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细心观察世界地图,俄罗斯多座远东城市的名字后面加了一个括号,官方地名显然是俄语译名,括号里的地名则更让中国人感到熟悉和亲切。
比如,符拉迪沃斯托克也叫海参崴,布拉戈维申斯克也叫海兰泡,尼古拉耶夫斯克也叫庙街,哈巴罗夫斯克也叫伯力。
彼时,当沙俄向西伯利亚进军时,中原地区的王朝虽对远达北冰洋的北方疆域行使名义上的主权,但以农业见长的古代中国,对寒冷蛮荒之地提不起兴趣,就这样,中国在远东的领土和势力范围渐渐被蚕食。
孱弱的清朝中后期更是如此,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将包括海参崴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域割让给俄罗斯帝国,此后,俄罗斯帝国毫不客气地把汉语地名改成了俄语地名。
海参崴中文原意是“盛产海参的洼地”,对应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在俄语中的意思是“统治东方”,可以说极不友好。或许是念念不忘,或许是回避尴尬,中国始终保留着地图上的汉语地名。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街景
2
海参崴的割让令人心痛,除了民族感情的伤害,还有战略要塞的丧失,中国丢失的不止是几座城池,而是东北地区面向日本海的出海口。
海参崴位于太平洋沿岸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半岛的南端,临日本海,东、南、西分别濒乌苏里湾、大彼得湾和阿穆尔湾。海湾水域深阔,四周地势险要,还有周边一众岛屿作为防线,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天然良港。
近代以来,由于区位条件优越,海参崴作为沙俄扩张的前沿阵地,发展十分迅猛,如今已是俄罗斯太平洋沿岸最大的城市和远东地区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科研中心。
海参崴港口年吞吐量约1000万吨,其中,国内运输量约400万吨,国外运输量约300万吨。美中不足是冬季有长达100多天的结冰期,若要通航需借助破冰船。
▲符拉迪沃斯托克港
3
海参崴也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这条始建于1891年、开通于1905年的交通干线见证着沙皇征服远东的野心,铺就了大西洋直达太平洋的通衢。
不过,很长一段时间里,割让给俄罗斯的海参崴并不怎么太平,引人注目的战略位置,使其饱经风霜。日俄战争中曾遭遇突袭,1920年又被纳入寻求独立的“远东共和国”。
苏联时代,海参崴一带成为流放犯人的地方。后来,赫鲁晓夫到此视察,提议对标美国旧金山,海参崴再次被赋予重点发展的使命。
今日的海参崴驻扎着俄罗斯的太平洋舰队,但总体上呈现一派宁静祥和。
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或称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赋予海参崴相对四季分明的特征,也带来夏季凉爽舒适的优点。加之山景秀丽、海滨浴场质量上乘,海参崴自然成为了疗养胜地。
▲海参崴火车站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
4
据说,得益于俄乌战争的颓势与僵局,中国尝到了一些甜头,此话有一定道理,美俄间积聚的矛盾给了中国渔翁得利的可能。
2015年,俄罗斯设立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在税收、海关和检疫等方面为入驻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优惠。2023年6月1日起,吉林省增加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为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中转口岸。
收复故土遥不可及,但起码有了借用故土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看,东北地区在经济层面恢复了出海口,但在政治层面,特别是军事方面还相距甚远。
传言指出,中国有整体租借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的打算,假如中俄关系继续向好发展,也许未来能够实现,没有什么比一支常驻日本海的舰队更具威慑了。
部分占有俄罗斯战略巨港的地利,又何尝不是这片失落故土和她背后的中国重振辉煌的夙愿呢?
(文内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