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内應試教育太卷了,想将孩子送出國留學?父母是否做好這些準備工作了?

01、把孩子出國留學想得太簡單?慎防發生悲劇!

很多父母覺得國内的應試教育太卷了,孩子面臨的競争太激烈了,一家人承受的壓力都太大了。部分家長可能會想通過“砸錢”為孩子鋪出一條較為輕松的路——把孩子送到國際學校或貴族學校,将來出國留學。

反正現在送孩子出國留學也不像過去那麼難了,很多中産家庭都能實作。

可父母千萬不要認為隻要自己砸的錢足夠多,孩子便能前程無憂。實際上,父母如果未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孩子很可能會在出國留學的過程中出現問題,甚至罹患嚴重的精神心理障礙。

國内應試教育太卷了,想将孩子送出國留學?父母是否做好這些準備工作了?

圖檔來源于網絡

而且,孩子在國外留學,父母往往不能陪讀。哪怕孩子出現了嚴重的精神心理症狀,父母也可能無法及時察覺、處理。一旦孩子出現了強烈的自殺念頭,并付諸實際行動的話,父母根本就來不及阻止,最後釀造不可挽回的悲劇!

我們接診過一位被診斷為雙相障礙的青少年患者,經過我們系統化深度心理幹預後,她逐漸走向康複,還學會了很多科學精神心理學知識。後來,她出國留學,并發現身邊有一位同學有自殺念頭,很可能患有重度抑郁症。

她經常開解同學,還讓自己的父母提醒同學的父母,希望他們重視。但同學的父母非常固執,雖然他們都是進階知識分子、成功人士,在家庭教育上卻非常愚昧、偏執、盲目,不認為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問題,也不願意了解科學精神心理學知識,甚至不認為自己的孩子得了抑郁症。

最終,在一次劇烈的親子沖突後,患者的這名同學在國外跳樓身亡了。

對于這個真實的悲劇,我感到非常惋惜。這類“父母自身很優秀,孩子卻自殺身亡”的悲劇其實并不罕見,而悲劇的大部分責任在于父母的無知和疏忽。

如果父母想送孩子出國留學,一定要吸取這類事件的教訓和警示。在送孩子出國留學之前,父母要做好相應的防範措施,尤其要掌握高效的、科學的精神心理學知識,盡量及時掌握孩子的精神心理狀态,并懂得科學應對。

02、孩子出國前,最好先接受全面的心理評估

在送孩子出國留學前,父母到底要做好哪些工作?以下提供一些具體建議。

第一,父母要認真評估孩子的精神心理狀态。

如果孩子已經确診為抑郁症、雙相障礙等精神心理障礙,那要等到病情穩定了、處于康複期的時候再出國。

如果孩子沒确診過精神心理障礙,但父母不放心,那可以帶孩子找經驗豐富的精神科醫生和心理治療師做“心理體檢”,檢查是否有潛在的精神心理問題。

還有,家長最好要識别孩子是否有學習障礙。而這一點,是絕大部分精神科大夫、心理治療/心理咨詢師也不具備識别和處理知識的。

很多孩子堅決要出國留學,其實是他們覺得在國内學校學不下去了,學習總是跟不上,一上學就焦慮、煩躁,甚至恐懼,非常想逃避國内的中考、聯考。

這就往往說明孩子已經有一定的學習障礙了,比如上課容易分神,學習效率很低,怎麼學都學不進去,甚至可能根本不願意到學校去。

如果學習障礙不解決,到了國外,這個問題很可能依然會存在,不一定會因為換了個寬松的環境就一定會消失。

而且,很多孩子想當然地認為國外的學習壓力不大,其實并非如此。就拿國内外的大學來比較,國内的大學很多是“嚴進寬出”,錄取要求高,但畢業要求往往并不高,大部分學生都能順利畢業。

而國外有很多大學是“寬進嚴出”,想入讀不難,可是想要順利畢業、拿到學曆證書,這往往是需要學生下功夫的。

即使是國外的國中、高中,隻要是相對較好的學校,學生就不可避免地将會承受一定的學習壓力。孩子如果是為了逃避國内的學習壓力而選擇出國留學,那很可能會在國外也遇到同樣的挫折,在學業上繼續遭受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出現了更為嚴重的學習障礙,并有可能會繼發抑郁症、雙相障礙等等。

國内應試教育太卷了,想将孩子送出國留學?父母是否做好這些準備工作了?

