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鲁迅笔下的《铸剑》:两个男人最后的深情一吻,写尽了透骨的悲凉

作者:5分钟快读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鲁迅笔下的《铸剑》:两个男人最后的深情一吻,写尽了透骨的悲凉

文|宁温

编辑|S

作为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的文学家,鲁迅创作出了《狂人日记》、《孔乙己》、《呐喊》等等许多令人熟知的作品。

在鲁迅的所有作品当中,很多人对于他早期所作的短篇小说《铸剑》却是少有耳闻。

有一些看过这篇小说的人断章取义,只关注到了小说中两个男主人公的亲吻,并由此将这篇小说和老舍的《兔》、沈从文的《喽啰》一同归类于同性题材的小说。

鲁迅笔下的《铸剑》:两个男人最后的深情一吻,写尽了透骨的悲凉

还有不少人认为这篇小说没有名气就是因为它是一个同性爱情故事,不适合被广泛宣扬。

这个观点可以说是大错特错,鲁迅的这篇《铸剑》绝不是一篇耽美小说,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真实写照,写尽了透骨的悲凉。

鲁迅笔下的《铸剑》:两个男人最后的深情一吻,写尽了透骨的悲凉

眉间尺的故事

鲁迅的这篇小说最开始叫《眉间尺》,也就是小说中主人公的名字,后来在1932年编入《鲁迅自选集》时才改名为《铸剑》。

对于《铸剑》的创作,鲁迅曾在给徐懋庸和增田涉的信中提到,《铸剑》取材于他小时候读过的书,可能是《吴越春秋》也可能是《越绝书》,他只另做了编排,没有改动。

在传说中,干将和莫邪夫妻俩一起为楚王铸剑,三年后,他们终于铸成了雌雄两把剑。

在剑成之时,干将已经预感到自己只要把剑交给楚王,楚王就会卸磨杀驴杀掉他。

所以在进宫之前,干将就将其中的一把雄剑交给了妻子,并叮嘱妻子,如果他被楚王杀死了,就让他们将要出世的儿子长大后拿着剑杀掉楚王为他报仇。

鲁迅笔下的《铸剑》:两个男人最后的深情一吻,写尽了透骨的悲凉

后来楚王有一天真的梦见有人要杀他报仇,便下令要追杀干将的儿子,最后干将的儿子得到了一位侠客的帮助成功为父亲报了仇。

《铸剑》的整个结构其实就是延续了这个故事情节,小说中的眉间尺就是干将的儿子这个角色,黑色人——宴之敖者则是侠客。

眉间尺的父亲原本是一个铸剑技术天下第一的名工,在20多年前,宫里的王妃突然生下了一块纯青透明的铁。

大王当即就断定这铁是块异宝,便决定让眉间尺的父亲用这铁块给他铸一把剑。

眉间尺的父亲将铁拿回家日日夜夜的打磨,最终耗费三年时间,炼出了两把神剑。

喜悦过后,眉间尺的父亲忧心忡忡的告诉妻子:“明天去给大王献剑也许就是我命尽的日子。”

鲁迅笔下的《铸剑》:两个男人最后的深情一吻,写尽了透骨的悲凉

因为大王一向是爱猜疑又很残忍的,为了独有这把世间无二的剑,不让眉间尺的父亲再给别人炼剑,他一定会杀掉眉间尺的父亲。

由此,在进宫之前,眉间尺的父亲就抱着送命的心态将其中的一把雄剑交给了妻子,告诉妻子如果他一去不回就是被大王杀死了,让他们的儿子以后拿着这把雄剑砍在大王的脖子上为他报仇。

那天眉间尺的父亲进宫后果然没有再回来,大王把他杀死后,还将他的身首,埋在了前门和后苑。

十六年后,眉间尺终于长大成人,母亲却对儿子将来给他父亲报仇不是很有信心。

一天晚上,眉间尺在家里发现了一只很大的老鼠,他一想到老鼠夜夜咬家里的东西,闹得他不能安稳睡觉心中就生了憎恨,将老鼠按在水底想要淹死它。

鲁迅笔下的《铸剑》:两个男人最后的深情一吻,写尽了透骨的悲凉

可当老鼠真要被淹死的时候,眉间尺又觉得老鼠有些可怜,就想拿芦苇杆将老鼠拉上来,老鼠出水后,眉间尺又一次觉得老鼠可恨可憎,便将它压在了水瓮里。

这一来一回就可见眉间尺做事迟滞,最后当他意外踩死老鼠时,眉间尺仿佛作了大恶一般非常难受,呆呆的蹲着站不起来。

这就表现了少年眉间尺的生性怯懦,也让在一旁看到全程的母亲很担心如此温和的眉间尺根本完成不了他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随后母亲便告诉了眉间尺他父亲的惨死经过,称:“你就十六岁了,可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的,看来你父亲的仇是报不了了。”

