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爆紅之後,0713再就業男團還能實作“流量收割”嗎?

爆紅之後,0713再就業男團還能實作“流量收割”嗎?

爆紅之後,0713再就業男團還能實作“流量收割”嗎?

嘉賓選角一直是綜藝成敗的關鍵。

去年《歡迎來到蘑菇屋》和《快樂再出發》的出現,讓0713再就業男團重新回到大衆視野,熟悉生動的原生關系、輕松治愈的朋友氛圍,音樂和旅行相伴,充滿笑料的同時也在剖析更深層次的自我。

自然、熟悉、接地氣的0713再就業男團讓我們看到更為生動真實的綜藝嘉賓。

2023年,《來活了兄弟》和《帳篷營業中》再次邀請到0713再就業男團,結合他們的特質做了不一樣的诠釋。

同樣的嘉賓在不同的節目中會産生不一樣的火花,冷眼想借這兩檔節目一起來聊一聊,綜藝創作者應如何将自身内容與嘉賓特質相結合?

爆紅之後,0713再就業男團還能實作“流量收割”嗎?
爆紅之後,0713再就業男團還能實作“流量收割”嗎?
爆紅之後,0713再就業男團還能實作“流量收割”嗎?

挖掘嘉賓特質是基本

首先我們來聊聊《來活了兄弟》。

《來活了兄弟》是一檔城市旅行綜藝,邀請陳楚生、蘇醒、王栎鑫、張遠組成來活兄弟團。來活兄弟團将收到來自5個城市發來的“盲活”邀請,在旅行的過程中尋找“盲活線索”,完成“盲活任務”。

就節目模式本身來看,《來活了兄弟》依舊沿用了戶外綜藝的叙事邏輯和遊戲形式,由導演組進行前期的策劃設計,0713男團擔任節目固定MC,和飛行嘉賓一起探索城市的曆史底蘊和人文魅力。

這樣的模式并非不可,傳統的戶外綜藝依舊是觀衆喜聞樂見的節目形式,隻要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玩出花樣,讓節目内容有趣,那本身就是有意義的。

爆紅之後,0713再就業男團還能實作“流量收割”嗎?

冷眼也很欣喜地看到《來活了兄弟》節目結合0713再就業男團“接地氣”的特質,進行更加下沉的地域探索,講述更加貼近城市中普通群眾的故事。

節目選擇柳州、佛山、自貢這些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并不算特别熱門的城市,既能夠挖掘出城市本身的特色,又能夠保持一定的人文氣息,讓嘉賓能在有一定了解基礎上切身地去體驗當地特色的地域文化,

第一期0713再就業男團來到廣西柳州,去到當地的市場探尋80年代的柳州文化,第二期又到了柳州的侗族,感受“偷新娘”的有趣婚俗,讓觀衆看到不一樣的柳州。

爆紅之後,0713再就業男團還能實作“流量收割”嗎?

在這個過程中,節目組也挖掘嘉賓的性格特點做了不同的内容配置設定。

如侗族民族服飾秀的現場,“社牛”蘇醒作為主持人控場又貢獻爆笑名場面,“老大哥”陳楚生作為總導演有着不動聲色的反差萌,張遠、王栎鑫結合自身親和的特質和當地居民、秀場演員溝通,最終完成了整個大秀。

當兄弟團來到佛山,導演組又結合嘉賓本身的的特點,呈現一出0713特别版《狂飙》。

這些設計都展現了0713兄弟團的性格特點,也讓節目本身笑料豐滿,有較強的可看性。

爆紅之後,0713再就業男團還能實作“流量收割”嗎?

