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範雎能取代魏冉,并不是靠“遠交近攻”,對秦國真正的貢獻有三點

作者:快樂星辰p1R

範雎能取代魏冉,并不是靠"遠交近攻",對秦國真正的貢獻有三點。這句話很有意思。大家一向認為,範雎憑借"遠交近攻"的政策,赢得秦昭王的賞識,最終取代了魏冉成為秦國的實權掌控者。但事實果真如此嗎?作為一位魏國落魄貴族,範雎之是以能在秦國起家,背後必然另有原因。他對秦國的真正貢獻,究竟在哪裡?帶着這些疑問,讓我們一起探索一下範雎在秦國的角色和影響。

範雎能取代魏冉,并不是靠“遠交近攻”,對秦國真正的貢獻有三點

範雎協助秦昭王消除楚系勢力

公元前271年,範雎初次踏上秦國的土地。這位落魄的魏國貴族原本隻是寄人籬下,卻在數年後成為了秦國當政的實權人物。他是如何做到的?

秦昭王年少時,朝政大權掌握在其舅父魏冉和母親宣太後手中。二人均出自楚國皇族,在秦國擁有龐大的勢力。随着歲月流逝,秦昭王逐漸希望親自掌控國家大權,擺脫舅父和母親的操控。

然而,要想達成這一目标并非易事。魏冉和宣太後不僅權勢滔天,更有楚系親信穰侯、華陽君等人虎視眈眈。要剪除這些盤根錯節的利益集團,就需要借助外力。

就在此時,範雎這個"外人"闖入了秦昭王的視線。作為一個無家無戶的落魄貴族,範雎無依無靠,卻剛好成為了秦昭王手中的利器。在獲得秦昭王的賞識後,範雎上書疏逐"四貴",為秦昭王鏟除楚系力量掃清了道路。

此舉一石三鳥,不僅滿足了秦昭王親政的心願,更讓範雎獲得了聲望和地位,為日後在秦國大展拳腳奠定了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相較于魏冉等人,範雎出身寒微,在秦國并無雄厚的背景。這正中了秦昭王的下懷——一個無根無性的"外人",自然不會像魏冉那般私心膨脹,威脅到王權。

于是乎,範雎成為了秦昭王的座上賓,而魏冉等楚系親信則被逐出朝堂,失去了在秦國的一切權力和地位。從此,秦國的朝政大權旗落入秦昭王自己手中。

範雎能取代魏冉,并不是靠“遠交近攻”,對秦國真正的貢獻有三點

重新定位秦國戰略方向

魏冉操縱朝政的那段歲月,秦國在南線取得了矚目的成就。自公元前280年獲得上庸之地起,秦軍陸續在楚、魏等國境内設立郡縣,進一步擴張了版圖。

然而,這一時期秦國在中線和北線的戰果則相對薄弱。直到範雎走馬上任,這一局面才發生了根本的逆轉。

公元前270年,秦趙阏與之戰一觸即發。緊接着,秦軍連年與趙國遭遇戰火,攻陷趙地數城。趙國将領廉頗親自督軍,在邢丘與秦軍苦戰數月,最終被迫撤退。

公元前263年,秦國更是痛下決心,絕斷了趙國退路——那條貫穿太行山脈的要沖。趙國由此與其西面盟友魏國隔絶,在秦軍的重重包圍之下,節節敗退。

四年後的公元前260年,著名的長平之戰爆發。趙國在家鄉戰場上與秦軍決一死戰,最終慘遭全軍覆沒。趙武靈王的宏圖大計,就此化為烏有。

可以看出,與魏冉時代截然不同,範雎主政後,秦國戰略重心徹底轉向了北方的趙國。而趙國,也正是戰國後期對秦國構成最大威脅的強敵。

趙武靈王采納的"胡服騎射"新軍制,令趙國軍隊機動性大增。更為關鍵的是,趙武靈王發現了一條進攻秦國的新路線——占據河套之地,發動"北門進犯"。

一旦趙軍占據河套,就能躲避關中平原易守難攻的地理環境,從秦國防禦最為薄弱的北線發起進攻。如此一來,縱使秦國擁有三面環山的天然屏障,也将所向披靡。

趙武靈王雖未能親眼看到計劃的實施,但範雎顯然意識到了其中的危險性。是以,打壓趙國、瓦解其雄心成為了範雎上台後秦國的當務之急。

範雎能取代魏冉,并不是靠“遠交近攻”,對秦國真正的貢獻有三點

一系列舉措,均是為了達成這一戰略目标。連年挑釁、斷絕退路、決戰擊潰......秦國用重兵疲敵的方式,狠狠掃蕩了趙國的霸業夢想。戰火最後燃及趙國本土,給這個曾經的強敵重重一擊。

正是憑借對趙國的痛下殺手,範雎才赢得了秦昭王的賞識,成為了秦國真正的當家人。從此,秦國的戰略重心便牢牢鎖定在了北線。一切,都是為了最終統一天下而做好充分準備。

暢通關中與巴蜀通道

除了重新定位秦國的戰略方向,範雎在任上還做出了一項對秦國未來發展至關重要的貢獻——他確定了關中和巴蜀地區的暢通聯系。

早在戰國時期,秦國就已經着手在巴蜀地區開疆拓土。然而由于兩地之間存在橫亘的秦嶺大山,雙方的聯系一直相當困難。直到範雎到任後,這一狀況才有了根本的改觀。

公元前316年,秦武王下令開鑿一條貫通秦嶺的道路,被後世稱為"驷馬澗"。然而由于工程浩大,加之多次更疊朝政,這一工程一直未能如期完工。

範雎到任後深知暢通關中和巴蜀對于秦國發展的重要性。他随即上書秦昭王,敦促盡快完成這座跨越秦嶺的大道。經過多年的艱苦開鑿,終于在範雎的大力推動下,公元前316年秦武王開工的驷馬澗于公元前312年順利貫通。

