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噩耗!著名表演藝術家石維堅于2024年5月12日上午8時08分在北京去世,享年89歲。這位被譽為"行走的中國話劇史"的藝術家,就這樣離開了舞台,離開了我們。
石先生一路走來,可謂藝壇班驷。作為上海人民藝術劇院培養出的第一批青年演員,他用一生堅持和執著,在話劇和電影領域書寫了自己的傳奇。
戲路廣博 大銀幕形象深入人心
1935年,石維堅出生于江蘇淮安縣一個老解放區。家鄉沃野孕育了他對藝術的初心,1950年,他如願考入上海人民藝術劇院演員教育訓練學館,開啟了舞台生涯。
拉開石先生職業生涯的序幕,是1952年前往北韓前線,為英勇的人民志願軍慰問演出話劇《劉胡蘭》。一腔熱血,讓這位劇場新星初次施展才華。
1956年,石維堅調入中央實驗話劇院,從此在多部重量級話劇中擔任主要角色。無論是《一仆二主》的"二主"形象,還是《桃花扇》中扮演的風流才子,他都将人物個性挖掘得淋漓盡緻。
謝晉知名導演曾評價:"他善于将自己的生活經曆與角色豐富内涵相結合,因而塑造出極具生命力的舞台形象。"
直到1981年,電影《天雲山傳奇》和石先生劃清了人生的新裡程。在這部獲得第1屆金雞獎最佳劇情片等多項殊榮的經典影片中,他出色诠釋了男主角羅群,一個在動蕩年代保家衛國的知識分子。
觀衆至今還對年輕帥氣的石維堅留有深刻印象。觀影時,他那雙充滿智慧和睿智的眼神,讓人過目難忘。影片也是以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兩年後,他與謝晉導演續寫佳話,在《秋瑾》中飾演了孫中山先生,再度展現了出色的演技。這部反映近代中國曆史風雲的影片,也是當之無愧的經典傑作。
絕不局限于單一角色
謝晉曾說:"早期我和石先生合作,就發現了他身上的那股子倔強和韌勁,他絕不肯局限于某個固定角色。"正是這份對藝術事業的執著追求,石先生才能書寫出傳奇人生。
除了在舞台和銀幕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石先生在劇院管理方面也獨具慧眼。1991年,他出任中國青年藝術劇院院長,先是解決了幾十名劇院成員的住房問題。
後來,他又斥資數千萬在首都東方廣場,為劇院建立起了"青藝大廈",使整個劇團的生活和工作條件都有了極大改善。可以說,他不僅在舞台上耀眼奪目,在幕後也同樣卓有建樹。
1993年,他更是攜手中國青年藝術劇院,懷着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的美好願景,率隊赴台灣演出了話劇《關漢卿》。這不啻是他事業生涯中的又一個輝煌時刻。
戲劇造詣精深 徒兒對他贊譽有加
畢竟從業60多年,石先生在戲劇界可謂德高望重。後輩們無不對他欽佩有加,尤其是曾親身受教的徒弟們,更是對恩師溢于言表。
張曉棕是石先生的關門弟子,兩人相識相伴幾十年。張曉棕回憶說:"石老師待人親和有度,對我們嚴格要求,更是身教重于言教。每每在排練時,他都會反複琢磨劇本,為我們細細講解每個人物的内心世界。"
張曉棕還說,石先生對年輕演員十分支援,勸誡我們"不要把自己的表演過于理性化,而要保有作為藝術家的天性和靈動"。這番教誨至今仍讓他受用無窮。
張惠中等徒弟更是直言,石先生身上最讓人敬佩的是他對戲劇事業的那份執著和敬畏。"年紀越大,他越是保持勤奮好學的狀态"。張惠中回憶,即便到了古稀之年,石先生也時常奔波于偏遠的山區,為那裡的居民做慰問演出。
"隻要有人需要,他就會義無反顧地站上舞台。這股子對藝術的狂熱,是他對大家永恒的榜樣。"張惠中語重心長地說。
相濡以沫數十載 妻子竭力伺候
長情浪漫的故事往往溫暖人心。石先生的愛情也是如此,讓人扪心自問,這份藝術追求的背後,是否也凝聚了妻子無私的支援與守候?
據悉,石先生與妻子李玉芙相濡以沫已有數十載時光。兩人從1960年代便是戲劇界的"模範夫妻"。
塞亞·茜亞是石先生的妻舅家人,她回憶說,李玉芙不僅是石先生最堅實的後盾,更是個體貼入微的"幕後英雄"。
"李阿姨工作繁忙,但對家人也是無微不至。每逢石先生在外地工作,她總會殚精竭慮地伺候丈夫。"塞亞·茜亞說,"如果晚上熬夜排練,她就會在劇場外等候,給先生送上熱騰騰的飯菜。如果長途奔波,她也會盡量尋找合适的車次陪伴在側。"
可以說,正是李玉芙這份包容與支援,才讓石先生得以安心向藝術進軍,全情投入到每一個舞台角色。觀衆們看到的,不過是冰山一角。
然而,好景不長。進入晚年,石先生遭遇了一場又一場的疾病困擾。塞亞·茜亞感歎說:"石先生晚年身體每況愈下,老伴可真是操碎了心。兒女們也盡全力侍奉,生怕一點閃失。"
照料病重的丈夫,李玉芙自己也忍受着體力透支的折磨。不過,為了讓石先生安享晚年,她甯肯慷慨赴湯蹈火、孝順到底。
"李阿姨常說,自己是在用這最後的孝道,來報答石先生多年對家庭的貢獻。"塞亞·茜亞動情地說,"兩人的感情真是一門深不可測的學問啊!"
藝壇泰鬥離世 戲劇萬古長存
盡管如今泰鬥離世,但他為中華戲劇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必将萬古長存。
談及恩師,張曉棕動情地說:"石老師對舞台永恒的熱愛,正是我們這一代人最寶貴的藝術饋贈。他用一生诠釋了什麼是對藝術的虔誠與執著,更用實際行動展示了一個舞台藝術家應有的操守和風範。"
張惠中也由衷表示:"雖然石老師離世讓我們傷心萬分,但他為中國戲劇和電影做出的貢獻是永垂不朽的。他那份嚴謹的作品态度和探索精神,将永遠在我們心中紮根、發芽、開花、結果!"
誠如張曉棕、張惠中所說,石維堅前輩用自己的一生诠釋了戲劇藝術的最高境界。他那對事業的虔誠執著、藝術家的操守風範,将永遠激勵着後來者披荊斬棘、續寫輝煌。
盡管泰鬥離世讓我們扼腕歎息,但他為中華民族繪就的戲劇輝煌篇章也必将持續書寫下去!願這位藝術家的精神萬古長存,照亮華夏大地戲劇事業的新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