但冷眼有些遺憾的是,雖然導演組選擇了一些特别的城市主動地去“接地氣”,但節目中城市的“地緣文化”和嘉賓結合地還是有些生硬。

比如節目組對柳州螺蛳粉的呈現,是在不同的樓層設計遊戲,嘉賓們需要完成遊戲挑戰,才有機會爬上樓梯吃到螺蛳粉,這樣的遊戲在0713再就業兄弟團的加持下的确有一定的笑料,但遊戲的設計還是戶外綜藝慣用的伎倆,并沒有多少創新。

對于柳州來說,螺蛳粉從生産到飲食,涉及到柳州人民的方方面面,也成就了柳州地域本身,但節目組對于螺蛳粉文化意義的挖掘顯然不太夠。

在冷眼看來,這些結合柳州元素,卻為了搞笑而搞笑的遊戲并不能真正讓觀衆看到柳州别具一格的特色,像趕場似的“打卡”式旅行,也隻是挖掘到了柳州的“形”,并沒有挖掘到柳州的“神”。

爆紅之後,0713再就業男團還能實作“流量收割”嗎?

第二期侗族婚俗的段落也是這樣,節目組讓嘉賓們和侗族鄉親們一起吃喜宴本身是一個很有發揮空間的設計,嘉賓們完全可以通過喜宴和鄉親們聊天挖掘到更多關于婚俗背後的故事,嘉賓自身的結婚經驗其實也是有話可講的。

但節目組隻是設計了一個“碗底找字”的遊戲,看似通過“找字”、“找新娘”拉近了嘉賓與鄉親們的距離,實則是切斷了嘉賓和當地人交流的機會,真正的地域文化被掩埋在和當地婚俗毫無關系的遊戲裡。

爆紅之後,0713再就業男團還能實作“流量收割”嗎?

實際上,導演組用滿滿的遊戲填充節目,反而限制了嘉賓的自由發揮,削弱了嘉賓們本應該有的真情實感。

像第一期蘇醒在柳州當地的餐館裡根據耳機裡導演組的訓示提出一些“無厘頭”的要求,做出一些奇怪的舉動,反而讓周圍的群衆莫名其妙,整體的收視效果也稍顯尴尬。

王栎鑫在柳州舊貨市場上和當地居民交換物品的橋段也是這樣。“以物易物”的方式本就稍顯老套,當王栎鑫向當地居民提出交換物品的請求,兩方都表現出了尴尬,最終交換成功也是與導演組提前安排好的嘉賓溝通完成的,整個環節充滿着“刻意感”,而辛苦交換來的老物件也缺少對其故事的挖掘。

爆紅之後,0713再就業男團還能實作“流量收割”嗎?

事實上,這種手法并不高明。

用遊戲與路人互動确實是增強綜藝效果,展現地域特色的好手段,但這種互動應該是雙向的、自然的,而非刻意的。

《極限挑戰》中其實有很多路人互動名場面,比如黃渤在地鐵上和老大爺數金子、算金價,黃磊當計程車司機拉客的時候和客人聊家常,象山影視城和張藝興成立咩咩羊組合的群衆演員……

這種互動并不依賴于導演組前期的準備,而在于嘉賓在節目機制下的意外行為,而這種在“預設”範圍之外的互動才讓嘉賓更為生動,普通人能真正地參與到節目内容中,地域本身也能凸顯最為真摯的情感和文化,路人不能僅僅隻是作為“背景闆”而已。

爆紅之後,0713再就業男團還能實作“流量收割”嗎?

能不能來點“不一樣”的?

相較于《來活了兄弟》的強流程、快節奏,0713再就業男團的另一檔節目《帳篷營業中》反而讓冷眼看到了他們的另一面。

《帳篷營業中》雖然也是一檔戶外綜藝,但節目模式更偏向經營類,張遠、王栎鑫、陸虎擔任“露營”主理人,邀請不同圈層的朋友們,舉辦不同主題的線下聚會,講述更多普通人的故事。

爆紅之後,0713再就業男團還能實作“流量收割”嗎?

比如節目第一期,0713再就業男團的3位主理人就臨時通過地鐵大屏向路人發出邀請,讓地鐵站裡的打勞工們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海邊露營。

當然,大多數路人還是以“上班”為由拒絕了他們的邀請,但這反而讓節目更加真實。

當随機邀請的路人來到海邊,和嘉賓們一起聊天,從介紹自己是誰到講述自己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節目中嘉賓和路人從陌生到熟悉的真實生動的情感變化,這個時候路人不再是“背景闆”,而是獨立的、特别的客人和朋友。

爆紅之後,0713再就業男團還能實作“流量收割”嗎?

