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曹操和諸葛亮誰厲害”?毛主席為何會問這個問題,答案是什麼?

一、千秋功過任評說

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從小時候的“我”,和那位可惡的“鄰家孩子”對比開始,到長大後的成績、工資等的一系列對比,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人生。或說,人生就似乎失去坐标,變得沒意義了。不但今人如此,對待古人也是一樣。

比如,“曹操和諸葛亮誰厲害”?就是一種對比。可問題是這如何對比,名額是啥?标準不同,對比的結果自然也就不同。

對比名氣,曹操和諸葛亮半斤八兩。差別僅在于,在很長的時間段内,諸葛亮是神,曹操是“魔”,一個彪炳千秋,一個千年大白臉。在名氣的好壞上,諸葛亮完全碾壓曹操!

但對比個人成就就反過來了,曹操則完全碾壓諸葛亮。論地位,人家曹操是“魏王”,死後又沾兒孫的光,更新為魏武帝。一個“魏武揮鞭”,就讓曹操瞬間變得藐視一切般。一生縱橫三國,連皇上都被他捏在手心裡“玩”,成為三國時期最牛的雄主。

“曹操和諸葛亮誰厲害”?毛主席為何會問這個問題,答案是什麼?

再看諸葛亮,他生前就算再厲害,這成就(高度)上,如何能跟曹操比呢?反倒是諸葛亮跟司馬懿的對比,曹操跟劉備的對比,這才顯得更合理。至于曹操對比諸葛亮,說實在話,有點不倫不類了。

不過,必須要強調的是,以上所設定的這些标準和條件等,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言,卻一點也不重要。因為,連“關公和秦瓊”都能打到一起,曹操和諸葛亮,你哥倆比一比,就那麼難嗎?

故而從這一點來言,在許多時候,對比的最終結論,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過程如何?無論你是自稱理性派,還标榜是感性派,一下子就都變成了“角度不同,觀點各異”的闡述。

其實,想想這也挺好——自古名人無隐私,千秋之後任評說。這大概才是對比的真谛吧。

“曹操和諸葛亮誰厲害”?毛主席為何會問這個問題,答案是什麼?

二、誰才是真正的大漢丞相?

想要對比曹操和諸葛亮,其實也能對比個一二,因為兩人都當過丞相。不過,這就出現了一個好玩的事,曹操和諸葛亮,誰才是真正的“大漢丞相”?

“曆史帝”必然會說:那還用問,當然是曹操!别管曹丕後來如何,曹操自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失利後,就當上了大漢丞相。劉備建立是蜀漢,能代表大漢嗎?根本就代表不了。

這就叫高度!所謂高度決定人生成就!

“曹操和諸葛亮誰厲害”?毛主席為何會問這個問題,答案是什麼?

而“演義謎”則大多會力挺諸葛亮。曹操早有定位,所謂“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有承認小偷的嗎?劉備那是大漢皇叔,自然能代表漢朝。是以諸葛亮才是真正的大漢丞相,連杜甫寫詩都說:丞相祠堂何處尋……

是以,人生的高度固然重要,但厚度才是根基。曹操高度再高,地基不穩!諸葛亮不但有高度,更有厚度,任何你風吹雨打,也紋絲不動!

至于比較其他方面,估計最終也都會落到如上所言的架構内。概括說來就是,挺曹操的,可視為現實派。支援諸葛亮的,可視為口碑(理想)派。

現實派之是以力挺曹操,不僅隻基于史料,更是出自對現實的深刻認識。而口碑派之是以力挺諸葛亮,則是基于對未來的期待——多幾個諸葛亮般的人物,讓未來變得更美好。

“曹操和諸葛亮誰厲害”?毛主席為何會問這個問題,答案是什麼?

看到這,恐怕細心的讀者,已經能發現曹操和諸葛亮的共同點了。換句話說就是,明白了為何非要讓曹操和諸葛亮對比一遭。說來說去,就一個原因:對比曆史人物,就是在以史觀今。無論挺曹操,還是支援諸葛亮,自然就都成了“對現實的反應和期待”。

大白話說就是:重新定位過去,服務于現在!

