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魯迅筆下的《鑄劍》:兩個男人最後的深情一吻,寫盡了透骨的悲涼

作者:5分鐘快讀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魯迅筆下的《鑄劍》:兩個男人最後的深情一吻,寫盡了透骨的悲涼

文|甯溫

編輯|S

作為在世界範圍内都享有盛譽的文學家,魯迅創作出了《狂人日記》、《孔乙己》、《呐喊》等等許多令人熟知的作品。

在魯迅的所有作品當中,很多人對于他早期所作的短篇小說《鑄劍》卻是少有耳聞。

有一些看過這篇小說的人斷章取義,隻關注到了小說中兩個男主人公的親吻,并由此将這篇小說和老舍的《兔》、沈從文的《喽啰》一同歸類于同性題材的小說。

魯迅筆下的《鑄劍》:兩個男人最後的深情一吻,寫盡了透骨的悲涼

還有不少人認為這篇小說沒有名氣就是因為它是一個同性愛情故事,不适合被廣泛宣揚。

這個觀點可以說是大錯特錯,魯迅的這篇《鑄劍》絕不是一篇耽美小說,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真實寫照,寫盡了透骨的悲涼。

魯迅筆下的《鑄劍》:兩個男人最後的深情一吻,寫盡了透骨的悲涼

眉間尺的故事

魯迅的這篇小說最開始叫《眉間尺》,也就是小說中主人公的名字,後來在1932年編入《魯迅自選集》時才改名為《鑄劍》。

對于《鑄劍》的創作,魯迅曾在給徐懋庸和增田涉的信中提到,《鑄劍》取材于他小時候讀過的書,可能是《吳越春秋》也可能是《越絕書》,他隻另做了編排,沒有改動。

在傳說中,幹将和莫邪夫妻倆一起為楚王鑄劍,三年後,他們終于鑄成了雌雄兩把劍。

在劍成之時,幹将已經預感到自己隻要把劍交給楚王,楚王就會卸磨殺驢殺掉他。

是以在進宮之前,幹将就将其中的一把雄劍交給了妻子,并叮囑妻子,如果他被楚王殺死了,就讓他們将要出世的兒子長大後拿着劍殺掉楚王為他報仇。

魯迅筆下的《鑄劍》:兩個男人最後的深情一吻,寫盡了透骨的悲涼

後來楚王有一天真的夢見有人要殺他報仇,便下令要追殺幹将的兒子,最後幹将的兒子得到了一位俠客的幫助成功為父親報了仇。

《鑄劍》的整個結構其實就是延續了這個故事情節,小說中的眉間尺就是幹将的兒子這個角色,黑色人——宴之敖者則是俠客。

眉間尺的父親原本是一個鑄劍技術天下第一的名工,在20多年前,宮裡的王妃突然生下了一塊純青透明的鐵。

大王當即就斷定這鐵是塊異寶,便決定讓眉間尺的父親用這鐵塊給他鑄一把劍。

眉間尺的父親将鐵拿回家日日夜夜的打磨,最終耗費三年時間,煉出了兩把神劍。

喜悅過後,眉間尺的父親憂心忡忡的告訴妻子:“明天去給大王獻劍也許就是我命盡的日子。”

魯迅筆下的《鑄劍》:兩個男人最後的深情一吻,寫盡了透骨的悲涼

因為大王一向是愛猜疑又很殘忍的,為了獨有這把世間無二的劍,不讓眉間尺的父親再給别人煉劍,他一定會殺掉眉間尺的父親。

由此,在進宮之前,眉間尺的父親就抱着送命的心态将其中的一把雄劍交給了妻子,告訴妻子如果他一去不回就是被大王殺死了,讓他們的兒子以後拿着這把雄劍砍在大王的脖子上為他報仇。

那天眉間尺的父親進宮後果然沒有再回來,大王把他殺死後,還将他的身首,埋在了前門和後苑。

十六年後,眉間尺終于長大成人,母親卻對兒子将來給他父親報仇不是很有信心。

一天晚上,眉間尺在家裡發現了一隻很大的老鼠,他一想到老鼠夜夜咬家裡的東西,鬧得他不能安穩睡覺心中就生了憎恨,将老鼠按在水底想要淹死它。

魯迅筆下的《鑄劍》:兩個男人最後的深情一吻,寫盡了透骨的悲涼

可當老鼠真要被淹死的時候,眉間尺又覺得老鼠有些可憐,就想拿蘆葦杆将老鼠拉上來,老鼠出水後,眉間尺又一次覺得老鼠可恨可憎,便将它壓在了水甕裡。

這一來一回就可見眉間尺做事遲滞,最後當他意外踩死老鼠時,眉間尺仿佛作了大惡一般非常難受,呆呆的蹲着站不起來。

這就表現了少年眉間尺的生性怯懦,也讓在一旁看到全程的母親很擔心如此溫和的眉間尺根本完成不了他父親臨終前的囑托。

随後母親便告訴了眉間尺他父親的慘死經過,稱:“你就十六歲了,可性情還是那樣不冷不熱的,看來你父親的仇是報不了了。”