其實,《帳篷營業中》也是抓住了0713再就業男團“幽默、接地氣”的特質進行延展,隻不過在這個節目裡,他們作為“主理人”隻是充當節目的靈魂和帶領,更多的重點放在了人與人的互動上。

第一期的“打勞工專場”,為了讓随機邀請的客人朋友們盡快熟悉起來,0713再就業男團的3位主理人主動尋找破冰話題、組織解壓遊戲,夜聊中陸虎也熱情配合演繹村口小劇場,讓客人們慢慢放下陌生和尴尬,敞開心扉講述自己的故事。

第三期“健身專場”中節目邀請了健身部落客,讓這些部落客們帶領嘉賓完成一場特别的健身課程,在這個過程中很自然地通過0713再就業男團的視角,講述健身部落客們健身的緣起和他們背後的故事。

爆紅之後,0713再就業男團還能實作“流量收割”嗎?

同時,不同圈層的碰撞也讓我們看到0713再就業男團的新看點。

《帳篷營業中》極具創新地設計了多個社交場景,“海邊露營”隻是作為一個特别的空間和儀式,是以在每一期節目中我們都可以看到0713再就業男團3位主理人們不同的社交身份。

“打勞工專場”中,3位主理人和年紀相近的成年人聊生活壓力,聊職場進階,讓我們看到“搞怪”背後0713再就業男團對理想的堅持,對生活通透的了解,他們對當下年輕人生活狀态的解讀也帶來了更多的共情,拉近嘉賓與觀衆距離的同時也看到了他們更為真實的内心。

爆紅之後,0713再就業男團還能實作“流量收割”嗎?

而在“露營幼稚園”中,張遠、王栎鑫、陸虎則從“打勞工”轉變為“幼稚園老師”,和一群性格各異但自帶萌點的孩子們交流和互動,特别是張遠和王栎鑫照顧最小萌娃CC的時候,觀衆也看到了這兩位嘉賓特别的“奶爸”特質。

0713再就業男團幽默、接地氣的性格和特質,在和小朋友們的互動中更加凸顯,而“大朋友”和“小朋友”的相處過程,也讓我們看到了嘉賓們難得的天真和童趣,讓節目的呈現既解壓又治愈。

爆紅之後,0713再就業男團還能實作“流量收割”嗎?

在冷眼看來,《帳篷營業中》其實是借0713男團的力,完成對“人”和“故事”的雙重賦能。

一方面,張遠、陸虎、王栎鑫作為“主理人”,讓節目的主基調依舊保持了0713再就業男團的有趣和接地氣,這樣的情緒感染到了來做客的素人嘉賓,讓客人能更加自然地講述自己。

同時,導演組也給了0713再就業男團的三位主理人更多的自由空間,讓他們像現實中的朋友一樣與陌生人聊天,情感表達更加自由,是以能夠挖掘出更加真實有共鳴的故事,讓節目能夠帶來更多的“情緒價值”。

爆紅之後,0713再就業男團還能實作“流量收割”嗎?

另一方面,節目組挖掘并放大三位主理人“不同”的特質。

比如陸虎“打勞工”的心路曆程、運動廢柴的屬性,王栎鑫、張遠的“奶爸”特質,都是觀衆在其他節目中難以見到的特點,和不同圈層人群的互動和交流,讓0713再就業男團既貼近觀衆,又能夠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嘉賓始終作為一個立體而生動的人存在,充滿可能性和生命力,常看而常新。

爆紅之後,0713再就業男團還能實作“流量收割”嗎?

其實,好的綜藝嘉賓可遇不可求,綜藝創作者們面對優質的綜藝嘉賓,當然應該針對他們的特點去延展,挖掘适合自己節目模式的特質。

但是在充分了解他們的基礎上如果能展現出新的特點,給觀衆展現出“熟悉”又“不一樣”的感覺,那麼嘉賓和節目的聯結則會更深一層。

如果隻是把嘉賓作為工具人或者固定化,那其實是在不斷消耗嘉賓本身的特質。

對于綜藝來說,我們應該追求“可持續”,挖掘嘉賓新的亮點,讓嘉賓和節目互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