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計算思維”又是個啥,說點老母親需要了解的“計算思維”知識

作者:普普媽育兒筆記
人工智能不會颠覆人,但會替代工具人。

作為一不會敲代碼,二不會程式設計的老母親,看着人工智能發展迅速,内心也是無比震撼的。計算思維作為研究人工智能以及在未來科技創新中的實力顯得越來越重要。心動不如行動,“計算思維”咋培養,和我帶娃又有啥關系?

對于業外人士,大家對于計算機的了解有相當大的局限性。認為搞計算機就是敲代碼,這算是對計算機最通俗的了解了。

對于孩子來說,尤其是幼稚園時期的孩子,好像和“敲代碼”這事兒還離得很遠,也犯不着和發際線過不去。

“計算思維”又是個啥,說點老母親需要了解的“計算思維”知識

但是,我們先看一下宏觀上國家對資訊課程的規劃,教育部在印發的課程标準(2022版)裡,其中就詳細規劃了資訊科技課程标準。詳細内容大家感興趣的可以點選連結看下。

“計算思維”又是個啥,說點老母親需要了解的“計算思維”知識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W020220420582361024968.pdf

言歸正傳,到底什麼是“計算思維”?

“計算思維”,并不是一套程式設計概念,簡單來說,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像計算機解決問題一樣的思維方式。

這種思維可以幫助孩子運用多種方式高效解決問題,讓孩子站在未來的角度來運用手中所掌握的知識,赢在未來。

《Computational Thinking》這本書作為計算思維的入門課程,比較專業,晚上睡不着的話可以拿出來看。

“計算思維”又是個啥,說點老母親需要了解的“計算思維”知識

既然這麼專業,對于孩子而言,未免會顯得有些浮誇。

剛開始我也是這麼想的。

直到我将這種思維方式運用到養娃過程中,發現——真香。

舉個例子,孩子在家,地面總是一堆玩具。收呀收呀收,根本收不完。

再舉個例子,孩子一寫作業,家裡火藥味就開始彌漫。

或者,别看孩子上體育課跑的老快,在家裡磨叽可是第一名。

深有同感的可以評論區集合哈。問題既然存在,我們就要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下面開始分享一下“計算思維”的運用執行個體。

我将計算思維大緻分為:分解、抽象、模式識别、算法四個部分。

考慮到為了友善操作,今天的内容就具體一點,實際一點,接地氣兒一點。

希望大家看完,不僅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計算思維的核心素養,而且,也可以幫助大家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更大限度地解放自己。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嘛。

“計算思維”又是個啥,說點老母親需要了解的“計算思維”知識

第一、分解目标。

對于孩子來說,在達到目标的時候往往是個急性子。

普普在小時候喜歡拼積木,為了達到拼得更酷這個目标,一股腦往上堆,結果,積木倒了,孩子氣得哇哇大哭。

分解目标這個時候作為分解問題的能力培養就顯得比較合适。

一步一步來,就是分解目标的實踐方法。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先審視你的目标是什麼,然後,分成幾個小目标,一個一個的完成。

尤其在拼樂高、積木這些搭建遊戲,或者是玩黏土,繪畫這些活動中,孩子需要先确定一個大的目标——我要做什麼。

然後,分解目标,我第一步先做什麼,第二步再做什麼。

這樣,當一個小目标完成以後,也會反過來去強化孩子的積極行為。

為什麼說這樣的思維模式重要,因為貫穿孩子童年青少年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就是學習。面對學習科目的繁多和學習壓力的沉重,分解目标同樣具有科學指導意義。

“計算思維”又是個啥,說點老母親需要了解的“計算思維”知識

第二、培養抽象能力

抽象的反義詞是具體,培養抽象能力就是學着忽略具體的細節。

在普普幼稚園,有一天老師布置的任務非常具有“抽象意義”。

這個任務是這樣的,畫出從家到幼稚園的路線圖。

這是一個典型的可以訓練到孩子抽象能力的方法。在繪制路線圖的時候,重點是路線的方向是否正确,在哪個路口向左拐,或是向右拐。而至于路上哪裡放了一個垃圾桶,拐彎處有個路燈這樣的細節,孩子可以選擇忽略。

這樣抽象能力的訓練,可以幫助孩子抓住重點。

回到上面我舉的例子,家裡玩具應該怎麼收。我們也可以用抽象的方法去培養孩子養成收玩具的好習慣。

我們可以将玩具分類放到收納盒裡,貼上标簽。比如,交通工具類,玩偶類,過家家類,等等。

當孩子要玩玩具的時候,其實是因為不知道要玩哪類玩具,是以才把玩具拿出太多,但是,拿出太多,又挑花了眼。

這時,我們可以引導去問孩子想玩哪一類哪種玩具,通過抽象地提取玩具的特征,而去忽略玩具的具體細節,将目标縮小,也有助于孩子專注習慣的養成。

這種鍛煉方式,類似于思維導圖。

我先概括出主題,以及小标題,經過這樣的思維鍛煉,大腦會很清晰地抓住學習和生活的重點,正所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平時,也可以通過讓孩子講述這個故事發生了什麼,簡單概括一下,這種總結概括的能力就是對抽象思維的鍛煉。

