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評分9.5,它播了7年居然還很紅?

評分9.5,它播了7年居然還很紅?

  在《十三邀》第七季中,許知遠穿行在那些人間煙火之中,觀察裡面每個人對待世界的方式,去探尋他們心中的那片桃花源。或許,“接地氣”不止描述許知遠,更是說在變幻莫測的快節奏時代裡,人們需要一個出口、一種自由輕松的氛圍、一片回歸生活、回歸自我的心靈之地。

作者 | 屈露露

編輯 | 丁宇

9.5分,《十三邀》第七季拿到了節目誕生以來的豆瓣最高評分。

看完本季已經播出的6期節目,很多人覺得,許知遠更接地氣了。他幫蔡臯奶奶鋤地,跟彭凱平走進校園,與徐京坤一起拉動帆船;他和張雙南吃烤串,給馮遠征送德國肘子,還和陳曉卿一起逛了淩晨4點就熙熙攘攘的北京菜市場。

■《十三邀》第七季豆瓣評分

許知遠穿行在這些人間煙火之中,觀察裡面每個人對待世界的方式,去探尋他們心中的那片桃花源。或許,“接地氣”不止描述許知遠,更是說在變幻莫測的快節奏時代裡,人們需要一個出口、一種自由輕松的氛圍、一片回歸生活、回歸自我的心靈之地。

觀衆也從《十三邀》裡感受到了這種撫慰的力量。畫家蔡臯奶奶讓大家看到了一種“生活的指望”;馮遠征的人生道路上總是出現選擇的錯位,但都被他變成了一種向前的能量;獨臂船長徐京坤總是有着“确信前方有陸地”的決心,那是屬于每個理想主義者的指引。

在制片人徐婵娟看來,這一季的許知遠處在“一個收縮的狀态”,因為“他也要去尋找一個桃花源,或者說是一個美好的世界”。桃花源在哪兒?如何去尋找?向誰去尋找?《十三邀》第七季似乎正在給出答案。

在和徐京坤對談的時候,許知遠哭了。

他看到徐京坤開着“夢想号”向大海出發的視訊。鏡頭裡,徐京坤的好朋友猴子站在陸地上,向這位未來的航海家嘶聲力竭地告别,一遍遍喊着:“京坤,加油!”看到這裡,許知遠的眼淚唰地掉下來。

評分9.5,它播了7年居然還很紅?

■ 許知遠和徐京坤出海

在許知遠的眼中,徐京坤的故事帶有一種英雄浪漫主義的色彩。他是人類曆史上第一位環球航行的獨臂船長,他曾先後完成環中國海、跨大西洋以及環球航行。他有着重新創造自身和擁抱世界的能力,這讓感覺自己正在衰老的許知遠驚歎。

于是,許知遠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走進去,他想知道當徐京坤孤獨地與海浪搏鬥時,是一種怎樣的無畏?

許知遠來到青島的列侬餐吧,這裡是很多世界各地的水手上岸休息時都會光顧的地方。老闆高君也愛航海,他收集了很多鐘表,挂滿了整面牆。他也有很多水手朋友,獨臂船長徐京坤就是其中的一個。

許知遠和徐京坤的對談,就發生在這裡,他們聊陸地上的故事,也聊告别陸地、真正踏入海洋航行的人生時刻。

評分9.5,它播了7年居然還很紅?

在《十三邀》第七季第6期裡,觀衆跟随着鏡頭,從這家餐吧中尋找徐京坤從一個農村少年變成航海家的痕迹。

最開始,徐京坤選擇航海的原因,并不是因為喜歡,而是為了填飽肚子。他出生在山東平度一個小山村裡,12歲那年因為意外失去左前臂。在别人眼裡,他的人生似乎沒有未來了。可徐京坤并不甘心。16歲時,他接到了一個電話,邀請他去國家隊做帆船運動員,并且說一天能有100元的補助。徐京坤立馬答應下來。挂了電話,他花了2元錢去網吧查什麼是帆船和航海。

進入國家隊後,徐京坤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經常在隊友休息的時候,獨自練習單手打結繩。後來,國家隊解散了,離開組織的徐京坤決定一個人去尋找大海的方向。一年後,他在高君、胡大爺、猴子的幫助下,完成了單人環中國海的冒險。之後,他的船越開越遠,戰勝過的風浪也越來越大。

許知遠看到列侬餐吧裡徐京坤曾經住過的小房間——如今已經變成了雜貨間。他在青島的鬧市中,和徐京坤一起尋找幫助過徐京坤的胡大爺。他和徐京坤一起出海,站在船頭拉動繩索,觸摸海風。他們在海上還遇到了一點小危險——船的螺旋槳被漁網死死咬住,之後又被人化解了——一個男人從黑色的海裡遊來,他帶來了工具、割開了漁網,又遊走了。原來他是徐京坤在海上的朋友。

甲闆上的許知遠新奇地看着一切,就像螢幕前新奇地看着這一切的觀衆。

評分9.5,它播了7年居然還很紅?

