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基層勞工的采訪報告

對基層勞工的采訪報告

秦政 王浩揚 呂澤傑 覃泊皓
為了更好的了解我們所處的社會,感受基層工作者生活的不易,我們組成員調查了電子科技大學内及周邊工地的部分勞工。經過采訪與資料的收集,發現了一些現象和問題,通過調查報告展示我們的調查成果。
           

一 、采訪記錄

采訪者一:電子科技大學校園工地的一名勞工。

在采訪時他剛剛完成工作,正在清洗手上的灰塵。他是為了生活在工地打臨工,兒女不在身邊,在工地的生活條件不是很好。因工地沒有公共食堂,平日的三餐都是在外面随意了事。他對于生活還是有一種無奈的感覺。

采訪者二:一名校園工地負責挖土的老婆婆。

本地人,家裡條件一般,兒女沒有讓自己操心。她來幹活主要是為了通過在工地打工,給孫子賺一點學費,自己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孫子能夠有所好的發展。在周末可以回家,看看自己的家人。但是工作方面還是比較辛苦的,平時也是在外面東吃一頓西吃一頓。在平日裡,工作量也比較大。

采訪者三:龍湖工地的一名60歲的門衛老人。

家住宜賓,妻子在多年前去世。因為大多數工地在55歲以後就不接收勞工了,自己無奈隻能選擇當一名門衛。工資不多但夠生活所用,主要用于自己一人的開銷,餘留的就留給孫子,育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但都在外地,基本上隻有一年春節的時候才會見上一面。同時,家中與兒媳的關系處理的并不好,他們隻有在缺錢的時候才會聯系自己,平日裡都不會過問自己的生活,基本屬于半隔離的狀态,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值班室内守着工地,與另外一名工友輪流值白夜班,在采訪過程中,我們能夠明顯的感覺到老人的一種空虛感,他有足夠的熱情和心态來與我們暢談自己,并對我們的離開表示的一種留戀,這種感覺其實是十分的不舒服的。此外老人對于自己的一生表示有些的遺憾。因為自己的出生時剛好遇見了大躍進,之後又遇見了文革,是以自己并沒有讀到多少的書,是以也沒有什麼文化,在之後的生活中沒有什麼可以拿來謀生的技巧,對生活表示十分的無奈。老人透露,自己對未來的也沒有什麼期望,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夠安度晚年,入土為安。不過,老人對于我們未來年輕人的期望是十分巨大的,從他的口中我們能夠明顯的感受到那種因為自己沒有讀過書,而深深後悔的感覺。他十分希望我們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貢獻社會回報這個社會,這十分令人感慨。

采訪者四:化工廠勞工群體。

基本以中年人為主,平日生活中很少有機會能夠回家與家人見面,工作環境較為惡劣,不是比較能讓人滿意。工資條件一般,算是自給自足。在家庭方面大都存在與家中子女的一種贍養問題。大部分文化水準較低,存在文化斷層現象,但大多表示對于自己目前的生活也是較為滿足的。

二 關于其中幾個問題的分析

  1. 基層勞工的生活問題

    經過小組的實地采訪調查,從他們的回答之中,大概能夠得到以下資訊。

    被采訪者們均為普通勞工,來自本地與外省的比例參半,以中年為主。我們最先了解的是勞工們的住宿與飲食問題,外省勞工們均居住在統一宿舍之中,本地勞工晚上會回家住宿。宿舍是普通的簡易房,一般每間居住6-7人,現在天氣逐漸轉涼,可宿舍裡卻沒有什麼供暖裝置;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也沒有什麼娛樂設施。令人欣慰的是,勞工們可以獲得免費的熱水供應。從勞工們的口中得知,一日三餐需要自己來解決,工地并不提供飯菜。從我們的觀察看來,勞工們大多會選擇較為廉價的餐廳,以此來減少平時的開支。

    接着我們對勞工們的權益問題進行了解,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次采訪中我們并沒有出示學生證,他對我們懷有警惕,大多以套話回答為主,各方面問題的答案都十分标準,是以我們認為包工頭可能對勞工們有過統一的“教育訓練”。勞工們都享受有社保醫保,以及意外傷保險等。勞工們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在9小時左右,工作環境髒,苦,危險。從他們的口中得知,月結工資偶爾會有拖欠工資的現象,日結工資基本沒有發生過拖欠現象,還有一種方式是,以每天的工作量來結工資,此種情況也無拖欠現象。

    最後我們在與他們的對話中了解到,被采訪的勞工們,由于一些曆史原因,未能接受足夠的教育,大多文化水準較低。也是以,他們無法從事那些技術性的工作。但從他們的回答中看來,他們并沒有什麼抱怨,話裡行間流露出一種滿足感。值得一提的是,在被采訪者中,基本都已年過中年,外出賺的錢,除了維持生活外,還多作為給孫子孫女的一份零花錢。說道這裡,叔叔們都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我們小組發現,被采訪的勞工們,大多都比較孤單,對家人尤其是子女十分想念,對子女們很少主動聯系感到無奈。也正是以,勞工們之間的感情十分淳樸,深厚。

