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三重壓力四大着力點!該怎麼做?

作者:陝西端點科技
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三重壓力四大着力點!該怎麼做?

随着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能、大資料、雲計算等新一代資訊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應用不斷加深,大陸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水準迅速提升,給制造業企業生産經營管理活動帶來颠覆性變革。作為數量最大、最具活力和成長性的企業群體,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将為大陸經濟社會“動力變革”提供強勁助力。然而,數字化轉型是一項複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企業投入大量資源和精力。

目前,大陸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承受着“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減弱”的三重壓力,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之路較之以往更加艱難、曲折。為幫助中小企業纾困解難、平穩渡過危機,需進一步優化政策“組合拳”,加強資金、技術和服務供給,鼓勵更多中小企業探索實踐數字化轉型,走上高品質發展道路。

一、“三重壓力”下中小企業面臨的數字化轉型困局

(一)國内外市場需求收縮、訂單減少,加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資金壓力

目前,國内外發展環境錯綜複雜,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深遠、逆全球化思潮擡頭、單邊主義明顯上升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大陸中小企業市場訂單量下滑、收入降低,導緻本就不足的數字化轉型資金預算進一步縮水。從國内市場來看,疫情反複使國内居民消費者和商業客戶的預期收入縮水,内部消費需求疲軟,導緻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訂單不足的問題。以珠三角地區為例,與 2021 年同期相比,2022 年 3 月份約 55% 的中小企業訂單量出現下滑,使中小企業營收情況“雪上加霜”。從國際市場來看,受新冠肺炎疫情散發多發、國際貿易保護傾向高企、國内人口紅利流失緻成本上揚等因素影響,國際市場競争加劇。據海關統計,2022 年一季度大陸對外貿易資料整體出現大幅回落,以深圳為例,2022 年第一季度深圳市貨物貿易出口下降 2.6%,大量海外訂單向印度、越南等周邊開發中國家轉移,使本地以外貿為主的中小企業遭遇經營困難。

(二)技術服務供給不足、品質欠佳,拖緩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腳步

當下,國内外經濟形勢不穩定性和不确定性阻礙了大陸實體經濟的發展,間接壓縮了制造業服務商的盈利空間。服務商從自身利益考慮,被迫降低了面向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産品的資源投入,緻使相關産品供給的數量和品質不盡如人意。一方面,服務中小企業轉型需求的産品數量不足。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軟硬體産品供應商為應對短期生存壓力,将更多的資源投入合同金額高、服務周期長、利潤空間大的大型企業數字化轉型項目上,分散了針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産品的研發投入,導緻中小企業可選的産品種類及供應商數量下降,數字化轉型之路更為坎坷。另一方面,服務中小企業轉型需求的産品品質亟待提升。目前,市場運作活力尚未完全恢複,面向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産品供需對接不暢。産品因缺乏充分應用和疊代熟化,專業化和精細化程度不高,無法高效、順暢地部署融入中小企業具體應用場景中,支撐企業管理和業務水準提升。

(三)未來發展預期轉弱,降低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原動力

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等因素影響,大陸大部分中小企業的生存壓力不斷攀升,降低了企業對數字化轉型的信心和動力,被迫或主動中斷了數字化轉型的資金、技術、人力、裝置等資源投入,數字化轉型工作遭遇停擺。一方面,中小企業對市場生存空間信心不足,無暇顧及轉型更新工作。中小企業自身規模不大、抗風險能力較低、融資能力不足,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大量中小企業陷入經營困境甚至瀕臨破産邊緣。為應對生産危機,中小企業首要工作是確定企業生産經營活動正常開展,而數字化轉型等提質增效類工作則被擱置。

另一方面, 中小企業對轉型的系統性規劃不足,零散的數字化應用給整體內建造成困難。部分中小企業為應對眼下的生存危機,采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零散地開展數字化建設,缺乏長期性、系統性、前瞻性的發展轉型規劃,導緻企業數字化轉型标準不統一、順序颠倒,為進一步推動資訊互聯和系統內建埋下技術隐患,影響了轉型成效,還消耗了企業大量資金,加重企業的财務負擔。

二、推動中小企業破解數字化轉型困局四大着力點

(一)生産力征信:加速裝置上雲,利用資料支撐征信評估,拓寬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融資管道

