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跟着黨,翻身把歌唱,苦日子不再有…”
新中國建立後,随着不斷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準逐漸提高,人民也擺脫了苦日子!
那以前的人究竟過着怎樣的日子呢?
1933年到1946年,老百姓的生活究竟有多麼貧困呢?
接下來就從吃、穿、住三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飲食方面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
吃飯這件事對于老百姓來說算得上是一件大事!
那民國時期的老百姓都吃些什麼呢?
南方靠海地區的老百姓幾乎頓頓都離不開魚、蝦,上海等地區的老百姓餐桌上更是時常能見到大閘蟹這樣的食材。
魚和蝦都富含豐富的蛋白質,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都是不錯的餐桌佳肴,現在的大閘蟹更是賣出了極高的價格,成為了我們逢年過節才能端上餐桌的美食。
可這對于這些民國時期的基層百姓來說卻是頓頓都可以吃到的食物,可見他們的生活條件應該不錯!
但事實恰恰相反!
老百姓都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靠海地區的百姓也想頓頓都能夠吃上白米飯,可事實是不允許的。白米飯隻能夠供給有錢人享用,他們隻能依靠到海裡面去打撈和蝦這類水産品來填飽肚子。
按理來說,吃這些東西也可以算得上是美味,同時也能夠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
但在當時,底層百姓手中的調味品并沒有那樣豐富。他們隻能使用鹽和醋這樣簡單的調味品對魚和蝦進行調味,很難去除魚蝦本身的腥味。這樣做出來的魚和蝦味道并不好!
是以,這樣烹饪出來的魚蝦不能稱得上是美食,百姓們隻是為了填飽肚子不得已而為之。
而生活在内地不靠海的底層群衆日常吃的也都是一些粗糧,同樣很少能夠吃到白米飯!
盡管有一些農民會在自家的田地裡面種上稻谷,但産出的白米也是要進行出售的,他們要靠這筆錢來維持家中其他的日常開銷。
因為當時還沒有雜交水稻這種産量高的稻谷,當時的稻谷産量并不高。他們是沒辦法享用這些白米飯的,他們隻能用一些粗糧和農副産品來裹腹!
若是有些百姓靠山居住,能去山上打獵到一些野味開葷,盡管是用最原始的方法烤制,也算是美食了!
除了靠賣糧食賺錢外,民國時期底層的老百姓有些還會到路面上出攤做些小買賣。根據民國時期的老照片記錄,這些小買賣中大部分都是和小吃相關的。
有的人會選擇賣烤蕃薯,有的人會選擇賣糖葫蘆…
還會看見有人賣編織的長長的曬谷子的席子,這樣的産品同樣是為了糧食服務的。真正賣一些玩具和其他用品的小攤販還在少數!
可見,民國時期的老百姓在飲食方面過得很艱苦!
穿衣方面
可以在相關的影視劇作品當中看到民國時期的穿衣風格,男人中有的人會穿着中山裝,有的人也穿着小西服,還有一些像魯迅一樣穿着長袍馬褂的人;女人中有的穿着色彩豔麗的小旗袍,有的穿着看起來十分洋氣的小洋裝…
可電視劇中的角色畢竟都是帶着光環的,他們能夠在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證明他們都不是普通人,而現實當中的普通人卻穿着和他們不一樣的服裝!
民國時期的老百姓一般都穿着自制的本地的衣衫,他們的衣服是用自家用織布機織成的粗布制作的。
粗布的色彩比較單一,用粗布做出來的衣服肯定是沒有像成衣店那樣賣的衣服更加的鮮豔。但織布機織出來的粗布卻十分的柔軟,穿在身上也很舒适。
可擁有舒适特點的同時也讓這粗布做出來的衣服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點。這樣的衣服比較沉重,平時不是很好清洗。是以在一些舊照片中,我們能看到的百姓身上穿着的衣服都是有一些髒髒的感覺。
除了它本身不太好清洗外,粗布制作的衣服遇到水洗後很容易縮小,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縮水”現象。
成年人的衣服一般是按照自身的體型量采制作的,而對于基層百姓來說制成一件衣服并不容易,若衣服發生縮小的現象不能夠再穿,這樣的情況是非常可惜的!
為了保護衣服,老百姓洗衣服也沒有那麼勤!
粗布做出來的衣服也比較脆弱,粗布并不耐磨,穿的時間長了難免會出現破損的現象。對于基層群衆來說,盡管衣服破了他們也是舍不得扔的,他們會選擇再找一塊粗布在破損的地方縫上一個更新檔,然後繼續穿出去!
在一些老照片當中,我們可以看到老百姓身上穿着的同一件衣服上可能會打了很多個更新檔,更有甚者可以形容是在更新檔上面縫了一個衣服,盡管如此這些人還是舍不得扔掉這件衣服,仍然繼續穿在身上!
而這些民國時基層群眾的孩子也不像電視劇中飾演的富家少爺能夠身穿打着領結的小小的帥氣的西裝。
因為孩子的身體長得比較快,是以這些孩子們都穿着并不合體的大大的粗布的衣裳,還有一些孩子隻穿着開裆褲。
從穿衣上可以看出那個年代的貧富差距還是非常大的!
但那個年代的貧富差距不僅僅展現在吃和穿上,在日常居住方面也有所展現。
住房方面
關于住房方面的貧富差距展現,用大都市上海來舉例。
大部分的民國時期的影視作品都會講到上海,十裡洋場的上海灘,這裡有有勢力的幫派,有掌握軍隊的軍閥,有身價不菲的富商…
他們在影視作品中的形象都是坐着小洋車來到上海的酒會上面舉杯換盞,身邊還有很多的美女環繞。他們居住的房子大部分都是豪華的多層小洋樓。
可這隻是有錢人的生活,對于底層的窮人來說,富人豪宅裡面的一件家具甚至都比他們居住的房子要更加的值錢。
那這些窮人都居住在什麼地方呢?
他們大多居住在郊區的貧民窟的“滾地龍”裡面。“滾地龍”就是用茅草搭建出來的棚子,窮人沒有錢來建造房子,他們就隻能住在茅草屋裡面。
相應的,這些屋子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問題。
首先便是茅草搭建出來的屋子的牢固問題,雖說日常還可以維持穩定,但若是遇到大風大雨天氣,茅草屋的弊端就顯露出來。
刮大風很有可能将房屋表面的一些茅草給刮走,茅草屋的保暖效果大打折扣;遇上下雨天氣茅草并不能起到防水的效果,這就有可能形成外面下大雨而屋子裡面下小雨的情況。
為了節省成本,茅草屋修建的也特别的矮小。身高略高的人在屋子裡面都不能完全的直立!矮小又狹窄的居住條件難免會帶來壓抑的感覺!
同時,棚戶區的人都比較随意,垃圾被扔的到處都是,道路上還可能存在着糞便,環境問題也堪憂!
可面對這樣的情況,窮苦百姓也沒有選擇!
住到這種地方的百姓生活必定是十分窮苦的,他們大部分都從事着高強度的體力工作,但卻領着非常少的薪資,每天能夠吃飽肚子已經是他們最開心的事情了,結束一天的勞作之後能有個安身的場所已經是很不錯了,他們也不敢奢求我住在區的條件能有多麼優渥了!
按照現在的情況,統一養殖家畜的棚圈甚至都比這些茅草屋更好。例如養豬的豬圈使用的磚房或水泥房還能夠起到遮風擋雨的作用,但茅草制成的屋子卻不能!
可見,當時的人們生活條件究竟有多麼艱苦!
結語:
對于民國時期老百姓生活窮苦的内容,螢幕前的您有着怎樣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