聽完父親遭遇後的眉間尺全身都如燒着猛火,這時他的性情才逐漸發生了轉變。

魯迅筆下的《鑄劍》:兩個男人最後的深情一吻,寫盡了透骨的悲涼

在從土裡挖出父親留給他的雄劍之後,眉間尺終于說出了:“我要改變了我優柔的性情,要用這劍報仇去。”

從此,眉間尺就穿上青衣,背上劍踏上了為父複仇之路。

魯迅先生在這一段表面上隻是寫了眉間尺的故事,其實也反映了他自己當時的處境和一些心理變化。

魯迅筆下的《鑄劍》:兩個男人最後的深情一吻,寫盡了透骨的悲涼

黑暗的社會

在動筆寫《鑄劍》的時候,魯迅先生剛親身經曆了“女師大事件”和“三一八慘案”。

在女師大風潮中,依附于北洋軍閥勢力的校長楊蔭榆不斷迫害進步學生,鎮壓各種學生運動,引起學生不滿。

學校風潮剛起來的時候,魯迅作為講師隻是采取了默然旁觀的态度,後來是被楊蔭榆開除的學生許廣平給魯迅寫了一封信,請他不要“潔身遠引”、“立地成佛”。

魯迅筆下的《鑄劍》:兩個男人最後的深情一吻,寫盡了透骨的悲涼

這時魯迅才逐漸積極介入這場風潮,和沈尹默、錢玄同等教授聯名在《京報》上發表宣言,表示堅決支援女師大學生。

而三一八慘案的發生更是給了魯迅先生強烈的沖擊。

當時在1926年3月的天津大沽口事件後,日本聯合英、美等國家向段祺瑞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讓中國撤去海陸封鎖等五項要求。

面對這個無理要求,段祺瑞政府已經準備妥協,這引起了中國人民極大的憤慨,随即就爆發了大規模的學生運動。

結果請願隊伍行至段祺瑞政府門口就遭到了警衛士兵的開槍射擊,最終有47人遇難,其中就有女子師範大學的劉和珍。

魯迅筆下的《鑄劍》:兩個男人最後的深情一吻,寫盡了透骨的悲涼

這場血的教訓對魯迅先生的震動極大,他随即就寫出了《紀念劉和珍君》、《死地》、《淡淡的血痕中》、《無花的薔薇》等檄文并将三月十八日,稱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

在三一八慘案和女師大風潮之前,魯迅先生其實對革命始終懷着一種沖突的心态,一邊反對街頭遊行這種無畏的犧牲,一方面在面對軍閥統治時又深覺手中的筆杆子有些無力。

是以魯迅先生對眉間尺的描寫或許也反映了他當時的謹慎猶豫,是一種比較複雜的心理狀态。

但随着慘案的發生和群眾革命形勢的高漲,魯迅先生還是積極行動起來,開始公開批判兇殘的政府統治。

魯迅筆下的《鑄劍》:兩個男人最後的深情一吻,寫盡了透骨的悲涼

在寫《鑄劍》時,魯迅或多或少将他對當時社會的認識代入到了這篇小說,就像他所描寫的王的形象,兇狠狡猾、暴力殘忍,這種統治者的專橫和殘暴或許映射的就是軍閥政府。

眉間尺去找城中找王報仇的時候,魯迅先生描寫了這樣一幅畫面:街市上女人們大半是腫着眼眶,蓬着頭,男人們則是一排排的呆站着,

在看見王的車架後,他們又迅速的跪伏在地,展現的就是一些愚昧野性、軟弱麻木的群衆們,很有現實意義。

那眉間尺是怎樣複仇的,他的複仇成功了嗎?

魯迅筆下的《鑄劍》:兩個男人最後的深情一吻,寫盡了透骨的悲涼

複仇的結局

眉間尺在南門外等待刺殺王的機會時,黑色人宴之敖出現在了他的面前,并告訴眉間尺:“今天已經有人告密,你的仇人早從東門進宮,下令捕拿你了。”

魯迅筆下的《鑄劍》:兩個男人最後的深情一吻,寫盡了透骨的悲涼

随後宴之敖又稱他可以為眉間尺報仇,隻要眉間尺交出他的劍和他的頭顱。

在被眉間尺問到為什麼要幫他報仇,是否認識他父親時,宴之敖回答道:“我一向認識你父親,也如認識你一樣。”

這裡就說明宴之敖深知百姓受到的暴政之苦,他不隻是為了眉間尺報仇,或許也是為了千千萬萬的百姓,這也代表着人民群衆複仇和反抗意識的覺醒。

宴之敖的話音剛落,眉間尺就果斷的抽出肩上的劍從後往前一削,他的頭顱就掉在了地上。

眉間尺随後又将劍交給了宴之敖,眉間尺幹脆利落的送上自己的頭顱和劍也可見他的複仇心切。

這時,宴之敖一手接住劍,一手提起眉間尺的頭來,對着那熱的死掉的嘴唇接吻了兩次。

魯迅筆下的《鑄劍》:兩個男人最後的深情一吻,寫盡了透骨的悲涼

這兩次親吻可以視為一種契約達成,又因為宴之敖是魯迅先生曾用過的筆名,親吻也可以看作是魯迅先生對過去不成熟的自己的一種告别。

當然,還有不少人認為剛毅機智的宴之敖就是魯迅先生理想中的人格,這裡親吻的其實是複仇者的靈魂,是一種尊敬。

就像魯迅先生在《紀念劉和珍君》中所寫的:“她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青年,我應該對她奉獻我的悲哀與尊敬。”

