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大象出版社的主題出版編輯部剛剛成立。
主題出版編輯部的方向是什麼?總編輯張桂枝找到社長汪林中,講了三個夢想。
“第一個夢想,我希望有一種書能入選中宣部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第二個夢想,我希望有一本書能入選‘中國好書’月榜;第三個夢想,我希望有一本書能入選‘中國好書’年榜。”
僅僅9個月之後,主題出版編輯部攜《秘境回聲》驚豔亮相。接下來的半年時間,《秘境回聲》在囊獲大獎的路上“殺瘋了”——
2022年6月,入選“中國好書”月榜;
2022年9月,入選中宣部2022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
今年4月23日,2022年度“中國好書”獎揭曉,《秘境回聲》不負衆望,摘得大獎。
三個夢想,完美實作。
在接到中央電視台的領獎通知時,汪林中說:“這本書,浸透了總編輯的心血,你一定要親自上台領獎。”
張桂枝聞言掉了淚,可她不願居功:“任何一本書的成功,都離不開社長的關心支援,都離不開團隊的智慧和汗水。我想用一本好書,樹一個标杆,讓年輕編輯團隊真正成長起來。”
大象出版社總編輯張桂枝
背水一戰:
挑戰青少年主題出版
“剛到大象出版社的時候,實際上,我每天都感到本領恐慌。”2020年8月,張桂枝初到大象出版社出任總編輯,她每天摸排調研,學習了解大象出版社的産品線。越學習,她越覺得誠惶誠恐。
張桂枝是誰?資深出版人,全國出版行業領軍人物。長期深耕在圖書出版一線的她,恐慌從何而來?
“我感覺做獲獎書沒有抓手。組織把這麼重要的一個崗位交給我,如果我不能駕馭,那是我的失職。”可是如何接好大象出版社的接力棒?做了大半輩子出版工作的張桂枝陷入了思考。
在來到大象出版社之前,張桂枝是海燕出版社的總編輯。16年的沉澱,她的功勞簿上,寫滿了榮譽和獎項,但海燕出版社的強項是繪本出版,大象出版社則在學術出版上頗有建樹。她到大象出版社,之前的榮譽、積累都要歸零,一切都要重新開始。
整整半年時間内,張桂枝并沒有急于開拓新的領域。她沉進大象出版社的産品線,紮紮實實做起了調研。
“大象出版社在學術出版、教育出版方面,編輯力量兵強馬壯,反而在比較容易獲獎和出彩的主題出版方面,沒有專業團隊。我想給自己一個挑戰,彌補大象出版社産品線的短闆,在主題出版方面有所突破。”
浸潤在出版行業28年的張桂枝,練就了深厚的童書出版的策劃力、審美力、判斷力。她意識到,進入新時代,主題出版越來越受到重視,“讴歌新時代,與時代同頻共振,這是出版人應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與此同時,中原出版傳媒集團也在強力聚焦主責主業,以打造資助書、獲獎書、暢銷書、版貿書“四書”為方向,以提升影響力、傳播力、競争力和生命力“四力”為目标,向各出版社提出了高品質發展的要求。
天時地利,一切都剛剛好。
“做出版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張桂枝的腦海裡,一個新的産品線漸漸清晰:定位青少年群體,專做青少年主題出版。
這個想法,得到了大象出版社社長汪林中的認可和贊同。在他的鼎力支援和推動下,中原出版傳媒集團同意大象出版社成立主題出版編輯部。
2021年9月,一個新的部門誕生了。
“成立一個全新的編輯部,必須出成績。圖書出版是以結果論英雄,我必須高标準、嚴要求,隻有這樣,才能把這些年輕人帶出來。實際上我是背水一戰。”張桂枝說。
雄關漫道:
28年前,“半路出家”選擇圖書出版
在汪林中的支援下,大象出版社迅速組建團隊,雙向選擇,“招兵買馬”。
資深編輯孟建華在主題出版領域有過摸索和嘗試,也出過成績,做主題出版編輯部主任非常合适;在辦公室擔任文秘工作的丁子涵,思考能力強,文字功底好,做事情有條理,她也要“轉型”做編輯。但丁子涵心裡沒底:“以前從來沒幹過,我能行嗎?”
