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鹹豐一紙令下,此後30年到大清滅亡,再也無人敢科舉作弊

作者:每日生活小科普

1858年,即鹹豐八年九月十六日,為順天鄉試的開卷之日。

京城,也就是順天。

這次的縣試,也算是一種省級的科考,三年一次,隻要能登榜,就可以成為秀才。

考中了,便有了一席之地,與朝廷的關系也就更密切了。

每次出榜,對于整個京城來說,都是一件大事情,是以,不管是考生還是本地人,都會早早的聚集在這裡,翹首以盼。

是以,這一次的排名公布,中榜之人,自然是欣喜若狂。

不過,大多數人都在破口大罵。

這一次排名在前的人,幾乎都是沒有什麼本事的人。更可氣的是,這次縣試的第七名,竟然被一個“戲子”平齡給奪去了。

鹹豐一紙令下,此後30年到大清滅亡,再也無人敢科舉作弊

平齡出身鑲白旗,滿族,平日裡不愛看書,隻愛品茗,愛看戲劇。

不過,他的聲音很好聽,雖然不會太多的文字,卻會一些戲劇,偶爾也會上台表演幾場。

四九城并不大,平靈這個“票友”在梨園行的名氣還是很大的。

現在,所有人都在看着同齡人的名字,議論紛紛。

畢竟,根據古時候的文試制度,有不少人都沒有資格進入科場。

比如乞丐之後,妓女之後,家奴之後,官吏之後,歌妓之後,這些人就不能再參加這次的科考了。

從前,人們都叫“戲子”,因為他們是最低級的職業,是以不能參與考試,也不能當官。

平靈雖然不是什麼“戲子”,但也算是票友之一。

一個什麼都不懂的人,竟然也能考上,這讓周圍的考生和百姓們,如何不憤怒?

這次的縣試,一共有三輪,每輪為期三日。第1日點名入場,2日開考,3日交試卷。

甚至,還有人在縣試的時候,看到了平齡在台上表演,也就是說,平齡并沒有參加完縣試。

就這麼一個人,居然還被選上了,要說這裡面沒有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誰會相信?

是以,不少考生,以及本地人,都聯合起來,進行了抗議。

這一幕,恰巧被孟傳金看到了。

孟傳金讓人把民憤的原因了解了一遍。

孟傳金回到家中,立即寫了一份折子,于十月七日,向鹹豐帝呈上。這一次的縣試,明顯是作弊。另外,據“平齡事件”流傳甚廣,也指出了新科考生的年齡“朱墨不符”。

“朱墨不符”是什麼意思?也就是說,這位考生的卷子與他的卷子并不一樣。

“墨卷”指的是考生在考試時使用的原稿。

每一張卷子上,都有他們的名字、年齡、出生地等資料,而且,每一張卷子上,都有他們的親筆簽名。

為了避免官員作弊,在考試的時候,會使用“糊名制”,也就是将考生的名字寫在紙上,然後在考試結束後,才會顯示出來。

不過,“糊名”這種事情,也無法完全避免,很多時候,監考老師會利用自己的筆迹,以及在試卷上留下的一些暗号,來進行作弊。是以,為確定測試的公平和真實。待到所有人都考完了,便會有人給每一張試卷打上号碼,再用紅筆抄寫,這就是所謂的朱卷。抄寫時,朱卷上的字迹,都要和考核者的筆迹一模一樣,哪怕是筆迹上有錯漏,墨卷上的筆迹,都要一絲不苟的抄寫出來。

