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農業生産中引入共生共存的理念——專訪生态種植的實踐者王延靜

作者:世界之窗II
在農業生産中引入共生共存的理念——專訪生态種植的實踐者王延靜

王延靜 “與草共舞”的洋芋。

健康的植物有助于消除饑餓、減少貧困、保護環境、促進經濟發展。推進使用對環境友好的生态種植,對保護植物健康至關重要。在5月12日國際植物健康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呼籲每個人提高認識并付諸行動,保持我們的植物健康。就此,《聯合國新聞》采訪了中國山東省從事生态農業的王延靜,請他介紹了在農業種植中保護生物多樣性、恢複生态平衡的實踐和探索。請聽特約記者杜佳的報道。

健康的植物是地球生命之本,也是實作農業可持續發展、為日益增長的全球人口提供充足食物的關鍵。越來越多的資料顯示,在農業生産方式上,人類經曆了一段彎路,依靠大量使用化肥、殺蟲劑、激素、除草劑等維持所謂的“高産高效”。而結果是,一方面農産品品質和安全性降低,另一方面環境污染持續惡化。于是,人們開始探索恢複傳統綠色生态農業。

山東農民王延靜在接受《聯合國新聞》采訪時首先分享了他從事生态種植的初衷。

王延靜:“我們當地的惡性良性腫瘤醫院原來就是惡性良性腫瘤科。後來這個科變成了一層樓,然後變成了一座樓。我們小時候,大人不會讓我們去這些病人家串門。很多疾病如三高、癌症、糖尿病在一段時間暴發了,和當時國内使用高毒劇毒農藥的階段相吻合。

十多年前突然有人提出了這種可以不用化肥、農藥、滅草劑的種植模式。我們覺得有前途, 是以我們做了這個事情。我感覺對社會有意義, 對我們個人來說, 也能實作自己的價值。”

在農業生産中引入共生共存的理念——專訪生态種植的實踐者王延靜

王延靜 王延靜(左二)與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專家見面交流。

理論與實踐結合

王延靜創辦了家庭農場後,請教咨詢了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專家,同時執着地實踐摸索,發現生态有機種植模式遠比大量使用化肥、農藥、滅草劑的種植模式更簡單、有效。

王延靜:“學者的研究是戰略性的,他們是搞理論的,理論比較強;我們是(搞)實踐的, 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我們首先尊重他們,主動向這些專家學者學習,比如我們的生物防治和生物種植理念就是向專家學的。但是你用理論去種地的話,你會很累。然後我們就把它簡化。

我們強調的是,植物的健康,首先它的土壤要健康,礦物質要多。另外,合适的土壤比對合适的農作物。我們不能說我們這一塊地什麼都可以種,要檢測土壤中的礦物質。比如長壽村邊的土壤,有益的礦物質含量比較高,有害礦物質很少。但黃河沖積平原這樣的地方,它的礦物質就會均衡。

由于大量使用了化肥,我們的土壤在闆結,毛細根在退化,不得不提高土壤中化肥的含量來穩定農作物産量,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比如使用碳酸氫铵,在八十年代,從最初使用很小的湯勺就可以保證玉米正常生長;到現在不得不使用更大的容器,碳酸氫铵使用量提高了十倍,玉米産量卻不再增加。”

在農業生産中引入共生共存的理念——專訪生态種植的實踐者王延靜

王延靜 晚播的小麥可以不用農藥和滅草劑.

相信大自然的智慧

在生産模式上,王延靜相信大自然的智慧,相信物種的“智慧”,将自然之力引入了農業種植。在農業生産中進行“鄰裡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可持續實踐,遵循“以自然之力恢複自然,以生态之力恢複生态”的原則,進行雜草控制、害蟲防治、增加土壤養分,希望用“共生共存”的思維取代“控制消滅”的思維。

王延靜指出,如果用除草劑滅殺農作物周邊的雜草,這就直接破壞了害蟲天敵的生境,讓各種天敵失去了家園,害蟲出現後就隻能依靠打藥,年年重複這樣的工作,直至農業生态系統和人體健康崩潰。“化學對抗”對農民自身和消費者的健康以及生态環境都造成很大傷害。

王延靜:“植物的健康有兩個方面:一是土壤,一是生産模式。我們順應自然,模仿野生、半野生的狀态,我們運用“與草共舞”、“野草圍繞”模式,簡化了生物防治,保證了生物或植物健康,獲得了健康的食品。生态農業讓我們有了吃的樂趣。我們吃的食品中除了澱粉和蛋白質之外,礦物質含量比較高,消除了隐形饑餓,讓人更健康。是以一個健康的植物對健康的人非常關鍵,是構築社會大健康的基礎。

我們不用除草劑,不用農藥,利用野草本地化達到植物多樣性目的,促進生物多樣性。我覺得從我們從事農業以來,我們一直和野草作鬥争。而實際上我們發現野草起到一個遮陽、保濕、降溫的效果。野草可以抗旱,就是說我們合理的利用野草而不是控制消滅野草,這是生态農業必須面對的問題。

我們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如果不用滅草劑的話,作為天敵昆蟲所需要的繁育條件,蜜源植物就能靠野草的本地化和多樣性從早春到深秋一直都有。利用好野草就可以不用農藥。一個健康的植物沒有野草為伴,生物防治一定做不好。

從事農業多年以來,我們認為對植物、對農作物健康影響最大的是農藥、滅草劑和人造植物激素。依靠技術的所謂的現代農業,它造成了生态失衡。我們提倡的是野草本地化,通過種植多樣性促進生物多樣性,達到生态平衡。”

在農業生産中引入共生共存的理念——專訪生态種植的實踐者王延靜

王延靜 基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利用生物防治來管理的桃樹。

生态種植讓農民受益

盡管王延靜所堅持的生态種植模式尚未成為主流農業生産方式,他堅持認為農業應該返璞歸真,回歸低成本、綠色、生态的傳統種植方式,而生态農業的最大受益者也是農民。

王延靜:“生态農業拯救的是農民自己,因為農民在使用農藥和滅草劑的時候首先損害的是自己的健康。是以現在從事農業是最危險的職業——沒有之一。生态農業不再使用農藥、滅草劑等技術,這種對環境、對人友好的模式可以讓耕者更健康。”

以上是《聯合國新聞》特約記者杜佳的報道。

在農業生産中引入共生共存的理念——專訪生态種植的實踐者王延靜
在農業生産中引入共生共存的理念——專訪生态種植的實踐者王延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