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日一味中藥——槐花

作者:糖老壓醫話

槐花屬止血藥中的涼血止血藥。(凡以促進血凝、制止體内外出血,治療出血證為主要功用的藥物,稱為止血藥。本類藥物藥性或偏于寒,或偏于溫,或偏于澀,或偏于洩,因而止血功效有别。按其功效之不同,本類藥物可分為涼血止血、溫經止血、收斂止血、化瘀止血等四類,可廣泛用于血熱、虛寒、瘀阻等所緻之咯血、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紫癜及外傷出血等病證。能消除出血病因,促進血凝,以達到迅速止血的目的。出血之證,病因不同,應用止血藥時,必須根據病因及不同症狀選藥及适當配伍,才能提高療效。如屬血熱妄行之出血者,當選用涼血止血藥并配清熱涼血藥同用;屬陰虛火旺,虛火内熾者,亦須選用涼血止血藥,但适宜配滋陰降火藥用;屬瘀血阻滞者,宜選用化瘀止血藥而适當配活血、行氣藥用;屬虛寒出血者,應選用溫經止血藥并配溫陽補氣攝血藥用。使用止血藥,應注意既止血又不留瘀。如瘀血出血,誤服收斂止血藥,則瘀滞不去,難以止血;出血初起,過服寒涼,可緻瘀血内停;若大出血而緻氣虛欲脫者,急需補氣固脫,不可單用止血藥。此外,傳統經驗認為,某些止血藥制為炭劑,其止血作用增強,炭劑有增強收斂及吸附止血作用;某些涼血止血藥制為炭劑後,寒涼性減,可擴大其使用範圍。但也有部分止血藥制為炭劑後,其止血作用反遜于原生藥者,故不可拘于一說。

涼血止血藥性屬寒涼,主入肝經血分有涼血止血之功,主要用于血熱妄行之出血證。血熱出血,證見出血色鮮紅,較濃稠,伴發熱或不發熱,煩躁,面紅目赤,口渴欲飲,舌質紅或降,脈數有力等。應用涼血止血藥時,常配清熱涼血藥以加強止血作用;血熱出血,易緻傷陰,故兼陰虛者,應适當配養陰清熱藥用。内服大劑寒涼止血藥,可緻血瘀氣滞,故應用時多配活血止血藥同用,必要時,亦可适當配伍行氣藥用。)

槐花為豆科落葉喬木槐樹的花蕾。主産于河北、河南、江蘇、廣東、廣西等地。夏季花開放時采收,及時幹燥,除去枝、梗及雜質。其花蕾名槐米。生用或炒炭用。

【處方用名】

槐花、槐花炭、槐米、槐米炭。

【性味歸經】

苦,微寒。歸肝、大腸經。

【功效主治】

本品性味苦寒,善清洩血分熱邪而奏涼血止血之功。因藥性沉降,故以治下部出血為多。又本品入肝經而清瀉肝火,可用治肝火上炎之證。

1、涼血止血:用于血熱阻滞之便血、痔血,常配地榆、黃連、栀子同用。用治熱毒血痢,多配黃連、黃芩同用。用于血熱崩漏,多配地榆、生地同用。本品亦可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但多配側柏葉、白茅根等藥同用。

2、清瀉肝火:用于肝熱目赤、頭痛、眩暈,常配夏枯草、菊花、決明子同用。

【用量用法】

5~10克,煎服。本品炒炭後止血作用明顯增強。

【藥效比較】

地榆、槐花均能涼血止血,并以治下部出血為主(如便血、痔瘡出血等)。但地榆又有解毒斂瘡之功,外用可治燙傷燒傷;槐花又能清肝熱,可用于肝熱頭昏目赤等證。

【參考資料】

《日華子本草》:“治五痔、心痛、眼赤,殺腹髒蟲及熱,治皮膚風,并腸風瀉血,赤白痢。”

《本草綱目》:“療吐血、衄血、崩中漏下。”

藥物成分:本品含芸香甙(蘆丁)(花蕾中含量多,開放後含量少)、槐花米甲素、槐花米乙素、槐花米丙素及鞣質。

藥理:本品所含芸香甙,能降低毛細血管脆性,增加毛細血管抵抗力,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縮短出血時間而有助止血,炒炭後作用更明顯。芸香甙及槲(hu)皮素能抗炎、解痙、抗潰瘍、強心、降血壓、降血脂。

{附}槐角:槐角為槐樹的成熟果實。性味、歸經、功效與槐花相似。但本品止血作用L較槐花弱,而清瀉肝膽之力較強,且能潤腸,故常用于痔瘡腫痛出血之證,用量10~15克。習慣上孕婦忌用。

(内容摘自楊永良主編的《中藥學》教材)

每日一味中藥——槐花

幹槐花

每日一味中藥——槐花

新鮮槐花

每日一味中藥——槐花

盛開槐花的槐樹

每日一味中藥——槐花

槐花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