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范雎能取代魏冉,并不是靠“远交近攻”,对秦国真正的贡献有三点

作者:快乐星辰p1R

范雎能取代魏冉,并不是靠"远交近攻",对秦国真正的贡献有三点。这句话很有意思。大家一向认为,范雎凭借"远交近攻"的策略,赢得秦昭王的赏识,最终取代了魏冉成为秦国的实权掌控者。但事实果真如此吗?作为一位魏国落魄贵族,范雎之所以能在秦国起家,背后必然另有原因。他对秦国的真正贡献,究竟在哪里?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探索一下范雎在秦国的角色和影响。

范雎能取代魏冉,并不是靠“远交近攻”,对秦国真正的贡献有三点

范雎协助秦昭王消除楚系势力

公元前271年,范雎初次踏上秦国的土地。这位落魄的魏国贵族原本只是寄人篱下,却在数年后成为了秦国当政的实权人物。他是如何做到的?

秦昭王年少时,朝政大权掌握在其舅父魏冉和母亲宣太后手中。二人均出自楚国皇族,在秦国拥有庞大的势力。随着岁月流逝,秦昭王逐渐希望亲自掌控国家大权,摆脱舅父和母亲的操控。

然而,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并非易事。魏冉和宣太后不仅权势滔天,更有楚系亲信穰侯、华阳君等人虎视眈眈。要剪除这些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就需要借助外力。

就在此时,范雎这个"外人"闯入了秦昭王的视线。作为一个无家无户的落魄贵族,范雎无依无靠,却刚好成为了秦昭王手中的利器。在获得秦昭王的赏识后,范雎上书疏逐"四贵",为秦昭王铲除楚系力量扫清了道路。

此举一石三鸟,不仅满足了秦昭王亲政的心愿,更让范雎获得了声望和地位,为日后在秦国大展拳脚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魏冉等人,范雎出身寒微,在秦国并无雄厚的背景。这正中了秦昭王的下怀——一个无根无性的"外人",自然不会像魏冉那般私心膨胀,威胁到王权。

于是乎,范雎成为了秦昭王的座上宾,而魏冉等楚系亲信则被逐出朝堂,失去了在秦国的一切权力和地位。从此,秦国的朝政大权旗落入秦昭王自己手中。

范雎能取代魏冉,并不是靠“远交近攻”,对秦国真正的贡献有三点

重新定位秦国战略方向

魏冉操纵朝政的那段岁月,秦国在南线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自公元前280年获得上庸之地起,秦军陆续在楚、魏等国境内设立郡县,进一步扩张了版图。

然而,这一时期秦国在中线和北线的战果则相对薄弱。直到范雎走马上任,这一局面才发生了根本的逆转。

公元前270年,秦赵阏与之战一触即发。紧接着,秦军连年与赵国遭遇战火,攻陷赵地数城。赵国将领廉颇亲自督军,在邢丘与秦军苦战数月,最终被迫撤退。

公元前263年,秦国更是痛下决心,绝断了赵国退路——那条贯穿太行山脉的要冲。赵国由此与其西面盟友魏国隔絶,在秦军的重重包围之下,节节败退。

四年后的公元前260年,著名的长平之战爆发。赵国在家乡战场上与秦军决一死战,最终惨遭全军覆没。赵武灵王的宏图大计,就此化为乌有。

可以看出,与魏冉时代截然不同,范雎主政后,秦国战略重心彻底转向了北方的赵国。而赵国,也正是战国后期对秦国构成最大威胁的强敌。

赵武灵王采纳的"胡服骑射"新军制,令赵国军队机动性大增。更为关键的是,赵武灵王发现了一条进攻秦国的新路线——占据河套之地,发动"北门进犯"。

一旦赵军占据河套,就能躲避关中平原易守难攻的地理环境,从秦国防御最为薄弱的北线发起进攻。如此一来,纵使秦国拥有三面环山的天然屏障,也将所向披靡。

赵武灵王虽未能亲眼看到计划的实施,但范雎显然意识到了其中的危险性。因此,打压赵国、瓦解其雄心成为了范雎上台后秦国的当务之急。

范雎能取代魏冉,并不是靠“远交近攻”,对秦国真正的贡献有三点

一系列举措,均是为了达成这一战略目标。连年挑衅、断绝退路、决战击溃......秦国用重兵疲敌的方式,狠狠扫荡了赵国的霸业梦想。战火最后燃及赵国本土,给这个曾经的强敌重重一击。

正是凭借对赵国的痛下杀手,范雎才赢得了秦昭王的赏识,成为了秦国真正的当家人。从此,秦国的战略重心便牢牢锁定在了北线。一切,都是为了最终统一天下而做好充分准备。

畅通关中与巴蜀通道

除了重新定位秦国的战略方向,范雎在任上还做出了一项对秦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贡献——他确保了关中和巴蜀地区的畅通联系。

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就已经着手在巴蜀地区开疆拓土。然而由于两地之间存在横亘的秦岭大山,双方的联系一直相当困难。直到范雎到任后,这一状况才有了根本的改观。

公元前316年,秦武王下令开凿一条贯通秦岭的道路,被后世称为"驷马涧"。然而由于工程浩大,加之多次更迭朝政,这一工程一直未能如期完工。

范雎到任后深知畅通关中和巴蜀对于秦国发展的重要性。他随即上书秦昭王,敦促尽快完成这座跨越秦岭的大道。经过多年的艰苦开凿,终于在范雎的大力推动下,公元前316年秦武王开工的驷马涧于公元前312年顺利贯通。

