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疑窦丛生的白帝城托孤,刘备“君可自取”的背后到底有何深意?

作者:扭蛋超人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四月,刘备于成都称帝,不久之后车骑将军张飞被部将刺杀,而关羽于上年为东吴所杀,刘备盛怒之下兴兵亲征东吴,章武二年(公元222年) 六月大败于猇亭后退守白帝城,次年三月,诸葛亮从成都赶赴永安宫受命,刘备临终前交代:“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然后留下元气大伤、疲敝不堪的残局后撒手人寰。

疑窦丛生的白帝城托孤,刘备“君可自取”的背后到底有何深意?

刘备画像

在权力更迭的紧要关头,刘备对诸葛亮作出“君可自取”的承诺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历代君王托孤都以巩固新君皇权为重,岂有“君可自取”之理?此举不仅会引起新君不满,也极易引发辅臣的谋逆之心,后果不堪设想,那么刘备如此行事到底意欲何为?

另有所指

白帝城托孤的谜团引来后世多种揣测,有人认为这是君臣之情,有人认为这其实是政治权术,白帝城托孤表面上是刘备与诸葛亮在唱双簧,实际上那句“君可自取”所指的其实另有其人,此人便是诸葛亮的搭档重臣李严,李严背后的政治势力既是蜀汉的支柱,也是蜀汉的最大威胁。

疑窦丛生的白帝城托孤,刘备“君可自取”的背后到底有何深意?

李严画像

李严以才学著称,曾历事刘表、刘璋、刘备,黄龙现于武阳是刘备登基的重要依据,武阳是犍为太守李严的治所,由此可见李严对刘备称帝煞费苦心,刘备临终时李严以犍为太守征拜尚书令,受命辅佐诸葛亮统领内外军务,可见刘备托孤的对象不仅有诸葛亮,也包括李严。

疑窦丛生的白帝城托孤,刘备“君可自取”的背后到底有何深意?

诸葛亮画像

历史上的权力交接之所以异常凶险,就是由于过程中有太多因素虎视眈眈,有人认为刘备迫于东吴的压力而仓促托孤,这种说法与事实不符,从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战败到次年三月托孤时间并不仓促,而此时三国之争的主旋律已转变为吴魏之争,东吴面对魏军的巨大压力自顾不暇,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征服蜀汉。

政治危局

蜀汉的危机并非来自东吴,而是来自内部,事实上这是三国共同面临的危机,三国都是依靠地方大族认可支持建立起来的军政势力,曹魏之于中原、孙吴之于江东、蜀汉之于巴蜀均是如此,蜀汉本土势力与荆州势力存在长期而隐蔽的对峙与摩擦。

疑窦丛生的白帝城托孤,刘备“君可自取”的背后到底有何深意?

三国鼎立图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定下了“跨有荆益”的大计,时机成熟后再北上逐鹿中原,兴复汉室,但失去荆州后益州就成为刘备势力的根基,必须依靠法正、黄权、李严等益州名士才能安抚蜀地军民,取得各方力量的支持,进而图谋中原,至于同为刘璋旧属的蜀中旧人,要么公开与刘备作对,要么躲在暗处静观其变,刘备以设官分职等方式试图将两大势力融合以达到新老和谐的目的,这始终是蜀汉政治的核心问题。

疑窦丛生的白帝城托孤,刘备“君可自取”的背后到底有何深意?

隆中对

夷陵之战前,法正、许靖、董和等人都已去世,黄权被迫降魏,此时唯一可以代表蜀中势力的便是李严,李严并非蜀中世家大族出身,投靠刘璋后凭借能力深得蜀人信赖,刘备将蜀汉托付给诸葛亮与李严,既是为了维护新旧双方的利益,也是为了安抚蜀汉群臣以共渡危机,是十分高明的安排。

君可自取

刘备与孙策关于托孤的安排有异曲同工之妙,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临终前传位于弟弟孙权并嘱咐东吴名士张昭:“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于是孙权以张昭为长史,周瑜为中护军。

疑窦丛生的白帝城托孤,刘备“君可自取”的背后到底有何深意?

