嘗到了一些甜頭,此話有一定道理,美俄間積聚的沖突給了中國漁翁得利的可能。

2015年,俄羅斯設立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在稅收、海關和檢疫等方面為入駐企業提供政策支援和優惠。2023年6月1日起,吉林省增加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為内貿貨物跨境運輸中轉口岸。

收複故土遙不可及,但起碼有了借用故土的機會,從某種程度上看,東北地區在經濟層面恢複了出海口,但在政治層面,特别是軍事方面還相距甚遠。

傳言指出,中國有整體租借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的打算,假如中俄關系繼續向好發展,也許未來能夠實作,沒有什麼比一支常駐日本海的艦隊更具威懾了。

部分占有俄羅斯戰略巨港的地利,又何嘗不是這片失落故土和她背後的中國重振輝煌的夙願呢?

(文内圖檔來自網絡)

海參崴,失落故土與戰略巨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