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疑窦叢生的白帝城托孤,劉備“君可自取”的背後到底有何深意?

作者:扭蛋超人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四月,劉備于成都稱帝,不久之後車騎将軍張飛被部将刺殺,而關羽于上年為東吳所殺,劉備盛怒之下興兵親征東吳,章武二年(公元222年) 六月大敗于猇亭後退守白帝城,次年三月,諸葛亮從成都趕赴永安宮受命,劉備臨終前交代:“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然後留下元氣大傷、疲敝不堪的殘局後撒手人寰。

疑窦叢生的白帝城托孤,劉備“君可自取”的背後到底有何深意?

劉備畫像

在權力更疊的緊要關頭,劉備對諸葛亮作出“君可自取”的承諾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曆代君王托孤都以鞏固新君皇權為重,豈有“君可自取”之理?此舉不僅會引起新君不滿,也極易引發輔臣的謀逆之心,後果不堪設想,那麼劉備如此行事到底意欲何為?

另有所指

白帝城托孤的謎團引來後世多種揣測,有人認為這是君臣之情,有人認為這其實是政治權術,白帝城托孤表面上是劉備與諸葛亮在唱雙簧,實際上那句“君可自取”所指的其實另有其人,此人便是諸葛亮的搭檔重臣李嚴,李嚴背後的政治勢力既是蜀漢的支柱,也是蜀漢的最大威脅。

疑窦叢生的白帝城托孤,劉備“君可自取”的背後到底有何深意?

李嚴畫像

李嚴以才學著稱,曾曆事劉表、劉璋、劉備,黃龍現于武陽是劉備登基的重要依據,武陽是犍為太守李嚴的治所,由此可見李嚴對劉備稱帝煞費苦心,劉備臨終時李嚴以犍為太守征拜尚書令,受命輔佐諸葛亮統領内外軍務,可見劉備托孤的對象不僅有諸葛亮,也包括李嚴。

疑窦叢生的白帝城托孤,劉備“君可自取”的背後到底有何深意?

諸葛亮畫像

曆史上的權力交接之是以異常兇險,就是由于過程中有太多因素虎視眈眈,有人認為劉備迫于東吳的壓力而倉促托孤,這種說法與事實不符,從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戰敗到次年三月托孤時間并不倉促,而此時三國之争的主旋律已轉變為吳魏之争,東吳面對魏軍的巨大壓力自顧不暇,根本沒有足夠的力量征服蜀漢。

政治危局

蜀漢的危機并非來自東吳,而是來自内部,事實上這是三國共同面臨的危機,三國都是依靠地方大族認可支援建立起來的軍政勢力,曹魏之于中原、孫吳之于江東、蜀漢之于巴蜀均是如此,蜀漢本土勢力與荊州勢力存在長期而隐蔽的對峙與摩擦。

疑窦叢生的白帝城托孤,劉備“君可自取”的背後到底有何深意?

三國鼎立圖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為劉備定下了“跨有荊益”的大計,時機成熟後再北上逐鹿中原,興複漢室,但失去荊州後益州就成為劉備勢力的根基,必須依靠法正、黃權、李嚴等益州名士才能安撫蜀地軍民,取得各方力量的支援,進而圖謀中原,至于同為劉璋舊屬的蜀中舊人,要麼公開與劉備作對,要麼躲在暗處靜觀其變,劉備以設官分職等方式試圖将兩大勢力融合以達到新老和諧的目的,這始終是蜀漢政治的核心問題。

疑窦叢生的白帝城托孤,劉備“君可自取”的背後到底有何深意?

隆中對

夷陵之戰前,法正、許靖、董和等人都已去世,黃權被迫降魏,此時唯一可以代表蜀中勢力的便是李嚴,李嚴并非蜀中世家大族出身,投靠劉璋後憑借能力深得蜀人信賴,劉備将蜀漢托付給諸葛亮與李嚴,既是為了維護新舊雙方的利益,也是為了安撫蜀漢群臣以共渡危機,是十分高明的安排。

君可自取

劉備與孫策關于托孤的安排有異曲同工之妙,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臨終前傳位于弟弟孫權并囑咐東吳名士張昭:“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于是孫權以張昭為長史,周瑜為中護軍。

疑窦叢生的白帝城托孤,劉備“君可自取”的背後到底有何深意?

孫策畫像

孫策見東吳内憂外患,擔心孫權無法獨當一面,于是允諾張昭可以自取以穩定江東局勢,淮泗勢力與江東士族的沖突與劉備臨終時蜀漢的政治格局十分相似,劉禅即位後以諸葛亮為丞相,李嚴為中都護,格局與孫吳是相同的,“君可自取”其實并不是讓輔臣來決定新君,而是憂患意識的展現以及應對未知變局的最終手段,呂思勉先生不由感慨:“勢之所迫,雖聖人将奈之何哉?”