圖檔來源于網絡

第二,父母要判斷自己與孩子的親子關系是否親密。如果親子關系比較僵化,建議還是先不要把孩子送出國,而是趁孩子還在身邊時,父母趕緊加強自我檢討、改變和提升,修複親子關系。

否則,孩子出國以後遇到事不願意跟父母溝通,“報喜不報憂”,又沒有其他人能給予積極、有效的引導,孩子就更容易形成疊加性心理創傷,心理壓力不斷累積,逐漸出現精神心理問題。

其實,很多孩子之是以想要出國留學,恰恰是想逃離父母。父母長期在無意中對孩子造成疊加性心理創傷,孩子内心早已痛苦不已,他們恨不得逃到天涯海角去,再也看不到父母。

可是,出國後,這些孩子可能很快會發現:雖然在實體空間上已經與父母徹底隔離了,但仍舊擺脫不了父母曾經對自己造成的不良影響,情緒仍然不好,睡覺還會做噩夢。

孩子内心對父母非常怨恨,如果他們還曾受到一些精神分析理論的影響,還會認為父母就是想控制自己,自己一直活在父母的禁锢之下。他們可能會在國外自我放縱,故意與父母對着幹,荒廢學業,甚至濫用毒品,因為他們覺得這樣是對父母的一種報複,是打破父母的禁锢。

是以,在親子關系不良的情況下,将孩子送出國留學實際上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父母中至少要有一方與孩子的親子關系較為親密,能及時為孩子提供幫助,才能考慮送孩子出國。

03、要警惕孩子把留學想象得過于美好

第三,父母要評估孩子是否将出國留學想象得太美好了,甚至要警惕孩子是否有“微笑型抑郁症”。

為什麼這麼說呢?

有部分孩子在國内學校中遭受了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不願再在國内學校待下去。但他們對自己的将來仍然有期待,仍想學業有成,甚至想超越大部分同齡人。

是以,“出國留學”成了他們心中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他們想當然地認為,隻要出國了,周圍的環境改變了,他們目前所遇到的困難及挫折就不複存在了。想到這一點,他們内心充滿了希望,暫時将負性情緒掩蓋過去了。

于是,為了讓父母能夠同意自己出國留學,孩子會努力博取父母的信任,表現得積極向上、理性成熟,對未來有規劃,還信誓旦旦出國以後一定會如何如何努力。

此時,孩子就有可能出現了“微笑型抑郁症”。如果父母真的将孩子送出國留學了,他們到國外留學時,發現留學生活并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美好,還遇到了很多挫折和困難,精神心理就很容易走向崩潰,非常危險。

2021年,廣州育兒部落客“一得他爹”的兒子在國外自殺離世。“一得他爹”是廣州媽媽圈裡有名的育兒大神。他的教育理念上過無數報紙、電視和專訪,還開設親子教育講座,受到不少家長的追捧。

張一得也非常争氣,成績優異,積極陽光,能吃苦、能耐勞,以幾乎滿分的托福成績考上美國名校。但他最終卻自殺身亡了,令人非常震驚、惋惜,而張一得得的很可能就是“微笑型抑郁症”

而且,如果孩子把出國留學想象得太美好,後續有可能會出現“巴黎綜合征”。

國内應試教育太卷了,想将孩子送出國留學?父母是否做好這些準備工作了?

圖檔來源于網絡

有些父母比較“崇洋媚外”,經常在孩子面前講西方發達國家如何如何好。孩子受到父母的潛移默化,加上他們可能自己也接觸到不少美化西方發達國家的資訊,他們也非常向往留學生活。

可當他們真的到了國外後,可能很快就發現并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美好:生活上的各種不便利,語言文化的不通暢,甚至可能還有來自别人的歧視和排擠……這些挫折導緻他們出現了巨大的心理落差,類似于“巴黎綜合征”。很多人“一出國就愛國”,無比思念祖國的生活,就是這個道理。

第四,父母還要評估孩子的三觀是否積極,可包括以下幾方面:

孩子是否有貪慕虛榮、愛攀比社會地位或者物質的心理?

孩子在出國留學時往往會遇到很多家境優越的同學,這種不良心理很容易被強化,孩子甚至會變得目中無人,公開發表一些出格言論,導緻“社死”。

比如今年3月,一個IP位址在澳洲的女生用“北極鲶魚”這個網名在網上炫富、侮辱國人,還說自己的爺爺是交通局局長,結果被網友罵得狗血淋頭。

孩子是否遇到事情就把責任都歸咎于社會與他人?如果有,父母一定要深刻地檢討自己是否也存在這個問題。很多父母在家裡總是抱怨、吐槽别人,一看到負性新聞事件就說是社會的問題。

孩子在父母的影響下,也很容易出現這個問題,遇到困難、挫折時不斷外歸因,從不思考自身存在的問題。這往往會導緻孩子出現人格異常,遇到事情就指責别人,頻繁與别人發生沖突,遭受疊加性心理創傷,形成惡性循環。

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孩子會越來越痛苦、憤怒,有可能出現抑郁症、雙相障礙,并伴有偏執型人格改變,甚至是人格障礙。

其實,除了以上4點外,孩子出國留學面臨着不同的社會和文化,這裡面還有諸多風險,比如:

西方國家“LGBTQ+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孩子是否會受到影響,出現非主流的性取向?

美國槍擊事件層出不窮,孩子如果去美國留學,安全隐患有多大?

孩子如果住在寄宿家庭裡,怎麼避免與寄宿家庭發生沖突與沖突?

在“大麻合法化”的國家,如何才能避免孩子沾染上毒品、成為“瘾君子”?

孩子在國外罹患精神心理障礙的話,是在國外接受治療,還是把孩子接回國?

......

由于篇幅受限,我們無法對這些話題一一展開分析,後續我們會開設“出國留學”的專欄,詳細提供更深入的分析和更具體的建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