中小企業由于業務規模小、經營不透明、缺乏信用資訊,導緻征信融資難度較大。通過推動企業裝置上雲,基于裝置資料開展融資信用評估,能夠拓寬信用資料來源,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有力的融資服務。在企業層面,基于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等基礎設施推動裝置上雲聯網,打通企業内部資料流通閉環,實作裝置廣泛連結和動态監控,用生産資料為貸款背書,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缺征信”難題,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在金融機構層面,通過建立企業生産資料征信體系,推動信用評價模式更新,有效解決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之間征信資訊不對稱的難題,提高金融機構面向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的便利度和精準度。例如:常州天正基于I-Martrix 平台打造“生産力信用評估”模型,将工業裝置資料與風險評估、信用評級等金融業務結合,從生産力角度描述企業信用情況,已幫助 2000 餘家中小工業企業獲得金融機構授信 30 多億元。

(二)平台化交易:推動資料共享,搭建供需對接平台,穩定中小企業訂單擷取和資金流轉

中小企業普遍采取較為傳統的線下對接營銷方式,對抗産業鍊供給波動的韌性較差,容易出現企業訂單下滑、生産力閑置的情況。通過地方政府主導建立跨層級、跨地域的供應鍊供需對接平台,能夠整合上下遊資訊,提供供需對接比對服務,穩定中小企業的訂單和資金來源。一方面,基于線上平台建立适應性強、反應迅速的銷售管道,将線下銷售轉移到線上推廣,提高供需資訊的真實性和時效性,降低營銷活動成本,廣泛擷取訂單需求資訊,應對市場需求波動。

例如:上海奉賢區通過打造“雲上”供需對接平台,收集區内企業的庫存産品清單,幫助企業帶貨、找貨、銷貨,推進複工複産、複商複市。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利用平台訂單管理等線上功能,規範銷售推廣、合同簽署、物流配送、對賬開票等業務流程,提高交易效率、及時回收貨款、減少應收賬款壓力。例如:以“上上簽”“e 簽寶”等為代表的平台,為零售制造等客戶提供多場景的電子簽約 SaaS 解決方案,壓縮各類合同、證明檔案簽約周期,減少履約障礙,間接保障企業複工複産後的現金流穩定。

(三)規模化推廣:依托園區叢集,加快解決方案落地應用,保障中小企業轉型産品和服務供給

針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産品數量不足、品質不優等轉型難題,可以依托工業園區、産業叢集等載體,加速産品和解決方案應用推廣,打造供需雙方共赢的良好發展業态。一方面,充分利用工業園區、基地等産業叢集内行業集中、需求相似的特點,通過大量企業的真實生産資料,加快産品疊代熟化,培育簡單易用的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産品和服務。另一方面,數字化轉型服務商面向制造業集聚區進行産品推廣,通過“薄利多銷”的方式降低成本、拓寬收益,保障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服務商的盈利空間。例如:諸暨“襪藝小鎮”建設打造數字工場,基于平台賦能 2000 多家中小企業,占據世界襪業生産近 1/3 的份額,為企業生産經營提供數字化賦能,實作區域訂單資源、行業需求、資源要素的快速推送、集聚和內建,有力推動襪業産業從“量的優勢”向“質的勝勢”躍遷,疊代形成世界級襪業産業叢集先行區。

(四)标杆式引領:加強産業鍊協作,鼓勵先進帶動後進,豐富中小企業轉型思路和案例參考

由于專業技術、人才、經驗的不足,中小企業在開展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往往存在“不會轉”的情況。通過建立長效的經驗交流、幫扶互助機制,可以讓中小企業“有樣學樣”,營造良好的中小企業轉型氛圍。從産業鍊的角度看,鼓勵“鍊主”企業充分發揮産業鍊協同創新的帶動作用,将自身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積累的技術、方案和标準對外賦能,形成資訊互通、資源共享、能力協同的産業鍊數字化發展模式,帶動和幫助産業鍊上中小企業轉型發展。從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角度看,鼓勵各行業龍頭企業通過打造公共服務平台等方式,将自身在行業内數字化轉型的成果封裝成産品,對外輸出轉型服務,提高同行業中小企業轉型能力,“由大帶小”實作互利共赢。在中小企業内部,積極遴選各細分行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推廣中小企業自己的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和經驗,加深中小企業對數字化轉型的了解,鼓勵中小企業在現有方案基礎上“量體裁衣”,靈活開展技術、管理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例如:樹根互聯公司通過為烘幹機裝置安裝傳感器的方式,幫助廣州小微企業溫伴公司裝置上雲,提高烘幹機的承租率和裝置遠端運維保養能力,實作低門檻、低成本、高可靠數字化轉型,打造基于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的烘幹經濟共享新模式。