正是在類似于這樣的時刻,有人敏銳地感覺到許知遠好像變了。在人們的印象中,《十三邀》中的許知遠,總是冷冷地觀察眼前的世界,很少展露“偏離軌道”的時刻。但在這一季中,他不再是記錄者、觀察者,而是參與者。

比如,他和陳曉卿一起逛北京淩晨的菜市場。他研究完黃花魚、鲅魚和梭子蟹後,決定折回去跟魚販買一點魚幹。店家很熱情,想着送他點,許知遠如臨大敵,馬上拒絕,不用不用,“要不以後就不來了”,旁邊的陳曉卿也笑呵呵地喊,“一定要他買”。那個曾經冷眼旁觀的人,在這種市井氣中,一下子就生動起來。

評分9.5,它播了7年居然還很紅?

■ 許知遠和陳曉卿

一位豆瓣網友這樣評論:“我覺得許知遠這一季,變得有自覺性地拒絕概念性的詞彙,而接近具體。從這一點看,他似乎也來到了人生中比較脆弱的一個時期,在一種自我對抗中産生變化。”

在與部落格作者的對話中,制片人徐婵娟表示,《十三邀》到了第七季,就是希望節目的方向要做到“更現實、更具體”。她說:“先去行動,先去做具體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去重新尋找我們重建的方式。”

許知遠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打開了自己,也打開了嘉賓們的故事,在感受和感覺的過程中,還有了柔情動容的時刻。

制片人徐婵娟是在這一季才正式接手《十三邀》的。在此之前,她在團隊裡的作品多偏向新聞紀實類,包括制作過《秃然發生》《口罩獵人》等現實題材紀錄片,也曾擔任過姜思達訪談節目《僅三天可見》的制作人。

2022年的一天,《十三邀》出品人李倫問她:“新一季(《十三邀》)要做,你要不要試一下?” 一檔長線IP走過六季,如何創新和突破是它不變的命題,李倫希望徐婵娟的接手,能給《十三邀》帶來新視角和新變化。

那時,紀錄片《秃然發生》剛剛做完,正是疫情期間,徐婵娟整個人的狀态不是很好。不确定性讓她渴望與世界重建立立聯系,回歸到穩定的狀态,于是答應了李倫的提議。

評分9.5,它播了7年居然還很紅?

■ 制片人徐婵娟

她與許知遠的第一次見面,就是在第七季的策劃會上。在那之前,雖然她認識李倫很久,卻從未與許知遠有過交集。徐婵娟對許知遠的最初印象就是“他這個人很真”,“他各種各樣的小細節,都是非常的真切的,他看的(東西)也很真切,這其實就是一個節目的靈魂所在。”

是以,當看到觀衆說許知遠“接地氣”之後,徐婵娟覺得,并不是他變了,因為那就是真實的他,而是節目本身“更具體、更現實”了。

一直以來《十三邀》的結構方式以訪談為主,用思想和語言編織它的意義之網,第七季要尋找創新的“破題之法”,就是具體和現實,要行動起來,才能讓一切自然發生。

就像節目中的那句話:“觀念固然重要,行動才是靈魂,去探尋遼闊、無用之事,氣候緣何變遷,一個黑洞的品質,去貼近具體、細微之物,用鋤頭切開泥土,聽清晨菜場的叫賣聲,世界與生活的肌理,總蘊含意外的感受。”

評分9.5,它播了7年居然還很紅?

徐婵娟說,這一季《十三邀》的願望,就是用溫暖的細節和精準的語言、嘉賓與許知遠的思想,重新建構一個新的價值體系,帶給當下人一些往前走的力量。

基于這樣的出發點,在制作上,《十三邀》第7季應該不止于訪談這條邏輯線,而是要拎出4條線交叉推進。

徐婵娟對此作了解釋:一條是許知遠作為通路者的線,基于他的好奇心,來進行他與嘉賓的對談;另一條是嘉賓線,包含人物個體的呈現和他們的思想;還有一條是導演線,以他代表節目觀察許知遠和嘉賓的談話,從中挖掘思想碰撞帶來的生命力量;最後一條線,是導演與觀衆的連結,達成節目與觀衆的對話,也就是《十三邀》強調的當下性。

當下性也是《十三邀》不變的原則,它永遠不是一個孤立的節目,不是一場孤立的談話,它是許知遠和外界的交流,是《十三邀》試圖和觀衆的交流。

“是以你看《十三邀》這季的剪輯,很多東西被放慢了、放大了。它用這樣的方式,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些,我們以前可能忽略掉的那些事情。”徐婵娟說。

評分9.5,它播了7年居然還很紅?

