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治大學博士研究所學生 餘忠素
編者按:關于中國台灣菜的起源和發展,一直存在很大的分歧。通過追溯曆史傳統,本文指出,興盛的"台灣菜"主要是在1945年台灣複興後,以村裡士兵為代表的"外國人"對大陸各種菜系進行改造的基礎上形成的。正如美食家餘耀東所說,他所稱贊的"新台灣傳統"美食牛肉面,隻是他祖國Z的"家味"。
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在乘坐時變飛機降落在桃園機場後,迫不及待地尋找台灣美食,以緩解旅途中的疲勞和饑餓感。在這一點上,牛肉面餐廳可能是食客的選擇之一。台灣牛肉面早已成名,成為台灣美食的"名片"。
不過,由于傳統農業社會,台灣人吃牛肉及相關菜的時間很晚,民間俚語也說:"沒有鬥牛犬,名叫秀;這種食物似乎與台灣沒有太大關系,現在是台灣本土食物的代表。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是"台灣美食"?真正的"台灣美食"又是怎麼來的呢?
《台灣菜文化史》系統地回答了這些問題。作者陳玉軒,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言文學系教授,一向熱愛美食,先後出版了多本以飲食文化為研究方向的專著。這本書是作者于2010年在荷蘭萊頓大學發表的博士論文,由作者本人重寫,并于2020年6月由美聯社出版。
一、殖民地旅遊和高端美食
1895年《馬關條約》簽署後,該島成為日本殖民地。1923年4月16日,時任日本皇太子裕仁,即後來的昭和天皇,從基隆港上岸,開始了被稱為"東宮漫步"的殖民之旅,不僅是殖民征服的象征,也是被稱為"台灣菜"的美食模式的誕生。
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上層階級以法式美食為主,正式的國宴以西式晚餐為主。王儲來到台灣後的飲食也是如此。但皇太子偶爾需要改變自己的口味。4月24日中午,皇太子享受了一場名為"台灣菜"的宴會。餐桌由台北當地著名餐廳江山樓和東方制作,包括燕窩、火雞、魚翅、海參、白木耳等珍貴食材。負責烹饪的八名廚師也在盛宴前一周被隔離,并在禁食中沐浴。
宴會分為上半場和下半場,前半部分的六道主菜,第七節小吃炸春餅被稱為"即興菜",标志着宴會已經一半,相當于宴會的半場休息。在第八道菜出現後,下半場開始。對于菜品的擺放,廚師會特别注意幹、濕,即無湯菜往往會搭配湯,讓客人群體感覺平衡,不幹舌。直到八寶米和杏仁茶的最後一道零食送來,才知道宴會已經到了盡頭,也被稱為"成品飯"。皇太子稱贊了這頓飯,從此,"台灣菜到台灣吃江山府"就成了日本皇室成員必遊台灣的必遊之地。
然而,以燕窩、魚翅、海參等為代表的食物,是中式菜中常見的高檔菜肴,為什麼叫"台灣菜"呢?這與日本社會對不同美食的看法有關。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之交,日本人對"中國菜"沒有明确的概念,對"台灣菜"的構成也沒有明确的了解,是以将台灣吃的食物稱為"台灣菜"是很自然的。而在台灣吃到的食物被稱為"烹饪",意思是食物屬于宴會菜肴,主要針對經濟上好的日本人,以及當地的鄉紳晚餐。
這一時期台灣菜主要有六種烹饪方法:湯、鈎、炒、炒、蒸、煮,食材的選擇也相當高檔,是以做台灣菜的餐廳主要是高檔餐廳和餐廳。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美食高檔餐廳,除了舉辦"江山塔"和"東維拉芳"的皇太子宴會,以及後來的"春風屋"和"蓬萊閣"。這四家餐廳被稱為"江東春蓬","蓬萊閣"對戰背景灣美食産生了如此大的影響,以至于許多戰背景灣餐館都講述了他們的起源。