  2. 勞工的人際交往及親情問題

    通過調查發現,基層勞工的人際關系比較冷淡。他們大多離家較遠,人生地不熟是他們人際關系窘境的幕後黑手之一。出于他們對自己人際關系的擔憂,他們更傾向于跟随施工隊進行長達數月的工作,自己與施工隊的工友逐漸成為了好朋友,大家互相尊重、其樂融融,他們用這種氛圍來緩解自己人際關系上的弱勢。

    一些基層勞工與老闆或工頭的不和諧(壓迫)關系在前些年也是被媒體曝光過,不過在調查中,讓我們欣慰的是勞工們均反映老闆人很好,還會經常來工地視察問候。

    勞工們離家打工,最想念的還是自己的父母孩子孫子,而那個門衛爺爺卻要從六月份一直待到春節才能回家,和孩子見面。老伴已逝的他就這樣孤單地在異鄉打工。想必也是因為孤獨使然,爺爺與我們小組四人無話不談,對我們四個陌生人敞開了心扉。

    這些五六十歲的基層勞工的子女已成家立業,但是這些子女不僅缺少對父母的關懷,而且還會向父母要錢,實在是讓人無奈又感到可悲。

    勞工的生活工作是苦的,他們的心靈也是孤單的,身在異鄉總讓人倍感思親,生活所迫又不得不在外打拼,這或許也是勞工們的無奈吧。而對于那些已然成家立業的子女而言,你們又怎肯讓自己已不再年輕的父母在異鄉幹着這樣勞累的工作呢!當然,特殊原因之下也會出現這種情況,但對父母的關懷不應缺席。

    同時這些基層勞工在社會也是處于中下層,忙活一天,拖着疲憊身軀,穿着髒兮兮的衣服,或許還要受到社會上某些“冷血動物”的歧視。在此我們呼籲,請尊重他們及他們的工作,他們也是城市的建造者,依靠自己的雙手而生活。

勞工群體的文化問題

在我們所調查的勞工中,大部分為所受教育水準比較低的人,并且在和第三位采訪者的交流中,發現了一個值得讓人深思的問題。老人出生于1958年,剛開始上學的時候遇到了大躍進,随後又接着經曆了文化大革命,十多年沒有接受教育,以至于沒有辦法勝任一些更好的工作,隻能去當一個門衛。而他的孫子,由于沉迷于手機遊戲而使學習不夠優秀,老人所表現出來的對孫輩的關心和愛,是發自内心的,也看得出老人的确體會到教育與文化熏陶的重要性。說到這裡的時候,老人家還語重心長地希望我們大學生好好學習,别再吃他當年沒有文化的虧。老人的經曆,其實隻是文化斷層所造成的社會效應的冰山一角。

據老人自述,自己當時也是村裡很聰明的孩子,但由于論成分推薦沒有接受更高的教育。可以想象,當時也一定有不少的與老人遭遇類似的人,由于教育原因,他們一生都很難進入到更高的社會階層,較低的受教育程度也決定了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對這樣别人看不起的工作覺得比較滿足,憂慮的事情少了,幸福指數也就很高,他們作為社會基層的建設者,是非常值得令人尊敬的,隻是由于十年的文化浩劫,不得不放棄或許更好的未來,這還是有些遺憾的。

我又想,如果教育的缺失,對于他們普通勞工來說,不過是決定了個人的未來,那麼對于那些決定社會發展的人來說,這十年所造成的變化是十分巨大的,而且,在科學技術方面,文化斷層,像是埋下的一顆可怕的地雷,在幾十年後才會被發現對于一個國家人才培養所造成的危害。

三、對于此次社會調查的總結

總的來說,這次的社會實踐調查比較滿意,通過此次的實地調查,我們對勞工的生活有了更深的認識,他們很苦,但也依靠自己的雙手而勞動、幸福着。他們可能沒有很高的學曆,但是對生活充滿了熱情,為ji了自己的孩子、孫子而努力着。同時,這次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資料支援,調查對象範圍不廣等,下一次應加以注意。對于我們調查的勞工階層,我們作為大學生,應該感激他們的付出,同時要更加努力學習,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

注:在本次調查中。

秦政同學,負責主要采訪,以及對活動的總結。

王浩揚同學,負責采訪中的拍照,及調查内容的分析。

呂澤傑同學,負責采訪中的記錄,及調查内容的分析。

覃泊皓同學,負責采訪中的記錄,及調查内容的分析。

對基層勞工的采訪報告
對基層勞工的采訪報告
對基層勞工的采訪報告
對基層勞工的采訪報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