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艦載雷達獲突破,可監測4500公裡外飛彈發射

上月,在學術期刊《電氣與控制》學報發表了一篇論文,揭示中國正在研制的世界上最強大艦載雷達,其最遠可探測到4500公裡外的彈道飛彈,相當于從中國南部到澳洲北部的距離。在3500公裡範圍内,它可以同時跟蹤多個目标。這一性能遠遠超過了目前世界上任何主動相控陣雷達。

中國艦載雷達獲突破,可監測4500公裡外飛彈發射

如果這項研究最終成功并應用于現有軍艦,将大幅提升中國海軍的作戰優勢。更遠的搜尋距離意味着先敵發現目标,預警來襲飛彈。這将顯著提高攻擊和防禦能力。

據論文顯示,首個新型雷達系統正在建設中。目前,美軍最新艦載相控陣雷達為SPY-6,最遠探測距離2300公裡,工作搜尋範圍僅限于幾百公裡。這主要受到工作時所需的巨大功率限制。艦船的供電能力受限于有限空間,無法為雷達提供足夠的電力。

中國艦載雷達獲突破,可監測4500公裡外飛彈發射

然而,中國的新型雷達克服了這個問題,通過降低能耗和體積,可以配置在采用電力推進系統的新型艦船上。此外,還存在另一個問題,即這種高功率雷達在工作時會發出高達30兆瓦的脈沖電磁波。這種高能量的電磁波幾乎與電磁脈沖彈相當,足以摧毀現有軍艦上的所有電子裝置。

中國艦載雷達獲突破,可監測4500公裡外飛彈發射

是以,降低雷達能耗,既适應了艦艇的電力供應,也降低了電磁脈沖波,可謂一舉兩得。盡管如此,新型雷達的脈沖電磁波仍然具有一定的破壞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團隊向中國的高鐵團隊尋求幫助。

高鐵由高壓電流驅動,配備了強大可靠的電容器。中國中車集團研制了世界上第1條超級電容器的大規模生産線。測試表明,中車集團為新型雷達定制的電容器可以消除其産生的電磁脈沖,而整個電源和電容系統的重量隻略高于一噸,可以滿足艦艇安裝的需求。

中國艦載雷達獲突破,可監測4500公裡外飛彈發射

此外,5G技術的應用使得雷達關鍵部件的體積大幅縮小。以美國的陸基遠端雷達為例,安裝于佛羅裡達州的32兆瓦ANFPS-85雷達占地面積超過23000平米,相當于三個足球場。而如今,中國新型雷達具有類似探測能力,但體積大大壓縮,能夠安裝于大型艦船之上。

中國艦載雷達獲突破,可監測4500公裡外飛彈發射

最終,這款新型雷達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還具有較低的用電負荷,滿負荷運載時,用電量隻有235千瓦,能夠滿足主流軍艦的負載能力。

從以上資訊可以看出,中國在軍事裝備研發的局部領域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不久前,美國軍方和國會對于中國的高超音速飛彈感到焦慮和恐懼,并大肆渲染其對美國海軍的威脅。

中國艦載雷達獲突破,可監測4500公裡外飛彈發射

如今新型雷達的面世,其軍事意義并不遜于高超音速飛彈。新型雷達的出現提升了海軍整體戰力,攻擊和防禦能力同時提高。因為隻有具備強大的搜尋和跟蹤能力,才能有效發揮高超音速飛彈的威力。

雖然偵察衛星也擁有搜尋和定位的能力,但受到軌道周期和氣象因素幹擾較大,導緻在探測和跟蹤方面存在一定限制和盲區,而海面軍艦則能提供穩定可靠的探測能力。

中國艦載雷達獲突破,可監測4500公裡外飛彈發射

當年中國剛剛試爆原子彈時,西方國家嘲笑中國隻有彈頭而缺少投送工具,依然無法對西方構成威脅。而如今,中國的高超音速飛彈搭配新型雷達,如同給“神射手”裝上“千裡眼”,令反介入和區域拒止能力最大化,也意味着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優勢進一步被削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