听完父亲遭遇后的眉间尺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这时他的性情才逐渐发生了转变。

鲁迅笔下的《铸剑》:两个男人最后的深情一吻,写尽了透骨的悲凉

在从土里挖出父亲留给他的雄剑之后,眉间尺终于说出了:“我要改变了我优柔的性情,要用这剑报仇去。”

从此,眉间尺就穿上青衣,背上剑踏上了为父复仇之路。

鲁迅先生在这一段表面上只是写了眉间尺的故事,其实也反映了他自己当时的处境和一些心理变化。

鲁迅笔下的《铸剑》:两个男人最后的深情一吻,写尽了透骨的悲凉

黑暗的社会

在动笔写《铸剑》的时候,鲁迅先生刚亲身经历了“女师大事件”和“三一八惨案”。

在女师大风潮中,依附于北洋军阀势力的校长杨荫榆不断迫害进步学生,镇压各种学生运动,引起学生不满。

学校风潮刚起来的时候,鲁迅作为讲师只是采取了默然旁观的态度,后来是被杨荫榆开除的学生许广平给鲁迅写了一封信,请他不要“洁身远引”、“立地成佛”。

鲁迅笔下的《铸剑》:两个男人最后的深情一吻,写尽了透骨的悲凉

这时鲁迅才逐渐积极介入这场风潮,和沈尹默、钱玄同等教授联名在《京报》上发表宣言,表示坚决支持女师大学生。

而三一八惨案的发生更是给了鲁迅先生强烈的冲击。

当时在1926年3月的天津大沽口事件后,日本联合英、美等国家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让中国撤去海陆封锁等五项要求。

面对这个无理要求,段祺瑞政府已经准备妥协,这引起了中国人民极大的愤慨,随即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

结果请愿队伍行至段祺瑞政府门口就遭到了警卫士兵的开枪射击,最终有47人遇难,其中就有女子师范大学的刘和珍。

鲁迅笔下的《铸剑》:两个男人最后的深情一吻,写尽了透骨的悲凉

这场血的教训对鲁迅先生的震动极大,他随即就写出了《纪念刘和珍君》、《死地》、《淡淡的血痕中》、《无花的蔷薇》等檄文并将三月十八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在三一八惨案和女师大风潮之前,鲁迅先生其实对革命始终怀着一种矛盾的心态,一边反对街头游行这种无畏的牺牲,一方面在面对军阀统治时又深觉手中的笔杆子有些无力。

所以鲁迅先生对眉间尺的描写或许也反映了他当时的谨慎犹豫,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状态。

但随着惨案的发生和民众革命形势的高涨,鲁迅先生还是积极行动起来,开始公开批判凶残的政府统治。

鲁迅笔下的《铸剑》:两个男人最后的深情一吻,写尽了透骨的悲凉

在写《铸剑》时,鲁迅或多或少将他对当时社会的认识代入到了这篇小说,就像他所描写的王的形象,凶狠狡猾、暴力残忍,这种统治者的专横和残暴或许映射的就是军阀政府。

眉间尺去找城中找王报仇的时候,鲁迅先生描写了这样一幅画面:街市上女人们大半是肿着眼眶,蓬着头,男人们则是一排排的呆站着,

在看见王的车架后,他们又迅速的跪伏在地,展现的就是一些愚昧野性、软弱麻木的群众们,很有现实意义。

那眉间尺是怎样复仇的,他的复仇成功了吗?

鲁迅笔下的《铸剑》:两个男人最后的深情一吻,写尽了透骨的悲凉

复仇的结局

眉间尺在南门外等待刺杀王的机会时,黑色人宴之敖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并告诉眉间尺:“今天已经有人告密,你的仇人早从东门进宫,下令捕拿你了。”

鲁迅笔下的《铸剑》:两个男人最后的深情一吻,写尽了透骨的悲凉

随后宴之敖又称他可以为眉间尺报仇,只要眉间尺交出他的剑和他的头颅。

在被眉间尺问到为什么要帮他报仇,是否认识他父亲时,宴之敖回答道:“我一向认识你父亲,也如认识你一样。”