這一時期的台灣菜餐廳在烹饪台灣菜時,不僅使用了高檔食材,還采用了當地的水果花蜜,如香蕉、龍眼、甘蔗等加入宴會,突出了當地的特色。Penglege成立于很晚,還聘請了中國大陸廚師來豐富美食。是以,這一時期的台灣菜,呈現的形象是:高、精緻,具有特定的用餐規範和禮儀,屬于上層階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滿足了日本殖民者對殖民地的想象。但這些都不是當時普通人常吃的,後來以"清粥菜、快炒、夜市小吃"為代表的"台灣菜"卻大不相同。
二、老百姓的古味
在交通條件和制冷裝置不發達的時代,對于普通人來說,家常飲食深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即"吃山,海邊吃"。對于台灣的普通人來說,蕃薯和大米是最重要的主食。然而,水稻不僅是一種糧食作物,也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是以,雖然台灣生産出口感極佳的"蓬萊米",但每天使用蕃薯仍然是主食,大米消費的比例将反映一個家庭的經濟狀況。
在配菜方面,自家種植的蔬菜和腌制食品占大多數。腌制食品有利于儲存,同時也節省了金錢和烹饪時間。農民傾向于将自己的蔬菜制成醬汁,而漁民則用各種魚蝦貝類制作鲑魚醬。在南方,當地的水果,如木瓜,芒果和鳳尾魚,也被腌制或制成醬汁。至于肉,豬是主要的,雞和鴨是第二位的,少吃羊肉。但是,由于在日本時代,屠宰豬、牛、羊需要征稅,是以在元旦和婚宴中肉類的消費較為普遍,日常肉類消費大多是風幹肉、腌肉、香腸,以及肉和肉,如幹米飯。水産品主要以進口為主,鮮水消費量不多,多采用風幹加工産品。
也正是因為這種成分的組成模式,讓普通人烹饪出以鹽為主的味道。同時為了節省烹饪燃料和油,烹饪方法也大多是煮熟和油炸,油炸則較少見。油炸食品經常出現在宴會菜肴中,其稀有性使其适合于款待、送禮的食品,也賦予了較高的社會意義。
此外,小吃和街頭小吃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很重要。都市人或富家小吃多是為接待客人和閑暇時間而享用的,而農民則以農場忙碌時間補充體力為主。這樣的零食澱粉含量比較多,需要一定的生産工藝,這樣不僅能有果肚,還能在年度祭典上送給大衆。在享用當地小吃的同時,人們還可以購買鼠尾草和馬卡羅馬等日式小吃。在人口密度較大、人群較多的地方,會有大量大排檔,如台北大稻田的永樂市場,是小吃攤的焦點。每天晚上還會有夜市,比如台北著名的士林夜市,就會出現在日本時代。而夜市上經常出現的食品,如圓粉、意大利面茶、油等,也成為當今台灣食品的代表。

台南花園夜市
三、"左宗軒雞"與台灣:戰後"台灣菜"的重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經營大量"台灣菜"的餐館因戰争而被迫關閉。而在1945年,台灣重新開業後,以蓬萊為代表的"台灣菜"主餐廳開始重新開業。與此同時,大量省級餐廳也在台灣開業。如主菜上海菜,"大亮酒屋"和"大上海酒館"分别于1945年10月26日和1946年6月1日開業,就在台灣恢複後不久。
随着1949年左右大陸人湧入台灣,外國餐館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如上海菜"老正興",北方菜主菜"越賓屋"和"鹿明春"等。這些外來餐館的經營者,部分由大陸總公司在台灣開設分店,另一部分是原有錢人的私人廚師,雖然跟着有錢人到台灣,但原來的雇主再也不能雇傭廚師了,讓原來的私人廚師不得不開獨立的生意來謀生。在這一類廚師中,比較有名的是著名廚師彭長貴創作的"左宗軒雞"。