汪林中親自出面給大家打氣。他的一句話,讓丁子涵信心倍增:“你跟着總編輯學做書,還有什麼可擔心的?”
看着這個由孟建華帶領3名年輕編輯丁子涵、陳灼、司雯組成的小而精的主題出版團隊,張桂枝心裡則平添了沉甸甸的責任。
放棄自己熟悉的兒童繪本領域,另選賽道主動挑戰青少年主題出版,這對張桂枝而言意味着什麼,也許隻有她自己才最清楚,“青少年主題出版競争太激烈了”。
但張桂枝從來不缺執着和韌性。重新開始——這也不是她第一次面臨這樣的選擇。
1987年,張桂枝大學畢業後便入職河南醫科大學(鄭州大學河南醫學院前身)校長辦公室,從事行政工作。1995年,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鄭州大學出版社前身)成立,她主動請纓到出版社工作。
大家不了解,張桂枝卻是難得的清醒:“我是學中文的,熱愛文字,而且我覺得圖書出版非常有價值,非常有意義,文化和文明能夠傳承下來,靠的就是圖書出版。我覺得自己也适合圖書出版工作。”
擇一事,終一生。從那時起,張桂枝在圖書出版行業潛心積澱。她跑過市場,更熟悉出版,尤其對于童書出版有獨到的認知和判斷。
對于童書,她有自己的理念:“我追求高品質,不做平庸書。尤其是為孩子出書,一定要出好書,這樣才能更好地傳遞真善美。”
在她内心,也有一個堅定的信念:一本好書,能帶動一個編輯成長;一套好書,就能帶動好幾個編輯一起成長。
她要通過做一本本好書,把年輕編輯培養起來。
胸中丘壑:
勾畫路線圖,傳授方法論
怎樣做好書?怎樣培養年輕人?
這位資深出版人胸中有丘壑:“總編輯就像總導演,不僅要做頂層設計,關注出版的全流程,還要關注微觀,關注每一個細節。”
她用五個聚焦,勾畫路線圖。
聚焦青少年領域。凡事有所為有所不為,隻有聚焦在一個領域裡出奇出新,才有可能做出成績。
聚焦讴歌新時代。她要求團隊必須每天看新聞,必須每天“打卡”學習強國,隻有這樣才能了解政策導向。做主題出版,“萬事皆可書”。
聚焦一流作者、新銳作家。為了讓主題出版編輯部快速開展工作,那段時間,張桂枝帶着團隊多次到北京,她要把自己多年積累的出版資源交到新生力量的手裡。
聚焦全媒體營銷和宣傳。優秀的出版人也像項目經理,不僅要關注書的呈現,還要做好市場營銷。而提及營銷和宣傳,張桂枝的“錦囊”裡藏滿了妙計:做營銷,一定要用網際網路的手段;推新書,節點選在上半年機會更多,這樣才能持續宣傳、曝光,引起業界關注……
聚焦高品質出版。究竟什麼是好書?主題好,内容好,藝術呈現方式也要好。為了出好書,張桂枝總是會立下最嚴苛的标準,定下最高的目标。
她從每一個細節入手,傳授方法論。
一本好的童書,無論是字型字号、裝幀設計,還是插畫的風格,都要符合孩子們的認知特點,都要有童真童趣。
她關注全流程的每一個環節,不斷開拓新路徑。
她為團隊策劃開放型“叢套書”架構。隻要定好主題,編輯可以不斷拓展“叢套書”的品種,一套書,可以持續出版、持續營銷、持續曝光,最終打造成一個有影響力的品牌。
她還提出“單本突破”。大象出版社以學術出版見長,有的選題架構龐大,一做就是十幾年、二十幾年。有的出版人做了一輩子,一套書也沒有出完,傾盡了心血,出成績卻不太容易。張桂枝認為,推一套書,可以先從做一本書開始,隻要這一本書獲得成功,就能帶動一套書,更能極大地鼓舞團隊士氣。
對于大象出版社來說,這些,都是全新的思路。這樣做,可行嗎?