抄錄完畢後,又有一人将朱紅色的卷軸和墨色的卷軸對照,确定無誤後,便會重新封好,交給主考官稽核。

朱墨對不上,自然是被人動了手腳。

鹹豐一紙令下,此後30年到大清滅亡,再也無人敢科舉作弊

鹹豐帝在位才八年,年僅二十八歲,氣得暴跳如雷。

他對科舉考試的黑幕行為,已經是深惡痛絕了。

現在有了證據,鹹豐隻說了一句話,那就是調查。

鹹豐皇帝命王載垣、瑞華等人,成立特别小組,徹查這件事。

這是一個很進階的特别行動隊,這些人都是清朝十二大鐵帽子王中的佼佼者。

在鹹豐帝的诏書與二位皇子的監督下,順天鄉試舞弊一事,終于有了定論。

經過調查發現,平齡的墨卷并不完整,但是,平齡的朱卷卻非常完整。

由此可見,平齡的“朱墨不符”一詞,當真不假。

更詭異的是,原來平齡朱紙上有7個錯誤,現在又有人把它們重新修改了一下。

沒過多久,平齡就被抓了起來,

被關進了大牢,第二天,平嶺就莫名其妙的死了。

這時,一位叫做鄒石麟的翰林編輯,站了出來,說自己是順天鄉試的監考老師,修改了平淩試卷上的七個錯誤。

據鄒石麟所說,當他看到那張朱砂的時候,還以為是抄錄的人弄錯了,這才自己動手修改的。

原本,主犯已經死了,同夥也投案自首了。而且這件事,也是合情合理的。一般情況下,這件事都會有個結果。

特别小組還提出了裁決意見,認為平齡确有舞弊之事,應不得再考。不過平齡已死,自然不會再有什麼懲罰。

其次,考生在考試中作弊,與監考人員共罰,降級調走。

主考官鄒石麟擅自修改朱文,違反律法,革除其職位,不得錄用。

鹹豐一紙令下,此後30年到大清滅亡,再也無人敢科舉作弊

但鹹豐并不認為,這件事會那麼簡單。

鹹豐又命人重新檢查了一遍,這一次,他在順天見過所有試卷。

十月二十四日,在監督下,朝堂上的官員們将圓明園内的所有卷子都檢查了一遍,一共檢查出了五十多張卷子,而這五十多張卷子中,隻有三百多張,也就是說,這五十多張卷子中,有問題的占了五分之一以上。

有一張令人心驚的考卷,共有七百字,八股文,錯别字三百多個。

這個人,居然被錄取了,而且還是百分之五十的錯誤率。

這簡直就是一個不識字的人,卻能做到中舉。

鹹豐聞言大怒,破口大罵,說這是何等荒謬的事情,當即撤掉了此次鄉試的主考人柏葰的官職。

革職,可以說是清朝最嚴厲的懲罰了。

最輕的懲罰,就是罰款,隻要把錢給了,一切都好說。

第二個級别,則是降職,但畢竟還是在官場上。

可要是被撤掉了,自己也會被踢出仕途。

更何況,這人的地位還不低。

他是文淵閣大學士,一品大學士,掌管着軍機處的實權。

這要是放到唐朝、宋朝,都能當個宰相了。

這要是放在清朝,那就是李鴻章了。

這樣的大人物,直接被撤職了。

事實上,柏葰并非貪墨之人,而是一位來自正藍旗的蒙古族,道光六年中舉人。

柏葰在朝堂上的地位很高,曾經做過禦史、工部、吏部、翰林院的總管。他曾經是江南鄉試的主考人,蒙古軍的統領。

從他被罷免算起,他在清朝的政治舞台上,已經活躍了三十二年。

當年柏葰去高麗的時候,高麗的國君想要送給他一份禮物。

這是一種正常的外交方式,他接受也并不違反規矩。

而柏葰卻拒絕了,這說明柏葰并不是一個貪婪的人。

可就是他,當他坐上了這個位置的時候,卻選擇了投機取巧,維護自己的利益,維護自己的遊戲規則。

鹹豐一紙令下,此後30年到大清滅亡,再也無人敢科舉作弊

鹹豐皇帝想要徹底調查科舉作弊的事情,第一件事就是對羅弘毅這位三百多個錯誤的考生下手。

這羅弘毅,乃是刑部尚書,身份非同小可。

刑部的主事,是不是也可以報名?這種情況,在明、清兩代都很常見。

羅弘毅能坐上刑部主事的位置,可不是靠着科舉,而是靠着自己的關系,才坐上了這個位置。

羅弘毅出身廣東,家境殷實,出錢買了個差使,調到了刑部。

不過,在官場上,用錢收買的人,卻是很少有人喜歡的。

一是前途渺茫,二是被同行鄙視。

況且,古代的科場,講究的就是建立關系網。

例如,主考官與通過考核的人,就是老師與學生的關系。

這一屆的學生,都是“同年”,是同班同學。

有這樣的交情,基本上都是一夥的。

不過,羅弘毅畢竟是用錢收買的,并不具備這樣的背景。

這也就意味着,如果他真的出了事,誰也救不了他。

是以,對于羅弘毅而言,隻有重歸科場,獲得一官半職。

羅弘毅首先便是用重金買通了國子監的監生,憑此便可直接赴順天府鄉試。

鹹豐帝命羅弘毅在群臣面前,即刻應試。

最後,羅弘毅支支吾吾了許久,還是将一張寫滿了錯誤的卷子交了上去。

這讓所有人都覺得,羅弘毅是真的有作弊的嫌疑。

鹹豐一紙令下,此後30年到大清滅亡,再也無人敢科舉作弊

這羅弘毅,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在古代,有四種作弊方式。

第一類就是夾帶,有的人拿着紙條,有的人把東西寫在身上,還有的人把東西藏在衣服裡。但這很容易查到。每一位考生入場前,都要脫去身上的衣物,接受全身檢查,這樣的話,很容易就會被查出來。