曹操再怎麼奸詐,再怎麼牛逼,都來源于他對“三國時期”的精準把握,對現實的深刻認識。想成功,就必須要有曹操,這種現實态度。

如董卓,他隻能“挾天子”,卻無法“令諸侯”,曹操則優化了董卓的方略,把兩者結合和統一。明白漢室雖已經衰微,失去了權威性,卻需要一個過程消化,不能一下子推倒。這就是三國時期的最根本現實,曹操抓住了!

“曹操和諸葛亮誰厲害”?毛主席為何會問這個問題,答案是什麼?

諸葛亮再怎麼鞠躬盡瘁,再怎麼“權臣”,都來源于他對理想和信念的執着和堅守,并達到了做事和做人的完美統一。

這其實便是諸葛亮,最讓人贊佩和令後世敬仰的地方。以諸葛亮的才華,他豈能讀不懂三國現實?想人生不凡,就必須要有諸葛亮這種理想的追求!

曹操和諸葛亮,誰都能堂堂正正的代表大漢丞相,就看你如何看待了。那麼如今的問題是:兩人誰厲害?所謂跟着巨人讀史,從來都是最有效和高明的辦法。恰好這個問題,毛主席他老人家,真就關注并親自提出過。

“曹操和諸葛亮誰厲害”?毛主席為何會問這個問題,答案是什麼?

三:曹操和諸葛亮誰厲害?

據李越然先生的《回憶給毛主席當翻譯》所載:那是在1957年,老人家通路莫斯科期間,一次老人家跟郭沫若等人一起吃飯和聊天時,話題就說到了《三國演義》上,讨論得非常熱烈。

突然老人家看着李越然問道:“

李越然同志,你說曹操和諸葛亮這兩個人誰厲害?

李越然當時就懵了,連忙道:“

我對三國不太熟悉,沒有做過這個比較。

聽聞這句後,老人家有點小失望,說:“

哎,那可不行,這本書至少要讀三遍,這裡頭辯證法可多呢。曹操不比諸葛亮差,盡管演戲的時候把他扮成白臉,實際上這個人可厲害着哪。他最大的特點是會用幹部。

問題自然也就來了。第一個就是,老人家為何問這個問題?

“曹操和諸葛亮誰厲害”?毛主席為何會問這個問題,答案是什麼?

筆者隻能努力推論了,在筆者看來就一個原因。李越然當時是首席俄文的翻譯官。也就是說,他對國外的研究和熟悉,明顯要高于本國的。這點從他的回答中,“對三國不太熟悉”,就能看出來。

是以,老人家才說“

那可不行,這本書至少要讀三遍

”。就是想讓如李越然這種進階知識分子,要聯系本土實際情況!這也是老人家一貫的态度——理論聯系實際,國外的研究再高深,卻在國内水土不服,這如何能行?是以老人家又強調

“裡面辯證法可多呢

”。

關于這方面,教訓實在太多了,想必讀者們都清楚怎麼回事,不多說了。

“曹操和諸葛亮誰厲害”?毛主席為何會問這個問題,答案是什麼?

第二個問題:老人家自己的答案是啥?

老人家給出的答案,相當一針見血,就四個字“會用幹部”。

“事無巨細,鹹決于亮”,這是諸葛亮的風格!

不拘一格,唯才是舉,這是曹操的做派!并還敢放權,讓手下人去發揮,别管是嫡系諸曹夏侯,還是降将張遼、徐晃。

這種角度和格局,恐怕也隻有他老人家才會有。反正筆者啰裡啰嗦的什麼“理想”和“現實”等等,在老人家這四個字面前,都顯得異常“虛幻”,甚至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因為根本就沒抓到點子上。

當然,說來說去,老人家其實并不是太在乎“諸葛亮和曹操”到底誰厲害。隻不過是通過這種活潑,且誰都感興趣的話題,闡述道理罷了。關于這點,想必每位讀者都會感同身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