年輕的編輯團隊不負衆望。2021年10月11日,主題出版編輯部成立不滿一個月,以“中國國家公園”為題的圖書項目就正式提上了日程。在張桂枝的引薦下,經過詳細溝通,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徐魯決定擔任主編。
也就是在第二天,國家釋出消息: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5個第一批國家公園。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在同行尚未反應過來的時候,大象出版社已經開始着手“我的國家公園叢書”的選題論證以及出版事宜。
對于主題出版編輯部來說,一場真正的“戰役”也打響了。
問題像山頭,一個接着一個橫在面前,又一個接一個被有序拿下。
這個年輕的編輯團隊發現,張桂枝做童書的“方法論”還真是好用。
春風化雨:
年輕編輯的成長速度“肉眼可見”
年輕的丁子涵,業務能力提升的速度“肉眼可見”。她發現,做童書,竟然有這麼多講究。有一次,美編将插畫師的原作直接放置在書頁裡,但張桂枝提出,人物的面部要對着文字,這樣才能形成呼應。
有着豐富書籍裝幀經驗的王莉娟也拓展了自己的認知。
此前,王莉娟做的多是社科文獻類圖書的裝幀設計。第一次接觸童書,她最初總是找不到感覺。沒有方向的時候,她常常慶幸有張桂枝的幫助和鼓勵。
在王莉娟的電腦裡,至今儲存着十幾種《秘境回聲》的封面和數不清的線上會議聊天記錄。
這十幾種封面,張桂枝每一個都組織大家讨論,傾聽大家的意見。她的“苛刻”有自己的理由:“貨賣一張皮,封面要能讓讀者‘一見鐘情’,兩三秒的時間,你就得打動讀者,否則,誰還去翻這本書?”
那些線上會議聊天記錄,更是字字藏着張桂枝的付出。遴選插畫師、圖書封面設計、頁眉插圖選擇、字型字号排版,這些細節,這位全能型總編輯,也都親自為團隊提供幫助。邀約書評,邀請名家,常常是夜已經深了,她還線上上“掌舵”,為團隊“解疑答惑”。王莉娟感慨:“想出一本好書,總編輯要全程關注、全程指揮、全程統籌協調,小到封面用紙,她都是親自來定。”
高标準、嚴要求、做品質、塑品牌。2022年5月,《秘境回聲》高品質出版,甫一推出,便在童書界掀起一陣旋風。
2022年度桂冠童書、《中華讀書報》2022年度十佳童書、《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2年度好書、《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22年度嚴選圖書、2022年度“中國好書”……榮譽和桂冠,接踵而來。
汪林中打趣說:“看!三個夢想,不是都實作了!”
對,夢想完美實作,收獲不止于此。
背水一戰,打赢了。
為大象出版社打磨的新産品,成功了。
那個摩拳擦掌信心百倍的青年團隊,也正在一天天成長。
張桂枝和主題出版編輯部團隊,從左到右依次為陳灼、孟建華、張桂枝、丁子涵、司雯
擇一事,終一生,因為她有夢想,因為她對出版充滿了熱愛和激情。
在她的幫助下,主題出版編輯部的工作計劃,排得滿滿當當:“我的航天夢叢書”一套6種,“我的美麗鄉村叢書”一套10種,随着新的國家公園計劃出爐,“我的國家公園叢書”還大有可為……
“編輯是一個出版社的核心競争力,我現在到這個年齡,隻想把青年人培養起來,我想帶他們走向全國,他們的成長就是我最大的快樂。”
來源 河南青年時報·東風新聞
記者 趙穎 蔡琳/文 趙墨波/圖
編輯 楊陽
校對 王冰
稽核 趙穎 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