彭長貴出生于湖南省長沙市,十幾歲時随譚彥軒的家庭廚師曹玉辰學習烹饪。因為譚婷婷對食物非常細心,是以他家的廚師有"譚廚師"的名字,曹玉辰也在長沙開了一家"健康園"餐廳。彭長貴從小就在衡陽、長沙和重慶的餐館工作。1949年來到台灣後,他還從事餐飲工作,後來創辦了"鵬園"餐廳。"鵬遠"最有名的菜是台灣彭長貴創作的"左宗羽雞"。雖然"左宗軒雞"是以湖鄉著名的左宗軒命名的,但湖南本地其實并沒有這道菜。外國餐館,如台北的彭園餐廳,也成為台灣和其他省份村民的聚會場所。
在其他省份人較為集中的村莊,也有被稱為"家庭村菜"的外國省級菜肴。因為村裡的居民大多是士兵,他們的食材也多為軍中配給的食物和外援食品。是以,村裡的居民經常使用有限的資源在他們熟悉的家鄉做飯。根據村民的省級地位,不同村莊的食物特征也不盡相同。如空軍村的居民來自江蘇、浙江和四川,是以空軍在村裡的食物大多是四川的陽味。同時,為了充分利用來自美國的面粉,"家庭村菜"也有更多的面食。當村居民中,也以"外省官、台妻"為主的組合為主,是以在村裡運用台灣當地可得的食材烹制國外省級菜肴,已成為"家庭村菜"的特色。
除了"一村菜",這種用台灣當地食材烹制洋菜的方式,在著名烹饪教育家傅培美的食譜中也很明顯。傅培美經常在他的飲食計劃或食譜中提到,一道菜的主要成分,如果不容易獲得,可以用常見的其他材料代替,味道好。比如"黃松鼠"這道菜,本來是用大黃魚做的,但當時黃魚不能養殖,野生黃魚非常貴,是以傅培美建議其閱聽人可以用其他細長的魚或草魚代替。除了傅培美之外,其他台灣餐廳老闆也将川菜和粵菜融入他們的烹饪中。正是這種美食使"不強調正宗和傳統的做法"成為台灣美食的特征之一。
然而,盡管戰背景灣的美食趨于一緻,但台灣餐館仍保留了一些延續的殖民特色。例如,台灣菜中仍然有很多以腌制食材為主的菜肴,以及以豬為主的菜肴。同時,台灣廚師強調,台灣菜的特點是保留了食材的原始風味,依靠新鮮的植物風味進行調味,較少使用風幹調味料。油和辣椒也不怎麼用。
遊客和顧客的"台灣味道"
自1970年代以來,隨著台灣經濟的起飛,普通人的收入上升,使大多數台灣人在滿足基本生存需要後,在娛樂活動上花費額外的時間和金錢。在此期間,台灣也開始轉向消費社會。是以,旅遊業也開始迅速發展。為了吸引遊客,旅遊業深入農村,發展少數民族美食和客家美食。同時,"台灣小吃"也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
在相關食譜中,台灣少數民族的飲食特征被描述為"原始、自然、健康",食材的處理方式也是獨創的。其代表性菜肴包括竹米飯、香蕉糕、石闆燒烤、山豬香腸等,也符合當今強調健康自然飲食的趨勢。就客家菜而言,鹹味、香味、脂肪為主要口味,食材以幹或腌制食物為主,同時,量真。客家菜的代表菜包括鴨血炒韭菜、客家小炒菜、豬肺黃梨炒木耳等。然而,傳統客家菜的鹹、脂、香特點與現代中國健康的價值相悖,容易讓客人流失。是以,旅遊業在發展客家菜的同時,也盡量精益求精,養生。
小吃也成為吸引遊客的關鍵,因為旅遊經營者開發少數民族和客家菜肴。自施再曼1981年出版《台灣小吃》以來,全台灣各地發展出本土小吃,成為當地旅遊特色的代表之一。而随着通訊手段的日益發達,各地小吃不斷了解、民俗,已成為吸引當地遊客的重要手段。為此,還舉辦了與當地小吃相關的當地美食節,最典型的是台北的牛肉面節。
由著名顧客餘耀東撰寫的牛肉面,已成為台灣"新傳統食品"的代表。闫耀東,江蘇省奉賢縣人,在蘇州長大,高中時來到台灣,後來在香港任教多年。他在不同地方的生活經曆引起了他對食物的濃厚興趣,他是第一位在台灣大學開設中國飲食文化史課程的教授。俞先生和和自己有過類似經曆的唐先生一樣,反對台灣餐館的"菜品混搭",反對食材和做法的真實性。但後來餘耀東覺得"在香港找不到好味道",蘇州的味道與他那個時代相比"非常令人失望",他把台灣菜當成自己的"家味",就連離開台北的時候,也依戀台北的美食。而這種"家常菜"的"家的味道"在顔耀東的牛肉面上,展現得非常清楚。