第二種,則是冒名頂替,在古代被稱為“聯考移民”。

因為在古代,每個地區的文化水準不同,是以,每個地區所占的比例都是一樣的。

是以一些受過良好教育的省份,為了提高自己被錄取的幾率,都會選擇到那些相對較弱的省份。

不過,京城的入學人數,要比其他地方高得多。羅弘毅已經通過了順天的考核,沒有必要再去冒名頂替。

第三種,則是請人代寫,俗稱“槍手”。

在古代,沒有指紋認證,也沒有身份證認證,更沒有照片認證。是以,冒名頂替的可能性很大。不過,這并不代表他就一定能考上。

第四個辦法,就是換一張好一點的卷子,換自己的試卷。不過,這一步,牽扯到的東西實在太多了,稍有差池,就會前功盡棄。

然而,在大清,“遞條子”這種手段,也是最隐秘也是最成功的。

考生首先與監考老師取得了聯絡,但雙方并沒有直接碰面,隻能用傳單的形式,來确定試卷上的暗号。

考試結束之後,監考老師,會按照密碼,将考生的卷子,全部拿到手,然後錄取。

這種辦法,隻有極少數人知道,而且成功率也很高。

唯一的缺點,就是投資太大了。

考生在傳閱試卷時,通常會在試卷上劃3到5個圓。

言下之意,便是完成任務後,會給三百兩,五百兩的報酬。

因為這一招極為隐秘,考官與考生之間根本就沒有任何交集,是以也就無從查起,漸漸成了清代中後期最高端,最流行的一種考試方法。

每一次考試,他們都會想盡辦法,利用自己的人脈,和考官取得聯系。

這張紙條一交上去,那名考生頓時松了口氣,不管是不是真的要看。

這張紙條要是發不出來,考生們肯定會着急的。

那些主考官,也是以能拿到單據為驕傲,暗地裡還在互相較勁,看誰拿到單據最多。有時候,他們還會去讨要,去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鹹豐一紙令下,此後30年到大清滅亡,再也無人敢科舉作弊

