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守護好這顆“綠寶石”(來這裡打卡(4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守護好這顆“綠寶石”(來這裡打卡(41))

1956年12月10日第三版《人民日報》。

守護好這顆“綠寶石”(來這裡打卡(41))

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山風光。攝影:魏勁松(人民圖檔社)

炎炎夏日,記者走進廣東肇慶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悶熱的感覺突然散去。遠處郁郁蔥蔥的常綠闊葉林沿着群山起伏,勾勒出青翠的天際線;

60多年前,一位老人上鼎湖山,被郁郁蔥蔥的草和古樹所吸引。曾任植物學家陳煥軒,時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植物研究所所長。1956年6月第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陳煥軒和炳智、錢崇軒、楊玉一、秦仁昌等科學家向大會提出:"請政府在全國各省(區)劃定自然森林砍伐區,保護自然植被,用于科研。"

随後,中國科學院與廣東省原國有高水準林場17325畝的定湖山森林分開。1956年6月30日,中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六十五年後,這個故事被寫進了《中國共産黨百年華誕》。

1956年12月10日,《人民日報》第三版刊登了《鼎湖山發現珍貴的天然林》,其中寫道:"我國植物、農林、園藝、地理等領域的十幾位專家近日在廣州以西的鼎湖山進行了實地考察,确定2000多畝的天然林中,已有四五百年的熱帶亞熱帶樹木生長。"

在鼎湖山中國自然保護區主題展廳,記者看到了陳歡軒生前使用的打字機,并沒有留下更多相關物品,而是将守護者的精神傳遞給了來世。

穿上迷彩服,拿起水壺,走進深山和古老的森林......這是黃忠良退休前的日常工作狀态。1982年大學畢業後,他被配置設定到鼎湖山,從此他每天早晚往返,爬坡坡越來越多,防火和森林砍伐,在鼎湖山的拐角處旅行,直到2017年退休。他收集了20,000多個植物标本,并建立了一個标本室。今天的鼎湖山保護架構,是黃忠良在擔任庇護權首期間精心劃定的。"鼎湖山生物圈保護區分為三個區域,包括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核心區實施全面封山。黃先生說,庇護管理局已經很多年沒有砍過一棵樹了。

"80歲以後"範宗軒現任庇護管理機構副局長。2013年,從北京林業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後,他來到鼎湖山,主要通過實地考察來研究和保護野生動物。實地調查不可避免地是危險的,有時是巨大的,有時是惡劣的天氣或緊急情況。在範宗軒的眼中,守護着山林,驚喜多于驚險。2016年7月,在一次實地調查中,範宗軒發現一隻小鳥抓着一根樹枝。他盯着眼睛,鳥的額頭是驚人的白色。經過研究分析,這種珍稀鳥類被鑒定為白眉褐色啄木鳥,這是鼎湖山鳥類出現的新記錄。"後來,白眉啄木鳥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特别是每年四月到七月,當它們來生活和繁殖時。範宗軒高興地說道。

自範氏參展以來,保護區新增15種鳥類新紀錄,保護區内鳥類267種,占廣東省鳥類種類數的1秒。經過65年的精心保護,鼎湖山森林覆寫率長期保持在98%以上,主要保護對象——季風常綠闊葉林面積比保護區初期增加50%,物種多樣性豐富,僅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就達到54種59種, 生物學家稱之為"物種寶藏","基因庫"。

在這背後,護林員是有用的。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巡邏隊始建于1956年,目前有22人在崗,駐紮在8個管理地點。他們一年四季經受風吹拂,穿霜露水,睡在山上,晝夜守護着這片山林,也見證了山間的變化。

十五年前,賴加入了流浪者隊。"當我剛開始工作時,我不得不在山上清理各種捕手,我必須阻止一些人上山砍下。如今,人們的生态保護意識越來越強,這樣的事情很少發生。"賴賢林說。

在天湖景區保護區,記者見到了來自廣西南甯的專程前往鼎湖山旅遊的黃女士的家人,她甚至感歎道:"城市能拯救這麼大面積的原始森林,不容易,真的不容易!

打開世界植被圖,北回歸線綿延沙漠帶,鼎湖山猶如翡翠鑲嵌其中。65年前,我國在鼎湖山開放了自然保護區建設,而近65年來,"吃山"逐漸成為"山山一山",特别是自中共十八大以來,生态文明建設從實踐的實作經曆了曆史性、轉折性和全局性的變化。截至2020年底,已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74個,各類自然保護區占陸地面積近一個。

黃忠良告訴記者,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之初,附近有數百名村民手持斧頭,砍山砍樹,"那個年代,村民們隻知道樹木能點柴火,這才知道它們的稀有性和科研價值嗎?現在完全不同的是,"綠水綠山就是金山銀山"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你看,鼎湖山會越來越受大家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