牛肉面在中國西部并不少見,比如蘭州的代表就是當地的牛肉面。但"四川牛肉面"是台灣獨有的。在讀完著名美食家Joo的《談牛肉面》後,闫耀東寫了三篇文章《論牛肉面》和《論牛肉面》和《論牛肉面》。于耀東在文章中表示,他找不到川風味的牛肉面,因為四川小吃隻有"紅湯牛肉",而沒有"牛肉面"。紅湯牛肉的做法是把一大塊牛肉撈上去拿刀,再用川菜味必備的豆瓣醬放入紅油中,以清溪辣椒和八角捆成香料包,用洋蔥姜放入牛肉湯鍋中慢慢煮熟。據餘文生說,台灣的四川風味牛肉面可能起源于空軍村高雄岡山,空軍的大部分家庭成員都來自四川,岡山生産辛辣的豆醬。與此同時,在牛肉和面粉罐頭村獲得美國援助也更容易。于是村裡的四川同胞把面粉做成面條,還有牛肉罐頭、岡山當地的辣豆餡、蕃茄做成川味的牛肉面。
于耀東關于牛肉面起源的說法被廣泛接受,并成為台北牛肉面節牛肉面的"Chinding"。但餘文生的說法隻是一回事,牛肉面究竟是如何起源于台灣的,還需要進一步論證。但對于台灣人來說,每個台灣人都有自己的牛肉面故事,這已經成為台灣人的"家常風味"。
五、"混合"珍珠奶茶
後殖民學者安賈利·普拉布(Anjali Prabhu)将"混合"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指特定曆史的社會現實,一種是多種文化力量共存并互相作用的狀态,另一種是具有政治立場的特定概念。在"台灣菜"的發展中,原有的日本時代台灣菜,以及以"老味"為名的民間小吃,與台灣1949年以前以後的外來餐館、大排檔、小吃等融合在一起,通過菜單、集市、餐館、家庭廚房等管道不斷開展,而廚師們也在不同餐廳的美食中學習不同的技法。最後,在發展飲食文化知識和交流手段上,形成了一種現代的"台灣美食"意識,并稱台灣人為"家常口味"。同時,這種"混合"也塑造了另一種"真實性",在飲食中,這種"真實性"也被稱為"道"。在這本書中,作者系統地描繪了"台灣菜"的出現和發展,并遵循了這條道路。
然而,在叙事過程中,作者過于關注"食物",忽視了在台灣飲食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罐頭"和"飲用"。在冷藏保鮮技術不發達的時期,鮮果保鮮不容易,有些鮮果保存期限短,如果賣在離原産地較遠的地區,價格昂貴。是以,罐頭加工已成為普通人獲得這些水果的主要方式之一。罐頭食品的記憶仍然停留在許多長者的印象中,成為時代的記憶。罐頭本身,在烹饪後,也有獨特的味道。
在飲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珍珠奶茶"數量。雖然茶葉是在台灣生産的,但由于傳統的農業社會,台灣人食用乳制品的曆史并不長。将牛奶添加到茶中的方式也來自英國。奶茶在台灣不是傳統的冰鎮飲料。據珍珠奶茶發明者之一泉水廳老闆劉漢傑介紹,1983年去日本旅遊時,看到服務員把咖啡提取出來倒進搖搖杯裡,與冰塊混合,牛奶奶昔從泡沫中取出,迅速倒入杯中飲用, 而且味道很好吃。于是劉漢傑買回了搖杯,并從手中學會了握冰咖啡和宋代冰蜂蜜飲茶的方法,發明了泡沫紅茶。
然後,在1987年,時任春水廳四維店長的林秀輝,在泡沫紅茶中加入了新買的粉圈,因為粉末狀的圓晶瑩剔透,是以被命名為"珍珠奶茶"。後來,業内人士在粉圓中加入黑糖,使粉圓變黑圓,讓珍珠奶茶有了今天的樣子。到了20世紀90年代,随着奶茶店引進自動封口機,取代了傳統的杯蓋,外賣珍珠奶茶開始流行起來。統計資料顯示,台灣人平均每年可以喝90杯手搖飲料,幾乎每個人四天喝一杯,其中珍珠奶茶占了相當大的比重。人們手裡拿着一杯奶茶走在街上,随處可見,有的甚至專門從日本飛來喝一杯珍珠奶茶。是以,"珍珠奶茶"和"牛肉面"結合在一起,就成了台灣食品代表的"名片"。
現在走在台灣的大街上,餓着肚子走進一家小店去拿一碗熱騰騰的牛肉面,渴得要買一杯珍珠奶茶繼續他們的旅程。随着全球化的發展,牛肉面和珍珠奶茶在世界各地的華人社群中并不少見,但食客卻喜歡它,但它是一種特殊的味道,令人難忘,更加難忘。
責任編輯:彭姗姗
校對: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