羅弘毅是刑部的主事,是以,在距離鄉試還有一個多月的時候,他便找來了李鶴林,将他請來。

李鶴林也是軍中的一員,而且還是個秀才,考中了進士。

因為有大量的考生報名,是以需要大量的監考及批改考官。

每到這個時候,就會從各府中,挑選出其中的佼佼者,作為考官。

可以說,李鶴林這種通過了考試的人,幾乎是每年都要被派到别處去。

是以,羅宏毅找上了李鶴林,李鶴林覺得,這一次的主考之位,非他莫屬,于是欣然同意。

然而,當考官的名單公布之後,卻并沒有看到李鶴林的身影。

鹹豐一紙令下,此後30年到大清滅亡,再也無人敢科舉作弊

但是李鶴林既然已經和羅弘毅有了約定,當着同鄉的面,自然不能出爾反爾,是以他便找來了同一年,被派來做這次縣試的主考人,翰林院編修浦安。

浦安和李鶴林的交情很好,李鶴林這麼一說,浦安也就順水推舟了。

羅弘毅讓李鶴林将一張紙條交給了浦安,兩人約定好了自己的暗号。

在閱卷的過程中,浦安發現了這份标注了暗号的卷子,并且将它推薦給了主考人柏葰。

柏葰看過之後,認為這篇論文的品質很低,便讓人告訴浦安,這篇論文沒有通過。

浦安一聽,立即跑到柏葰面前求情,告訴他,隻要這一張卷子,其他的就不會再提了。

可那時候,名額已經滿了,浦安和家裡的丁靳祥,便提議已錄取的推薦卷,來代替。

柏葰不願意接受這個提議,因為他知道這樣做不對。

但靳祥卻是和柏葰的三姨太太也是有關系的。

最後,在靳祥搬出了三嬸的名頭之後,柏葰也就同意了。

如此一來,一個真正的才子,十年的努力,毀于一旦。

羅弘毅這個半文不武的家夥,竟然榜上有名,而且還是個二百三十八個舉人。

鹹豐一紙令下,此後30年到大清滅亡,再也無人敢科舉作弊

羅弘毅在考院中作弊,因為事情敗露,沒多久便被剝奪了舉人的身份。

李鶴林被罷免了兵部尚書一職,浦安被罷免了翰林編修職。

三個人,全部被押入了大牢。

主考官柏葰,已經被撤掉了官職,關押了起來。

在此之前,柏葰已經将丁靳祥送到了甘肅。

于是,朝廷便派兵到陝西潼關捉拿了他。

最後,靳祥被投入大牢,卻是“莫名其妙地猝死,死因不詳”,最終身死道消。

這件事,靳祥才是最重要的,柏葰也沒有和羅弘毅有過任何聯系。

更何況,柏葰并沒有從弘毅那裡拿到銀子,那三百兩銀子“遞條子”,也不是是柏葰自己拿到的。

最後,柏葰從羅弘毅那裡,得到了十六兩銀子的謝禮。

鹹豐一紙令下,此後30年到大清滅亡,再也無人敢科舉作弊

因為靳祥才是罪魁禍首,靳祥一死,案子就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這時,又有一人上前,他的名字叫做肅順。

鹹豐去世後,八大重臣之首,就是他。

但在辛亥革命的時候,卻被慈禧給抓住了,并且斬首了。

這位“肅順”是“鄭親”王素華的親哥哥,因為不是“正室”的兒子,是以,他的地位隻能靠自己。

又因其剛烈果決,敢于冒險,深受鹹豐皇帝的信賴,不久便被提拔為戶部尚書。

他和鄭清王肅華、王載恒,都是主張革新的權貴。

肅順在政事上,反對豢養八旗子弟,認為他們是國家的害群之馬。

肅順皇帝對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的評價,都很高,這也是他在這場變革中,所做的貢獻。

柏葰卻是恭王爺的人,恭王爺是個很保守的人。

是以肅順才會和柏葰之劍結下血海深仇,兩人還打過幾次架。

從整體上來看,白發老者的勢力要更大一些,地位也要高于肅順老者。

是以,當順天宗的舞弊事件曝光,易親王和政親王也參與了調查,而且還是被抓的人,肅順當然不會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這一次的審判,也是充滿了争權奪利的味道。

柏葰很快就被關了起來,這件事也是肅順一手策劃的。

就算是羅弘毅被抓,肅順也起到了作用。經過廣泛研究後得出的結論

是以,在靳祥被殺之後,肅順并不覺得這件事會影響到整個案子的結果。雖然缺少了一個證人,但是從柏葰,浦安,李鶴林,羅弘毅五個人的口供來看,這件事情的真相,已經可以确定了。

鹹豐一紙令下,此後30年到大清滅亡,再也無人敢科舉作弊

九月二十三日,鹹豐陛下召集諸位皇子、軍機大臣、各部部長,商議處死白芷的事宜。

肅順上前一步,要求鹹豐将白發老者處死。

肅順的解釋也很有道理,一來這事關乎皇權,二來也是關乎整個士族的利益。

這次的科考,也是為了選拔真正的人才。

而官僚主義者,則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擴大自己的利益。

如此一來,就會出現太平天國那樣的情況,百姓被迫造反,朝廷也就離滅亡不遠了。

鹹豐覺得肅順的話很有道理,當即就下令處死了柏葰。

最終,身為一品官員的柏葰,被人以十六兩銀子的代價,處死。

事實上,自清開國至今,一品官員被砍頭的例子并不多見。

哪怕是砍頭,也會在臨死前,先下一道大赦聖旨,将其轉化為放逐。

柏葰也是這麼想的,在他看來,午時三刻之後,鹹豐陛下肯定會手下留情,大不了将他放逐到邊關,但至少還能保住一條小命。

而身為監察院的肅順,則是得到了鹹豐皇帝下令處死的旨意。

不過,他還是打趣道,“白大人,請您稍等,大概半個時辰之後,聖旨就會送到。”

柏葰心中一喜,就等着這一聲“刀下留人”。

于是,在午時三刻的時候,肅順拿出了那道诏書,高聲道:“查清楚了,砍頭了。”

柏葰恍然大悟,知道肅順是在取笑她。

鹹豐一紙令下,此後30年到大清滅亡,再也無人敢科舉作弊

于是,柏葰就成了清代,唯一一個因為考試作弊而被砍掉腦袋的人。

他是中國曆史上,因為“科考”事件而被判處死刑的官員,級别最高。

最後,順天科舉舞弊事件被判了九十一人,其中五人被砍頭,十人被放逐,七人被罷免,十六人被貶谪,三十八人被放逐。

如此大規模的嚴懲,讓所有人都是心驚膽戰。

柏葰死了這麼多年,也沒有一個弟子,敢來給他祈福。

自從順天科舉舞弊事件發生後,清代的科舉制度,就變得更加嚴格。

自鹹豐九年起,直至清王朝覆滅,科舉舞弊事件再未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