大道贯通后,关中和巴蜀终于不再是互不往来的两个世界。两地的人员物资开始自由流通,为秦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位于川西的巴国富庶,盛产丝、纤维等物品,正是关中等内地所缺乏的。而关中农牧业发达,则满足了巴蜀地区的需求。双方在贸易方面可谓互为表里,一直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

有了便捷的通道相连,巴蜀的丰富资源得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关中。这为秦统一中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秦汉时期,巴蜀地区一直是中央政权重要的资源补给地。

范雎能取代魏冉,并不是靠“远交近攻”,对秦国真正的贡献有三点

驷马涧的贯通无疑是范雎在秦国任内最重要的功绩之一。其重要性甚至延续到了秦汉时代,成为中原王朝与西南地区联系的命门所在。

总的来说,通过开凿驷马涧这一大道,范雎为秦国打通了与巴蜀地区的咽喉要道,确保了资源的充分流通。这为秦国统一中原积累了充分的力量,堪称是一项了不起的功绩。

范雎主导下的秦国三大变革

除了上述种种贡献,范雎在任上还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系列深层次的改革,涉及军事、经济和文化领域,为秦国最终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范雎到任之前,秦军一直保持着依赖重步兵的传统作战方式。但随着战国时代的到来,各国军事实力迅速增强,作战形式也日趋机动化。单凭人海战术已经很难取胜。

有鉴于此,范雎着手在秦军中大力发展骑兵力量。他从赵国引进了骑射术,并大量训练骑兵,为秦军注入了新的活力。

公元前259年,秦军在长平之战中狠狠贬低了赵国的"骑射之师"。如此一来,秦军不仅消灭了强敌,还获得了赵军的先进军事技术。

可以说,正是凭借骑兵的机动性优势,秦军才能在随后的统一战争中屡战屡胜,最终一统天下。

范雎能取代魏冉,并不是靠“远交近攻”,对秦国真正的贡献有三点

除了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同样是一个强盛国家的基石。范雎深知这一点,因此在秦国大力提倡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他向秦昭王上书,建议抓住秦国"阳春佳丽,雄富丘陆"的自然优势,努力振兴农业生产。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发展蚕桑丝织等手工业,培养起商品经济的雏形。

秦昭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这一政策。不仅给农桑业发展带来了政策红利,还加大了对铁器等手工业的扶持力度。

凭借上述政策,秦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后来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除了军事和经济实力,文化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范雎看到当时士人风气日下,纷纷崇尚争权夺利、唯利是图的价值观。

为了重塑社会风气,范雎大力倡导"仁义"文化理念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他认为,只有人人都遵循仁义道德,国家才能团结一心、步向兴盛。

在范雎的主导下,秦国大兴儒教,鼓励诸侯富豪扶持孔孟之道。同时,针对那些唯利是图的流氓士人,秦国也开展了持续的打压。

可以说,范雎推动的这场文化变革,不仅提升了秦国的软实力,也为秦汉时期儒家文化的大发展做了充分的铺垫。

总的来看,无论是军事、经济,还是文化领域,范雎在任上都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这为秦国最终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范雎能取代魏冉,并不是靠“远交近攻”,对秦国真正的贡献有三点

余生归隐与最后时光

公元前247年,范雎执政秦国达19载,已年过六旬。此时秦国国力已臻巅峰,北方诸侯国纷纷归顺,一统天下的伟业渐趋成熟。

在这一重要时刻,范雎却突然主动向秦昭王请辞,表示希望退隐田园。这一决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毕竟,正当秦国马上就要一统天下之时,范雎作为国家的实权掌控者,理应率领秦军夺取最后的胜利果实。

但范雎显然另有打算。他明白自己已年事已高,精力有限,或许无法承担最后的统一大业。为了不拖秦国的后腿,他选择主动退位,将接下来的任务交予年轻有为的后继者。

从范雎的一生来看,这一选择也是顺理成章的结果。作为一介落魄贵族,范雎本无意掌控朝政大权。一切,仅是为了在秦国寻求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如今,他已圆了心愿,更无须执念于权力。反而是早早退位,归隐乡里,是求之不得的闲适人生。

于是,在卸下重任后,范雎便归乡隐居了。他暮年寓居魏国家乡,于公元前233年享年87岁时离世。临终前,他仍庄严地嘱咐身边人,希望将自己的骨灰撒向黄河,以报答秦国昔日的养育之恩。

这位从一介落魄贵族最终走向权力巅峰的人物,就这样谦逊地谢幕了。他接手国家大权时心怀敬畏,临终之际又恪尽了孝敬之心。这种与生俱来的重视仁义道德,或许正是范雎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

评价范雎,恐怕无法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概括。他推动了秦国军事、经济和文化各领域改革的顺利进行,为统一中原贡献卓著;他为秦国输送了来自巴蜀的丰富资源;更为重要的是,他凭借个人智慧与战略远见,化解了赵国的"北门进犯"威胁,为秦国最终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范雎对秦国的贡献都是不可磨灭的。他的一生,注定要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人永远铭记的名垂青史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