孙策画像

孙策见东吴内忧外患,担心孙权无法独当一面,于是允诺张昭可以自取以稳定江东局势,淮泗势力与江东士族的矛盾与刘备临终时蜀汉的政治格局十分相似,刘禅即位后以诸葛亮为丞相,李严为中都护,格局与孙吴是相同的,“君可自取”其实并不是让辅臣来决定新君,而是忧患意识的体现以及应对未知变局的最终手段,吕思勉先生不由感慨:“势之所迫,虽圣人将奈之何哉?”

心领神会

蜀汉政治格局中,刘璋旧部占据多数,势力并不弱于诸葛亮为首的荆州势力,刘备为安抚两方势力煞费苦心,入主成都、平定益州后为拉拢益州士族与吴懿之妹吴氏结为姻亲,此吴氏即刘璋之嫂,刘璋之父益州牧刘焉是吴懿故友,听闻吴懿之妹有富贵之相,便安排儿子刘瑁娶了她,可惜刘瑁早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迎娶吴氏,其兄吴懿亦归顺刘备,成为蜀汉大将,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立吴氏为皇后。

疑窦丛生的白帝城托孤,刘备“君可自取”的背后到底有何深意?

刘瑁画像

刘备称帝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许靖本是刘璋部下,这样的任命也是为了平衡新旧势力,许靖病逝后平衡被打破,刘备临终前选择李严来代表蜀中本土势力,李严是必须重用的,否则无法维系旧人辅佐刘禅,但若过于得势则可能引起变故,唯一能控制李严的人就是诸葛亮,所以刘备才会安排诸葛亮与李严一主一次的辅政地位,并给予诸葛亮特殊权利以便控制李严。

疑窦丛生的白帝城托孤,刘备“君可自取”的背后到底有何深意?

刘禅画像

李严与诸葛亮之间的制衡在军事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李严统内外军务并留镇永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兵坐镇汉中,李严改镇江州(今重庆),诸葛亮与李严一东一西镇守蜀汉,刘备此举是双重策略,既让诸葛亮与李严互相制约,又使荆州派与益州派的关系更加稳固,“君可自取”是虚实结合的政治承诺,若李严鼓动蜀中旧人发难导致局面失控,“君可自取”就会变成“实”,诸葛亮身为丞相只能被逼到台前,甚至自取帝位以应对突发变故。

疑窦丛生的白帝城托孤,刘备“君可自取”的背后到底有何深意?

王莽篡汉

从后来诸葛亮与李严的博弈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刘备的布局心领神会,《三国志·李严传》记载李严曾劝诸葛亮加九锡,晋爵为王,自从王莽篡汉之后加九锡就成为篡位称帝的必由之路,曹操就是因为加九锡招致天下议论,李严给诸葛亮的建议是极为大胆的试探,而诸葛亮的回应是:“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耶?”,直言九锡不是不可接受,只是时机未到。

冲突爆发

诸葛亮慷慨激昂的言辞表明二人同受托孤的政治局面,李严的试探是基于刘备的临终之言,诸葛亮的回应亦是如此,双方都心领神会,诸葛亮特意提到“与诸子并升”,其实也是为了安抚李严,二人的关系起初还算融洽,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旧势力的矛盾不断增多,敌视旧势力的人对李严充满了嫉妒,而敌视新势力的人则开始挑战诸葛亮的权威,所有的矛盾都会集中体现在李严与诸葛亮的冲突上。

疑窦丛生的白帝城托孤,刘备“君可自取”的背后到底有何深意?

李丰画像

建兴八年(公元230年),魏军有进攻汉中的态势,诸葛亮便命李严赴汉中镇守,命李严之子李丰留守江州,李严抗命不从,二人的矛盾公开化,次年李严为蜀军督运军粮,要求正在北伐的诸葛亮撤军,最终被罢免,之后诸葛亮又夺李丰兵权,控制了江州的军政力量,蜀汉的新旧之争告一段落。

疑窦丛生的白帝城托孤,刘备“君可自取”的背后到底有何深意?

陈寿画像

纵观三国局势,黄天当立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曹丕登基建元黄初,孙权登基建元黄武,唯独蜀汉始终怀有兴复汉室的政治理念,为彰显自身合法性不得不发动北伐,这也是诸葛亮贬斥李严的根本原因,李严被贬后蜀汉士人离心离德,其中就包括后来撰写《三国志》的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末尾陈寿感叹:“(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位出身蜀汉的史官对诸葛亮作出了如此评价,白帝城托孤的无奈与蜀汉的衰败都让后人心生无限感慨。

#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