陳曉卿是本季節目的第一個拍攝嘉賓,許知遠通過買菜、在冷面館吃飯、參加《風味人間》的現場會議,介入式觀察陳曉卿的生活,走進他的世界。拍攝繪本畫家蔡臯奶奶的時候,許知遠在奶奶的院子裡看書,院子安安靜靜的,鳥的聲音、樹葉的聲音,許知遠的呼吸,在這個環境裡都被放大了。

“至于我們去到裡面,目的是非常清晰的嗎,我覺得沒有。我們到這要幹什麼,它不是一個很清晰的答案。但你還是試圖在嘉賓的這個世界裡,再往外去延伸和擴充,讓她更豐厚一些。”徐婵娟解釋說,在這樣的現實和具體的情景下發生談話,容易更自然地打開一個更遼闊的世界。

在《十三邀》第七季臨近上線時,主創團隊決定把蔡臯奶奶放在第1期播出。這是時隔一年後,新一季《十三邀》與大家問好的方式。徐婵娟也确信,蔡臯奶奶就是“在複雜世界裡尋找指望的最好人選”。

拍攝蔡臯奶奶的過程中,徐婵娟也讓自己從不穩定的狀态中,重新獲得了能量和穩定。那天,她看到蔡奶奶的手賬時,被深深地觸動了。她沒有想到,在這樣一個快速的時代裡,還會有人一直在記錄對生活的點點滴滴,每一筆如此珍貴,如此有力。在蔡臯奶奶的世界裡,一切東西都有屬于它們的位置,樹有樹的童趣、花有花的語言、雨有雨的快樂。

蔡臯奶奶77歲了,人生受過巨大的苦難,但她從來不回頭。她說:“裡面的故事很多,但我都把它過濾掉了,好東西留下來,壞的隻是好像我畫畫一樣,就是一塊對比的顔色。在畫家眼裡沒有髒顔色,我沒有桃花源,我的桃花源都是逼出來的。”

評分9.5,它播了7年居然還很紅?

她充滿童心,也就擁有童心所蘊藏的智慧。她跟許知遠說,自己總是容易得意忘形,又接着說:“但得意忘形也不是什麼缺點吧,我自己就原諒自己了。”

果然,節目播出後,就受到了非常大的好評,很多觀衆也被她感動。有人感受到了一種純粹,一個純潔、有趣,富有生命力的靈魂,讓很多正在當下經曆迷茫、懷疑的人,獲得了一種莫大的撫慰。

有位觀衆說,蔡臯奶奶如孩童般的靈魂,不是一生榮華富貴、十指不沾陽春水所“富養”成的不經世事的天真爛漫,相反是吃了太多苦見過太多滄桑後,依然向往桃花源的選擇與堅毅。

在蔡臯奶奶的家裡,徐婵娟感受到她身上的豁達與童趣和對抗苦難的能力後,也産生了學畫畫的沖動。她想像蔡臯奶奶一樣,學習應該怎樣去了解一切、去感受一切,“用自己的方式記錄這一切”,就像蔡臯奶奶說得那樣,小販有小販的方式,鞋匠有鞋匠的方式,藝術家有藝術家的方式,“你要找到自己的那個方式”。

評分9.5,它播了7年居然還很紅?

■ 蔡臯奶奶

那天,徐婵娟在蔡臯奶奶家轉悠了很久,發現她的家裡東西很多,但一點也不亂,反而透出一股安甯。她想,這種安甯感從何而來?正是從蔡臯奶奶的生活方式和了解社會的方式中來。“這些讓我非常好奇,我想把它帶給所有人”,徐婵娟說,“因為它能解釋或者解決,我當下最強大的這種苦悶。”

不止蔡臯一個人,從寫詩的實體學家張雙南、心理學家彭凱平、傳遞美食故事的陳曉卿身上,還有北京人藝院長、演員馮遠征、獨臂船長徐京坤身上,也能找到一種安甯。

評分9.5,它播了7年居然還很紅?

■ 許知遠和實體學家張雙南

他們每個人對待世界的方式,他們找尋自己的過程,他們建構的内心世界,都是這一季《十三邀》想要帶給大家的東西。

在第5期節目中,馮遠征的經曆也在向觀衆傳達,在搖擺和未知中如何尋找人生的落點。

馮遠征曾想當一名跳傘運動員,卻因為太瘦了沒當成,去了拉鎖廠當勞工;他想考北京電影學院,卻因為形象不好被退回了檔案;他去德國學表演,本來想留在那裡,卻發現終究是個異鄉人;去年,他準備退休了,卻成為了北京人藝曆史上第一位演員出身的院長。

評分9.5,它播了7年居然還很紅?

■ 馮遠征在節目中談人生經曆

他的人生總是在計劃之外,卻又充滿戲劇性和新鮮感。這是跳傘改變的他對世界的看法,因為這是勇敢者的遊戲,在落地之前,一切都是未知的。是以他的人生無論走到哪兒都不會懼怕、不會慌張。

徐婵娟說:“這一季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尋找一種力量,又在找一種安甯,這兩樣東西能讓人既穩住自己,又有繼續往下走的勇氣。”

當這種滋養和收獲傳遞出來時,希望每個人都擁有創造桃花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