這些了解對這裡的兩次親吻都是比較合理的解釋,但絕不會是一些人胡亂猜測說宴之敖有斷袖之癖。

在拿到眉間尺的頭和劍之後,宴之敖就以會異術,可以給大王解悶被帶進了宮。

見到大王後,宴之敖表示,他要玩的把戲必須在金龍面前,立一個注滿清水的金鼎,用獸炭煎熬之後再将孩子的頭顱放進去,在沸水中,頭就會随波上下,歡喜歌唱,可解愁釋悶。

魯迅筆下的《鑄劍》:兩個男人最後的深情一吻,寫盡了透骨的悲涼

不過一會,大王就将所有東西準備齊全,宴之敖緊跟着就将眉間尺的頭顱扔進了沸水當中。

水花四濺後過了一會,宴之敖突然對着金鼎唱起歌來,随着他的歌聲,水從鼎口湧起,眉間尺的頭顱也随之飄蕩起來,也唱起了歌。

正當大王看的起勁時,眉間尺的頭顱沉到了水底,不再浮上來了,宴之敖随即向大王解釋頭顱是在水底作最神奇的團圓舞,不走近是看不見的。

聽了宴之敖的話,大王按捺不住好奇跨下金階,站在冒着熱氣的鼎邊探頭去看。

當他剛看到眉間尺的頭時,宴之敖就抽出了背着的青劍,一刀将大王的頭顱砍殺落到鼎裡。

大王和眉間尺的兩顆頭顱在水裡展開争鬥的時候,宴之敖緊接着也将自己的頭砍落在水裡,和眉間尺一起将大王撕咬到斷氣,他們完成複仇便沉到了水底。

魯迅筆下的《鑄劍》:兩個男人最後的深情一吻,寫盡了透骨的悲涼

結尾中,因為分不清三顆頭顱哪個是大王的,大臣們隻能将三個頭顱和王的身體一起放在金棺中下葬。

在下葬那天,看到國王的靈車,百姓們紛紛跪倒在地,還有幾個忠心的義民噙着淚水,罵眉間尺和宴之敖兩個逆賊的魂靈和王一同享受祭禮。

眉間尺和宴之敖殺掉了暴虐殘忍的統治者,他們卻被一些群眾看作逆賊,認為他們不配和大王共葬,這種結局不免讓人感到透骨的悲涼。

這說明在當時的社會中還有很多不知道反抗,不願覺醒的人們,這或許就是魯迅先生筆下沒救的奴才。

魯迅筆下的《鑄劍》:兩個男人最後的深情一吻,寫盡了透骨的悲涼

結語

對于魯迅先生所作業的這篇《鑄劍》,莫言曾評價過:“我至今還是認為,《鑄劍》是魯迅最好的小說,也是中國最好的小說。”

如果有人将《鑄劍》定義為一篇同性愛情故事,那這不僅是魯迅先生作品的亵渎,也說明他沒有真正的看懂這篇小說。

魯迅筆下的《鑄劍》:兩個男人最後的深情一吻,寫盡了透骨的悲涼

《鑄劍》用一個驚心動魄的複仇故事展現了人民對當時對社會黑暗的不妥協和反抗精神,是對社會批判的思想啟蒙。

小說中的語句基本上是語帶雙關,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傳說故事,還很對應當時的社會現狀。

還有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所了解的,宴之敖或許就是魯迅的精神象征,是魯迅思想、人格以及情感的化身。

而除了《鑄劍》,魯迅的很多文學寫作其實都緊緊的和中國革命聯系在一起,包括他的《狂人日記》、《祝福》、《藥》等等。

這些小說當中寫盡了魯迅先生對黑暗社會和思想封建的人們的悲憤不滿,又或是哀其不幸,總之都寄托了魯迅先生對當時國家命運的憂心。

魯迅筆下的《鑄劍》:兩個男人最後的深情一吻,寫盡了透骨的悲涼

參考文獻:

[1]黃藝紅.複仇·反抗·革命——魯迅小說《鑄劍》意蘊的解讀【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8(S1):77-84+112.

[2]王海燕.魯迅《鑄劍》的精神分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3(06):93-96.

[3]闫春慧.論魯迅《鑄劍》中“複仇”的新涵義【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5,24(04):63-64+69.

[4]孫紹振.現實而又荒誕的孤獨英雄——解讀魯迅《鑄劍》【J】.國文學習,2007,No.337(05):49-52.

[5]張兵.《鑄劍》的文化解讀【J】.複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2):104-1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