三、推動中小企業破解數字化轉型困局措施建議

(一)采取精準“輸血”,豐富中小企業金融服務體系

一是通過服務補貼、稅收減免、設立專項貸款等方式,為中小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提供資金支援,加快企業上雲上平台;二是通過政府主導積極推進建立權威、透明的制造業企業征信體系,利用資訊手段充分收集中小企業信用資訊,加強征信體系與金融機構資訊資料互通共享,降低中小企業征信融資難度;三是鼓勵銀行、基金協會等金融機構,面向中小企業建構多元化、梯度化金融産品線,豐富中小企業可選、可用的金融産品種類。

(二)加強供需對接,拓寬中小企業訂單擷取管道

一方面,通過主管部門引導行業協會、制造業龍頭企業、工業網際網路平台企業等主體,搭建面向中小企業供需對接公共服務平台,整合産業鍊供應鍊上下遊供需資訊,幫助中小企業廣泛對接優質客戶,降低中小企業營銷成本和難度。另一方面,基于公共服務平台等載體,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和數字化轉型服務商開放提供采購、交易、訂單跟蹤、财務管理等專業化、輕量化的業務 APP,提高中小企業銷售管理能力,增強中小企業應對供應鍊波動的韌性。

(三)培育轉型産品,加快中小企業轉型落地應用

一是完善工業網際網路平台、資料字典等領域的數字化轉型标準體系,加快細分行業中小企業轉型實施指南的編制和完善,為地方政府、平台企業、使用者企業等提供指引;二是重點培育一批低成本、輕量化、可複制的工業 APP 和解決方案,解決中小企業生産管理共性痛點難點,支援更多中小企業實踐數字化轉型更新;三是建構中小企業解決方案供應商資源池,梳理優質産品名錄,引導更多優質平台企業為中小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服務。

(四)營造良好生态,增強中小企業轉型信心後勁

一是在現行的優質中小企業培育體系中,探索增設數字化轉型培育和評選方向,增加遴選過程中對數字化轉型能力和成效的考察比重,打造一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标杆;二是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平台企業等技術創新主體,針對中小企業生産經營過程中面臨産品附加值低、議價權弱等問題,向中小企業提供免費或公益性的技術轉移、應用服務、人才教育訓練等支援,降低中小企業應用技術門檻;三是加強政策引導和宣貫力度,充分發揮行業聯盟、協會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通過專業論壇、供需對接會、現場會等形式,推廣細分行業優質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成功經驗,加深中小企業對數字化轉型的了解,提供數字化轉型案例參考,讓中小企業從同行業、同規模企業的實踐中歸納出轉型的可行路徑,增強中小企業實踐數字化轉型的信心和動力。

随着數字化轉型的發展,企業逐漸向數字化邁進,幫助企業有效解決經營性問題。那麼數字化轉型該怎麼做呢?

數字化轉型并不神秘,數字化轉型是一種經營方式、一種經營理念,是将企業相關的人、物料、裝置、資金等要素進行系統運轉,以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首先,資訊化不等于數字化。也許企業會經常聽到:我們有個什麼什麼系統,能解決你們什麼什麼問題;這種說法不能說錯。但是,抛開業務價值、業務閉環直接談系統的,都是片面的。

從所接觸過的客戶情況來說,每家多少都有自己的資訊化系統,那能不能算數字化轉型呢?隻能算部分數字化,比如CRM可以解決銷售過程管理、ERP可以解決内部規範化問題,都能夠完成企業資訊化管理,都有企業經營資料。

但對于企業來講,資料不是資産,資料所代表的東西才是資産,隻有高效的“盤活”資料才能真正算作數字化轉型。請注意重點是“盤活”、“盤活”、“盤活”。

通過串聯內建企業經營資料,“盤活”資料,通過對内和對外的資料處理及分析,改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提升經營效率和業務創新,這才能算是數字化轉型(如銷售智能化、服務改善、精準營銷等)。

簡單講,數字化轉型包括兩個方面:數字化和轉型。

1. 數字化:利用數字化系統,線下變為線上,資料上雲,整合資料(業務資料數字化)。

數字化轉型對于企業是長期的,對未來是可期待的。打造企業數字化轉型藍圖、建構支撐靈活傳遞的組織體系、适應穩定而又靈活的經營體系,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3大次元。 2. 轉型:依托數字化系統改變企業管理、優化業務流程、及時發現問題并處理、提升投入産出比(高效盤活資料資産)。

我總結數字化轉型就是3變2靠1能:

3變:線下變線上、人工變自動、無序變标準;

2靠:經營靠流程、增長靠資料;

1能:風險能預測;

數字化轉型不在大、不在多、不在複雜,而在于有效,能夠有效解決企業經營性問題,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流程改動,比如:降低50%的裝置維修率,也可以視為數字化轉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