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縣解放前的國民黨反動武裝

作者:華州文史荟萃

華縣解放前後

李應泌整理

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三日,華縣和平解放,至此結束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使華縣獲得新生。

一、解放前的華縣

一九四八年十月以來,中國人民解放戰争接連取得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輝煌勝利,國民黨賴以發動内戰的精銳部隊,大部分被我消滅。這時蔣介石控制下的軍隊已成為驚弓之鳥,基本上喪失了作戰能力。蔣介石本人也成了一具失去靈魂的僵屍,處于“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境地。陝西也在荔北戰役中,打敗了國民黨第一軍和六十五軍。永豐戰役中,又全殲了敵七十六軍,使全省革命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

就在這變化了的新形勢下,一方面是華縣國民黨當局在絕望中的垂死掙紮;一方面是我地下黨迎着革命的曙光,從各方面進行解放華縣的準備工作。敵我鬥争極為激烈。

華縣解放前的國民黨反動武裝

上世紀的華縣人民政府 自華縣志

從曆史上看,解放前的華縣,蔣介石的嫡系第一軍盤踞了十年之久。一九四八年以後,又是國民黨陝西省第二行政專署的所在地。這裡既有配合國民黨第一軍政治部由國防二廳直接派來的軍統特務二四六組、三三四組、特高組和中統特務組織一黨綱(簡稱CC)派來的特務分子活動;又有披着宗教外衣進行反革命活動的意大利天主教神甫巴道懋和一貫道等反動會道門。他們和地方黨、政、軍、警、特合為一體,對華縣人民實行法西斯血腥統治。

華縣縣黨部,是國民黨統治華縣的核心機構。一九四八年十月,國民黨黨、團合并結束後,取消了三青團組織,對縣黨部重新進行了組建,由劉三群任縣黨部書記長。縣黨部下設四個區黨部,十六個區分部,有國民黨員一千四百七十人(系黨團合并登記數字)。

華縣縣政府,是國民黨統治華縣的政權機關,由李佐唐任縣長。縣政府以下劃分為十三個鄉,九十一個保,二千九百一十五個甲。

華縣參議會,名義上是代表民意的機關,實際上也是統治人民的工具,由王仲謀任參議長。王仲謀其人與國民黨華縣農會主任井仙蓬等,同屬地方上層實力派人物,與土豪劣紳,互相勾結,橫行鄉裡,作威作福,群衆貶稱其為“井王廟”。

華縣解放前的國民黨反動武裝

民國時的華縣田野 自華州史話

這些頭面人物,不僅掌握着華縣的政治、軍事實權,而且控制着華縣的經濟命脈。他們勾結地主、富農、奸商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壓迫和剝削。他們還擁有一定數量的反動武裝,作為鎮壓人民反抗的工具。

當時在隻有十四萬人口的華縣,除陝西省第二行政專署編制的一個獨立大隊(轄兩個中隊)官兵三百餘人外,屬華縣地方武裝的,有縣自衛團(轄三個大隊,九個連和一個特務隊),官兵二千一百人。縣以下各鄉、保也成立有國民兵組織,人員共約八百餘人。還有警察局及下屬縣府、西關、赤水、高塘、瓜坡、嶺南、石孟、羅紋、下廟等九個派駐所,編制一個警察大隊(轄兩個中隊),約三百人。他們原以為上有蔣介石、胡宗南、董钊作靠山,下有自己的武裝作後盾,就可以有恃無恐,為所欲為、但随着蔣家王朝的覆滅,形勢的變化,也預感到末日即将來臨,一個個喪魂失魄,惶惶不可終日。在失敗大局已定的絕望中,他們仍不甘心滅亡,進行最後掙紮,妄想苟延殘喘,死裡求生。

國民黨陝西省第二行政專署專員張雅軒在一九四八年一月至一九四九年二月任華縣縣長期間,為了強迫推行“三網”政策,他們在全縣各交通要道、十字路口、關卡渡口,修築明堡六百餘處。又按自然村把男女老少分列編入“盤查”、“通訊”、“情報”組織系統,日夜輪流值班,名為捉“五鬼”:即奸鬼(指共産黨員)、賭鬼、盜鬼、煙鬼、道鬼(一貫道等),實質上主要是監視共産黨的活動,盤查、緝捕共産黨員。一九四九年春在華縣秦家灘渡口,捕捉了我一位地下交通員,經華縣警察局司法科嚴刑審訊,并從大衣肩部搜出送往臨潼地下黨負責人的一封密信,後被送省警備司令部,下落不明。

在推行“三網”政策,捉“五鬼”的名義下,也坑害了不少無辜群衆。一些地痞流氓,軍隊警察和鄉保人員,借機敲詐勒索,A錢受賄,弄得人人自危,雞犬不甯。群衆咒罵說:“瞎塔(指碉堡)修在大路口,塔口站着兩隻狗,咬斷此路無人走。若還有人走,除非紅軍來打狗”。

一九四九年元月面臨全國解放前夕,國民黨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夥同省主席董钊,為鞏固他們在西北的陣地,加強力量,效忠蔣家王朝,在西安舉辦了黨政人員訓練班。參加的是縣以上黨、政、軍頭目,為期一個月,并在這個範圍内建立了應變性的反動組織——“鋤奸救國同志會”。胡宗南親臨講話,要求各地成立相應組織。同年二月,李佐唐接任張雅軒的縣長職務,在華縣成立了“愛鄉同志救國會”。參加的是上層人物和各鄉、鎮長,并進行了秘密宣誓。具體任務是:以渭河為防線,狙擊解放軍南進。随後各鄉也相應地吸收鄉保人員、兵痞慣匪、土豪劣紳以拜把為名,組成下屬組織——“兄弟會”。這樣,從省到縣,由縣到鄉,上下結合,自成體系,利用各自擁有的權力和武裝,大肆進行破壞地下黨的活動,犯下了極為嚴重的罪行。

(未完待續)

原文來源:《華縣文史資料》第一輯

原文作者:李應泌整理

編輯整理:華州文史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