大道貫通後,關中和巴蜀終于不再是互不往來的兩個世界。兩地的人員物資開始自由流通,為秦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

位于川西的巴國富庶,盛産絲、纖維等物品,正是關中等内地所缺乏的。而關中農牧業發達,則滿足了巴蜀地區的需求。雙方在貿易方面可謂互為表裡,一直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間。

有了便捷的通道相連,巴蜀的豐富資源得以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關中。這為秦統一中原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秦漢時期,巴蜀地區一直是中央政權重要的資源補給地。

範雎能取代魏冉,并不是靠“遠交近攻”,對秦國真正的貢獻有三點

驷馬澗的貫通無疑是範雎在秦國任内最重要的功績之一。其重要性甚至延續到了秦漢時代,成為中原王朝與西南地區聯系的命門所在。

總的來說,通過開鑿驷馬澗這一大道,範雎為秦國打通了與巴蜀地區的咽喉要道,確定了資源的充分流通。這為秦國統一中原積累了充分的力量,堪稱是一項了不起的功績。

範雎主導下的秦國三大變革

除了上述種種貢獻,範雎在任上還大刀闊斧地推行了一系列深層次的改革,涉及軍事、經濟和文化領域,為秦國最終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範雎到任之前,秦軍一直保持着依賴重步兵的傳統作戰方式。但随着戰國時代的到來,各國軍事實力迅速增強,作戰形式也日趨機動化。單憑人海戰術已經很難取勝。

有鑒于此,範雎着手在秦軍中大力發展騎兵力量。他從趙國引進了騎射術,并大量訓練騎兵,為秦軍注入了新的活力。

公元前259年,秦軍在長平之戰中狠狠貶低了趙國的"騎射之師"。如此一來,秦軍不僅消滅了強敵,還獲得了趙軍的先進軍事技術。

可以說,正是憑借騎兵的機動性優勢,秦軍才能在随後的統一戰争中屢戰屢勝,最終一統天下。

範雎能取代魏冉,并不是靠“遠交近攻”,對秦國真正的貢獻有三點

除了軍事實力,經濟實力同樣是一個強盛國家的基石。範雎深知這一點,是以在秦國大力提倡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他向秦昭王上書,建議抓住秦國"陽春佳麗,雄富丘陸"的自然優勢,努力振興農業生産。與此同時,還要鼓勵發展蠶桑絲織等手工業,培養起商品經濟的雛形。

秦昭王采納了範雎的建議,在全國範圍内推行了這一政策。不僅給農桑業發展帶來了政策紅利,還加大了對鐵器等手工業的扶持力度。

憑借上述政策,秦國的經濟實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為後來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除了軍事和經濟實力,文化軟實力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同樣至關重要。範雎看到當時士人風氣日下,紛紛崇尚争權奪利、唯利是圖的價值觀。

為了重塑社會風氣,範雎大力倡導"仁義"文化理念在全國範圍内的推廣。他認為,隻有人人都遵循仁義道德,國家才能團結一心、步向興盛。

在範雎的主導下,秦國大興儒教,鼓勵諸侯富豪扶持孔孟之道。同時,針對那些唯利是圖的流氓士人,秦國也開展了持續的打壓。

可以說,範雎推動的這場文化變革,不僅提升了秦國的軟實力,也為秦漢時期儒家文化的大發展做了充分的鋪墊。

總的來看,無論是軍事、經濟,還是文化領域,範雎在任上都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這為秦國最終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範雎能取代魏冉,并不是靠“遠交近攻”,對秦國真正的貢獻有三點

餘生歸隐與最後時光

公元前247年,範雎執政秦國達19載,已年過六旬。此時秦國國力已臻巅峰,北方諸侯國紛紛歸順,一統天下的偉業漸趨成熟。

在這一重要時刻,範雎卻突然主動向秦昭王請辭,表示希望退隐田園。這一決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畢竟,正當秦國馬上就要一統天下之時,範雎作為國家的實權掌控者,理應率領秦軍奪取最後的勝利果實。

但範雎顯然另有打算。他明白自己已年事已高,精力有限,或許無法承擔最後的統一大業。為了不拖秦國的後腿,他選擇主動退位,将接下來的任務交予年輕有為的後繼者。

從範雎的一生來看,這一選擇也是順理成章的結果。作為一介落魄貴族,範雎本無意掌控朝政大權。一切,僅是為了在秦國尋求一個安身立命之所。如今,他已圓了心願,更無須執念于權力。反而是早早退位,歸隐鄉裡,是求之不得的閑适人生。

于是,在卸下重任後,範雎便歸鄉隐居了。他暮年寓居魏國家鄉,于公元前233年享年87歲時離世。臨終前,他仍莊嚴地囑咐身邊人,希望将自己的骨灰撒向黃河,以報答秦國昔日的養育之恩。

這位從一介落魄貴族最終走向權力巅峰的人物,就這樣謙遜地謝幕了。他接手國家大權時心懷敬畏,臨終之際又恪盡了孝敬之心。這種與生俱來的重視仁義道德,或許正是範雎得以成功的關鍵所在。

評價範雎,恐怕無法用一個簡單的詞語概括。他推動了秦國軍事、經濟和文化各領域改革的順利進行,為統一中原貢獻卓著;他為秦國輸送了來自巴蜀的豐富資源;更為重要的是,他憑借個人智慧與戰略遠見,化解了趙國的"北門進犯"威脅,為秦國最終統一奠定了堅實基礎。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範雎對秦國的貢獻都是不可磨滅的。他的一生,注定要被載入史冊,成為後人永遠銘記的名垂青史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