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納德飛虎隊成立時,太平洋戰争尚未爆發,美國保持所謂的中立,是以陳納德組織飛虎隊作為志願人員在中國戰場作戰。當然,這在美國得到了默許和含蓄的支援,否則是不可能的。
由于日本當時完全占據主導地位,日本人可以自由地轟炸中國的所有地區,以比對他們的地面部隊。國家陸軍和空軍的實力足以與日本人作戰。
飛虎隊的出現和持續作戰,在一定程度上,日軍形成了一定的威懾力,使日本空軍不敢太深入轟炸中國抗日戰争的後方,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但飛虎隊在美國對日本戰争的影響中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
太平洋戰争爆發後,美國被動地卷入了戰争,不得不盡最大努力參戰。但美國認為,它必須首先在歐洲戰場上擊敗德國,然後在亞洲戰場上回到日本。
在美國對德戰争期間,美國在亞洲的政策是給予中國大量的軍事支援,以将日本置于次要地位。為此,美國加大了對飛虎隊的支援力度,還向中國和印緬戰場派出了大量部隊,幫助國家軍隊進行訓練。
當美軍計劃諾曼底登陸時,它準備在歐洲進行一次登陸,然後從意大利登陸,開辟第二個戰場。但該計劃不僅應該在歐洲使用,而且将來也應該在中國使用。
是以,美國在史蒂夫和艾森豪威爾之間做出了選擇,一個去歐洲準備諾曼底登陸,另一個去亞洲,讓江主席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同時為未來的登陸做準備。
美國曾征求委員會主席的意見,後者要求美國派艾森豪威爾去,但最終對美國的全面考慮決定,艾森豪威爾去歐洲,史蒂夫去中國。
史迪威抵達中國後,與會長有過一段不愉快的時光,但在開辟了印緬戰場後,史迪威成為遠征軍司令,離開了會長身邊。
在此之後,史蒂夫經過中國戰場的考察和了解,向美軍提出了未來的作戰計劃,即美軍與新組建的中國陸軍,即遠征軍的配合,首先在廣州登陸,向北進攻,同時,在膠州灣登陸,開辟了第二戰場, 先是中國南方的日軍殲滅,然後向北進攻。
為此,史蒂夫還要求主席指令國民軍和八路軍進行登陸作戰準備和訓練,其中第8路軍在膠東地區準備迎接美軍登陸。膠東地區的八路軍确實在1944年下半年開始,部隊在這方面進行了訓練和準備。
顯然,史迪威的計劃基本上是基于美軍在歐洲戰場上的計劃,這也是一次正面着陸攻擊,從敵人身後的腰部着陸,将敵人分開,從兩側打擊被圍困的敵人部分。麥克阿瑟在北韓戰争期間也做了同樣的事情。
但陳納德認為,史迪威的計劃太昂貴了,他有更好的計劃,那就是依靠中國西南部的幾個機場,首先重新獲得空中力量,隻要轟炸日本的補給線,就可以打敗日本人,沒有必要派地面部隊到中國打仗。
陳納德的計劃與美軍後來在越南所做的非常接近,即盡可能避開地面部隊,隻使用空軍轟炸來協助盟軍作戰,進而減少美軍傷亡,但同時盡可能接近實作美軍的戰争目标。
根據該計劃,美國将不得不大量投資美國援助的武器裝備,以武裝更多的部隊,訓練美國軍隊,并在必要時提供一些作戰指導,并提供一些作戰指導,未來的地面進攻任務主要由美國裝備的國家部隊承擔,這些部隊隻需要加強空襲。
從這個角度來看,陳納德的計劃有點高估了空襲和轟炸在戰争中的作用。但這并不是最不可靠的,他計劃中最不可靠的部分是,他在機場不存在的地方标記了機場,說服羅斯福,中國西南部有足夠的機場來支援美國的轟炸。
這兩套計劃都提前送到了羅斯福的辦公桌前,起初羅斯福和美國陸軍司令部更傾向于史迪威的計劃,但随着陳納德的不斷遊說,羅斯福最終選擇了陳納德的計劃,即不向中國派遣地面部隊,僅靠轟炸打敗日本。
但史蒂夫并沒有等到這個結論最終開花結果,他一直與董事長陷入僵局,最後美國政府應董事長的要求,取代了史蒂夫,派魏德美到中國接手史迪威的工作。美方對魏德美的要求隻有一句話,盡可能尊重主席,不挑戰他的權威。是以,魏德美對中國非常低調謹慎,基本上沒有與董事長發生任何沖突。
但情況遠遠超出了史蒂夫和陳納德的預期和分析。
歐洲戰争結束後,美國和蘇聯同意在三個月後開放中國戰場。德國投降三個月後,蘇聯将紅軍集結到中國東北,對關東開戰,比美國預期的要快得多。不久,蘇聯殲滅了關東軍,占領了東北,進入了北韓半島。
看到蘇聯即将進攻日本本土,美國終于坐以待斃,焦急,太晚了,按照之前的計劃從廣州降落,然後從敵人的腰部着陸,但直接在日本大陸投下了兩顆原子彈,日本隻能立即投降。
也就是說,美國最終逼日本投降的确是使用了陳納德的計劃,即直接轟炸,但轟炸的不是中國戰場上的日軍,而是日本本土,使用的炸彈不是一般的炸彈,而是原子彈。
如果像美國和蘇聯先前商定的那樣,戰争繼續像在歐洲一樣持續很長時間,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危險的局面。
因為這意味着秦嶺淮河以南的線路發往美國,而這條線以北則發往蘇聯,最後,正如德國被美國和蘇聯占領一樣,分裂成兩個國家,中國也出現了南北分裂。
從這個意義上說,陳納德的轟炸和空襲計劃雖然不是很可靠,但客觀上避免了美國和蘇聯兩大大國的地面部隊進入中國,直接進入中國南北師的兩部分。如果沒有陳納德不可靠的爛攤子——這種爛攤子本可以完全按照史迪威的設想實施——中國就會陷入分裂,成為冷戰的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