至于具體的細節,就可以交給人工智能來做了。

“計算思維”又是個啥,說點老母親需要了解的“計算思維”知識

第三、模式識别

模式識别(Pattern Recognition)是對外界采集的信号如:圖像信号、聲音信号、視訊信号、文本等進行分析和處理,這種對處理對象資料中蘊含的行為或規律進行判别、識别、解釋的過程就構成了模式識别技術的基本元素。

對于我們外行來說,這段文字基本上屬于鳥語。

模式識别其實是一種遷移能力。

前幾天火爆了的《挖呀挖呀挖》,之是以很火,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可輕松調動孩子的模式識别積極性。

當孩子們知道小小的花園裡小小的花,會模仿說出來大大的花園裡大大的花,這其實就是一種遷移能力。

孩子發現了内容的重複,這就是一種模式的識别。

模式化的生活對于孩子來說特别重要,對于孩子來說,可以通過模式化的安排表現出對生活的掌控感,還有一種秩序感。

比如在學校,每周一穿園服,升國旗儀式。每月的最後一個周末是自助餐。

在家裡,飯前寫作業還是飯後寫作業,寫作業在客廳寫還是在房間寫,這些生活細節最好形成一套模式化的安排。

“計算思維”又是個啥,說點老母親需要了解的“計算思維”知識

前兩天我一朋友問我孩子早上總是起不來咋辦?

她家孩子其實也不是起不來,就是起床的時候有些賴床。

從計算思維方面講,這個孩子已經形成一種模式了,就是我起床前先磨叽一會,然後,形成了一套規律,每天起床前先磨叽一會。

抓住這一點,就要明白,在規律形成之前,最好這個規律是科學的。

在幼稚園孩子是不在家吃早飯的,是以,起床、上廁所、洗漱、喝口水,這四件事我會集中安排在15分鐘内。這樣孩子形成一種模式識别的技能,除了這四件事外,像賴床或者起床氣這些事不在計劃之内,偶爾有起床氣的時候我就會提醒他,及時将這個錯誤的模式剔除出去,這樣,保證模式的正确性。

“計算思維”又是個啥,說點老母親需要了解的“計算思維”知識

計算機有時候也會出錯,就是程式出現了BUG,我們稱之為漏洞。那麼,程式員就要趕緊去補這個洞,以免造成更大的損失。

在孩子規律的模式化生活中,如果也出現了小小的bug,那麼也要及時修補,保證模式化生活的健康運轉。

第四、算法設計的培養政策

這裡所說的算法,和數學上的算法有一定的差別,但是,離不開數學這個基礎。

算法設計的培養核心主要表現在高效率上。

和現在年輕人“花最少的錢,過最精緻的生活”理念一樣,孩子需要“浪費最少的時間,把更多的時間用來玩”。

再舉一個在我身邊最平常的例子就是,睡前洗漱。

這裡邊其實也是有算法設計的政策的。

對于大人來說,洗澡刷牙這些普通的的事大家自然而然就進行了。

但是,對于孩子來說,去洗漱意味着要占用玩的時間。孩子也會考慮,先洗澡還是先刷牙。如果先刷牙,洗完澡就可以接着玩。

如果先洗澡,洗完澡還要穿上睡衣再去刷牙。刷完牙才能再接着玩。

這樣想通以後,孩子總是先刷牙,再洗澡,用他們的話來說,洗完澡還得再穿拖鞋去刷牙,太麻煩了。

還有平時孩子洗手的時候,洗完手最友善的擦手方法就是往褲子上一抹。

這裡邊其實也是有算法設計的政策在裡邊,明明在褲子上一抹就完事兒了,還要去毛巾上擦,簡直太麻煩了。

這種算法其實是最有效的一種設計方法。

“計算思維”又是個啥,說點老母親需要了解的“計算思維”知識

就像計算機一樣,我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結果,就需要輸入什麼樣的條件,當然,從條件到目的最好是一條直線,這樣效率最高。

如果孩子知道生活裡哪些地方存在“太麻煩”了,說明孩子已經在學習運用算法設計這樣的思維方式,以達到簡單高效的生活方式。

同樣,在學習中,什麼樣的孩子是學霸?就是那些熟練掌握簡單輕松還高效的學習方法并得以運用的那些孩子。

這麼一說,發現計算思維和程式設計代碼還真沒啥關系,真就是一種思維模式。

而且,這種計算思維模式熟練地掌握,對于孩子來說,可以有效促進元認知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在學習和玩樂中,可以讓孩子思考怎樣得到高效的收獲,怎樣創新問題的解決方式,以及如何讓自己更有創造力。

對于我來說,計算思維的應用,純粹是為了帶娃的時候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摸魚。

不信你也可以試試。

懶媽媽,養娃也要有門道。

“計算思維”又是個啥,說點老母親需要了解的“計算思維”知識

如果你需要更多的帶娃摸魚技巧,點點關注,歡迎留言、私信、分享,随時線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