这里就说明宴之敖深知百姓受到的暴政之苦,他不只是为了眉间尺报仇,或许也是为了千千万万的百姓,这也代表着人民群众复仇和反抗意识的觉醒。

宴之敖的话音刚落,眉间尺就果断的抽出肩上的剑从后往前一削,他的头颅就掉在了地上。

眉间尺随后又将剑交给了宴之敖,眉间尺干脆利落的送上自己的头颅和剑也可见他的复仇心切。

这时,宴之敖一手接住剑,一手提起眉间尺的头来,对着那热的死掉的嘴唇接吻了两次。

鲁迅笔下的《铸剑》:两个男人最后的深情一吻,写尽了透骨的悲凉

这两次亲吻可以视为一种契约达成,又因为宴之敖是鲁迅先生曾用过的笔名,亲吻也可以看作是鲁迅先生对过去不成熟的自己的一种告别。

当然,还有不少人认为刚毅机智的宴之敖就是鲁迅先生理想中的人格,这里亲吻的其实是复仇者的灵魂,是一种尊敬。

就像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所写的:“她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这些理解对这里的两次亲吻都是比较合理的解释,但绝不会是一些人胡乱猜测说宴之敖有断袖之癖。

在拿到眉间尺的头和剑之后,宴之敖就以会异术,可以给大王解闷被带进了宫。

见到大王后,宴之敖表示,他要玩的把戏必须在金龙面前,立一个注满清水的金鼎,用兽炭煎熬之后再将孩子的头颅放进去,在沸水中,头就会随波上下,欢喜歌唱,可解愁释闷。

鲁迅笔下的《铸剑》:两个男人最后的深情一吻,写尽了透骨的悲凉

不过一会,大王就将所有东西准备齐全,宴之敖紧跟着就将眉间尺的头颅扔进了沸水当中。

水花四溅后过了一会,宴之敖突然对着金鼎唱起歌来,随着他的歌声,水从鼎口涌起,眉间尺的头颅也随之飘荡起来,也唱起了歌。

正当大王看的起劲时,眉间尺的头颅沉到了水底,不再浮上来了,宴之敖随即向大王解释头颅是在水底作最神奇的团圆舞,不走近是看不见的。

听了宴之敖的话,大王按捺不住好奇跨下金阶,站在冒着热气的鼎边探头去看。

当他刚看到眉间尺的头时,宴之敖就抽出了背着的青剑,一刀将大王的头颅砍杀落到鼎里。

大王和眉间尺的两颗头颅在水里展开争斗的时候,宴之敖紧接着也将自己的头砍落在水里,和眉间尺一起将大王撕咬到断气,他们完成复仇便沉到了水底。

鲁迅笔下的《铸剑》:两个男人最后的深情一吻,写尽了透骨的悲凉

结尾中,因为分不清三颗头颅哪个是大王的,大臣们只能将三个头颅和王的身体一起放在金棺中下葬。

在下葬那天,看到国王的灵车,百姓们纷纷跪倒在地,还有几个忠心的义民噙着泪水,骂眉间尺和宴之敖两个逆贼的魂灵和王一同享受祭礼。

眉间尺和宴之敖杀掉了暴虐残忍的统治者,他们却被一些民众看作逆贼,认为他们不配和大王共葬,这种结局不免让人感到透骨的悲凉。

这说明在当时的社会中还有很多不知道反抗,不愿觉醒的人们,这或许就是鲁迅先生笔下没救的奴才。

鲁迅笔下的《铸剑》:两个男人最后的深情一吻,写尽了透骨的悲凉

结语

对于鲁迅先生所作业的这篇《铸剑》,莫言曾评价过:“我至今还是认为,《铸剑》是鲁迅最好的小说,也是中国最好的小说。”

如果有人将《铸剑》定义为一篇同性爱情故事,那这不仅是鲁迅先生作品的亵渎,也说明他没有真正的看懂这篇小说。

鲁迅笔下的《铸剑》:两个男人最后的深情一吻,写尽了透骨的悲凉

《铸剑》用一个惊心动魄的复仇故事展现了人民对当时对社会黑暗的不妥协和反抗精神,是对社会批判的思想启蒙。

小说中的语句基本上是语带双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传说故事,还很对应当时的社会现状。

还有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所理解的,宴之敖或许就是鲁迅的精神象征,是鲁迅思想、人格以及情感的化身。

而除了《铸剑》,鲁迅的很多文学写作其实都紧紧的和中国革命联系在一起,包括他的《狂人日记》、《祝福》、《药》等等。

这些小说当中写尽了鲁迅先生对黑暗社会和思想封建的人们的悲愤不满,又或是哀其不幸,总之都寄托了鲁迅先生对当时国家命运的忧心。

鲁迅笔下的《铸剑》:两个男人最后的深情一吻,写尽了透骨的悲凉

参考文献:

[1]黄艺红.复仇·反抗·革命——鲁迅小说《铸剑》意蕴的解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8(S1):77-84+112.

[2]王海燕.鲁迅《铸剑》的精神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3(06):93-96.

[3]闫春慧.论鲁迅《铸剑》中“复仇”的新涵义【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4(04):63-64+69.

[4]孙绍振.现实而又荒诞的孤独英雄——解读鲁迅《铸剑》【J】.语文学习,2007,No.337(05):49-52.

[5]张兵.《铸剑》的文化解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104-1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