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曹操和诸葛亮谁厉害”?毛主席为何会问这个问题,答案是什么?

一、千秋功过任评说

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从小时候的“我”,和那位可恶的“邻家孩子”对比开始,到长大后的成绩、工资等的一系列对比,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人生。或说,人生就似乎失去坐标,变得没意义了。不但今人如此,对待古人也是一样。

比如,“曹操和诸葛亮谁厉害”?就是一种对比。可问题是这如何对比,指标是啥?标准不同,对比的结果自然也就不同。

对比名气,曹操和诸葛亮半斤八两。区别仅在于,在很长的时间段内,诸葛亮是神,曹操是“魔”,一个彪炳千秋,一个千年大白脸。在名气的好坏上,诸葛亮完全碾压曹操!

但对比个人成就就反过来了,曹操则完全碾压诸葛亮。论地位,人家曹操是“魏王”,死后又沾儿孙的光,升级为魏武帝。一个“魏武挥鞭”,就让曹操瞬间变得藐视一切般。一生纵横三国,连皇上都被他捏在手心里“玩”,成为三国时期最牛的雄主。

“曹操和诸葛亮谁厉害”?毛主席为何会问这个问题,答案是什么?

再看诸葛亮,他生前就算再厉害,这成就(高度)上,如何能跟曹操比呢?反倒是诸葛亮跟司马懿的对比,曹操跟刘备的对比,这才显得更合理。至于曹操对比诸葛亮,说实在话,有点不伦不类了。

不过,必须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设置的这些标准和条件等,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言,却一点也不重要。因为,连“关公和秦琼”都能打到一起,曹操和诸葛亮,你哥俩比一比,就那么难吗?

故而从这一点来言,在许多时候,对比的最终结论,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如何?无论你是自称理性派,还标榜是感性派,一下子就都变成了“角度不同,观点各异”的阐述。

其实,想想这也挺好——自古名人无隐私,千秋之后任评说。这大概才是对比的真谛吧。

“曹操和诸葛亮谁厉害”?毛主席为何会问这个问题,答案是什么?

二、谁才是真正的大汉丞相?

想要对比曹操和诸葛亮,其实也能对比个一二,因为两人都当过丞相。不过,这就出现了一个好玩的事,曹操和诸葛亮,谁才是真正的“大汉丞相”?

“历史帝”必然会说:那还用问,当然是曹操!别管曹丕后来如何,曹操自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失利后,就当上了大汉丞相。刘备建立是蜀汉,能代表大汉吗?根本就代表不了。

这就叫高度!所谓高度决定人生成就!

“曹操和诸葛亮谁厉害”?毛主席为何会问这个问题,答案是什么?

而“演义谜”则大多会力挺诸葛亮。曹操早有定位,所谓“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有承认小偷的吗?刘备那是大汉皇叔,自然能代表汉朝。所以诸葛亮才是真正的大汉丞相,连杜甫写诗都说:丞相祠堂何处寻……

所以,人生的高度固然重要,但厚度才是根基。曹操高度再高,地基不稳!诸葛亮不但有高度,更有厚度,任何你风吹雨打,也纹丝不动!

至于比较其他方面,估计最终也都会落到如上所言的框架内。概括说来就是,挺曹操的,可视为现实派。支持诸葛亮的,可视为口碑(理想)派。

现实派之所以力挺曹操,不仅只基于史料,更是出自对现实的深刻认识。而口碑派之所以力挺诸葛亮,则是基于对未来的期待——多几个诸葛亮般的人物,让未来变得更美好。

“曹操和诸葛亮谁厉害”?毛主席为何会问这个问题,答案是什么?

看到这,恐怕细心的读者,已经能发现曹操和诸葛亮的共同点了。换句话说就是,明白了为何非要让曹操和诸葛亮对比一遭。说来说去,就一个原因:对比历史人物,就是在以史观今。无论挺曹操,还是支持诸葛亮,自然就都成了“对现实的反应和期待”。

大白话说就是:重新定位过去,服务于现在!

曹操再怎么奸诈,再怎么牛逼,都来源于他对“三国时期”的精准把握,对现实的深刻认识。想成功,就必须要有曹操,这种现实态度。

如董卓,他只能“挟天子”,却无法“令诸侯”,曹操则优化了董卓的方略,把两者结合和统一。明白汉室虽已经衰微,失去了权威性,却需要一个过程消化,不能一下子推倒。这就是三国时期的最根本现实,曹操抓住了!

“曹操和诸葛亮谁厉害”?毛主席为何会问这个问题,答案是什么?

诸葛亮再怎么鞠躬尽瘁,再怎么“权臣”,都来源于他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和坚守,并达到了做事和做人的完美统一。

这其实便是诸葛亮,最让人赞佩和令后世敬仰的地方。以诸葛亮的才华,他岂能读不懂三国现实?想人生不凡,就必须要有诸葛亮这种理想的追求!

曹操和诸葛亮,谁都能堂堂正正的代表大汉丞相,就看你如何看待了。那么如今的问题是:两人谁厉害?所谓跟着巨人读史,从来都是最有效和高明的办法。恰好这个问题,毛主席他老人家,真就关注并亲自提出过。

“曹操和诸葛亮谁厉害”?毛主席为何会问这个问题,答案是什么?

三:曹操和诸葛亮谁厉害?

据李越然先生的《回忆给毛主席当翻译》所载:那是在1957年,老人家访问莫斯科期间,一次老人家跟郭沫若等人一起吃饭和聊天时,话题就说到了《三国演义》上,讨论得非常热烈。

突然老人家看着李越然问道:“

李越然同志,你说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谁厉害?

李越然当时就懵了,连忙道:“

我对三国不太熟悉,没有做过这个比较。

听闻这句后,老人家有点小失望,说:“

哎,那可不行,这本书至少要读三遍,这里头辩证法可多呢。曹操不比诸葛亮差,尽管演戏的时候把他扮成白脸,实际上这个人可厉害着哪。他最大的特点是会用干部。

问题自然也就来了。第一个就是,老人家为何问这个问题?

“曹操和诸葛亮谁厉害”?毛主席为何会问这个问题,答案是什么?

笔者只能努力推论了,在笔者看来就一个原因。李越然当时是首席俄文的翻译官。也就是说,他对国外的研究和熟悉,明显要高于本国的。这点从他的回答中,“对三国不太熟悉”,就能看出来。

因此,老人家才说“

那可不行,这本书至少要读三遍

”。就是想让如李越然这种高级知识分子,要联系本土实际情况!这也是老人家一贯的态度——理论联系实际,国外的研究再高深,却在国内水土不服,这如何能行?所以老人家又强调

“里面辩证法可多呢

”。

关于这方面,教训实在太多了,想必读者们都清楚怎么回事,不多说了。

“曹操和诸葛亮谁厉害”?毛主席为何会问这个问题,答案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老人家自己的答案是啥?

老人家给出的答案,相当一针见血,就四个字“会用干部”。

“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这是诸葛亮的风格!

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这是曹操的做派!并还敢放权,让手下人去发挥,别管是嫡系诸曹夏侯,还是降将张辽、徐晃。

这种角度和格局,恐怕也只有他老人家才会有。反正笔者啰里啰嗦的什么“理想”和“现实”等等,在老人家这四个字面前,都显得异常“虚幻”,甚至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因为根本就没抓到点子上。

当然,说来说去,老人家其实并不是太在乎“诸葛亮和曹操”到底谁厉害。只不过是通过这种活泼,且谁都感兴趣的话题,阐述道理罢了。关于这点,想必每位读者都会感同身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