心領神會

蜀漢政治格局中,劉璋舊部占據多數,勢力并不弱于諸葛亮為首的荊州勢力,劉備為安撫兩方勢力煞費苦心,入主成都、平定益州後為拉攏益州士族與吳懿之妹吳氏結為姻親,此吳氏即劉璋之嫂,劉璋之父益州牧劉焉是吳懿故友,聽聞吳懿之妹有富貴之相,便安排兒子劉瑁娶了她,可惜劉瑁早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迎娶吳氏,其兄吳懿亦歸順劉備,成為蜀漢大将,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後立吳氏為皇後。

疑窦叢生的白帝城托孤,劉備“君可自取”的背後到底有何深意?

劉瑁畫像

劉備稱帝後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許靖本是劉璋部下,這樣的任命也是為了平衡新舊勢力,許靖病逝後平衡被打破,劉備臨終前選擇李嚴來代表蜀中本土勢力,李嚴是必須重用的,否則無法維系舊人輔佐劉禅,但若過于得勢則可能引起變故,唯一能控制李嚴的人就是諸葛亮,是以劉備才會安排諸葛亮與李嚴一主一次的輔政地位,并給予諸葛亮特殊權利以便控制李嚴。

疑窦叢生的白帝城托孤,劉備“君可自取”的背後到底有何深意?

劉禅畫像

李嚴與諸葛亮之間的制衡在軍事上得到了充分展現,李嚴統内外軍務并留鎮永安,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出兵坐鎮漢中,李嚴改鎮江州(今重慶),諸葛亮與李嚴一東一西鎮守蜀漢,劉備此舉是雙重政策,既讓諸葛亮與李嚴互相制約,又使荊州派與益州派的關系更加穩固,“君可自取”是虛實結合的政治承諾,若李嚴鼓動蜀中舊人發難導緻局面失控,“君可自取”就會變成“實”,諸葛亮身為丞相隻能被逼到台前,甚至自取帝位以應對突發變故。

疑窦叢生的白帝城托孤,劉備“君可自取”的背後到底有何深意?

王莽篡漢

從後來諸葛亮與李嚴的博弈可以看出,諸葛亮對劉備的布局心領神會,《三國志·李嚴傳》記載李嚴曾勸諸葛亮加九錫,晉爵為王,自從王莽篡漢之後加九錫就成為篡位稱帝的必由之路,曹操就是因為加九錫招緻天下議論,李嚴給諸葛亮的建議是極為大膽的試探,而諸葛亮的回應是:“吾本東方下士,誤用于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讨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并升,雖十命可受,況于九耶?”,直言九錫不是不可接受,隻是時機未到。

沖突爆發

諸葛亮慷慨激昂的言辭表明二人同受托孤的政治局面,李嚴的試探是基于劉備的臨終之言,諸葛亮的回應亦是如此,雙方都心領神會,諸葛亮特意提到“與諸子并升”,其實也是為了安撫李嚴,二人的關系起初還算融洽,随着時間的推移新舊勢力的沖突不斷增多,敵視舊勢力的人對李嚴充滿了嫉妒,而敵視新勢力的人則開始挑戰諸葛亮的權威,所有的沖突都會集中展現在李嚴與諸葛亮的沖突上。

疑窦叢生的白帝城托孤,劉備“君可自取”的背後到底有何深意?

李豐畫像

建興八年(公元230年),魏軍有進攻漢中的态勢,諸葛亮便命李嚴赴漢中鎮守,命李嚴之子李豐留守江州,李嚴抗命不從,二人的沖突公開化,次年李嚴為蜀軍督運軍糧,要求正在北伐的諸葛亮撤軍,最終被罷免,之後諸葛亮又奪李豐兵權,控制了江州的軍政力量,蜀漢的新舊之争告一段落。

疑窦叢生的白帝城托孤,劉備“君可自取”的背後到底有何深意?

陳壽畫像

縱觀三國局勢,黃天當立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曹丕登基建元黃初,孫權登基建元黃武,唯獨蜀漢始終懷有興複漢室的政治理念,為彰顯自身合法性不得不發動北伐,這也是諸葛亮貶斥李嚴的根本原因,李嚴被貶後蜀漢士人離心離德,其中就包括後來撰寫《三國志》的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的末尾陳壽感歎:“(諸葛亮)連年動衆,未能成功,蓋應變将略,非其所長欤!”,這位出身蜀漢的史官對諸葛亮作出了如此評價,白帝城托孤的無奈與蜀漢的衰敗都讓後人心生無限感慨。

#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