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呦,中國女科學家得諾貝爾獎了!青蒿素背後的故事

呦,中國女科學家得諾貝爾獎了!青蒿素背後的故事

嘿,這是諾貝爾獎!

據諾貝爾獎網站報道,85歲的中國科學家屠瑜與另外兩位美日科學家威廉·坎貝爾(William C. Campbell)和村聰(Satoshi Mura)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塗玉從事中醫與中西醫結合多年,為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創造做出了突出貢獻。

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中國科研諾貝爾科學獎,這是中國醫學界有史以來頒發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就的最高獎項。

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戈德斯坦曾經說過:"生物醫學的發展主要是通過兩種不同的方式,一種是發現,另一種是發明和創造。"這是一種榮譽,我在兩條路上都走了,"他說。

誰是屠夫?

《鹿歌,野蒿素》中的名言,是屠夫名字的由來,而鹿吃野草,就是青蒿素。這就是安排,她的人生注定與青蒿素挂鈎,而這個國家人期待多年的諾貝爾獎,竟然來了這麼"中國風"。這位85歲的老人是中國中醫科學院(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終身研究員和首席研究員,也是青蒿素研究與開發中心的主任。作為青蒿素研發成果的代表人物,屠瑜在中國大陸獲得自然科學領域首位諾貝爾獎,成為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唯一的女性

塗偉1930年12月出生于浙江甯波。1951年,屠呦呦被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系)藥學系錄取,選修了當時公衆不感興趣的專業。她認為,藥學界最有可能最接近于探索曆史悠久的中醫藥領域,符合她自己的興趣和理想。在她的專業課程中,她對植物化學,草藥科學和植物分類學特别感興趣。1955年,大學畢業後,他被配置設定到衛生部直屬的中醫研究所(現為中醫藥研究院)。

1977年3月,第一篇題為"新型聚甾醇-青蒿素"的論文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小組的名義發表在《科學通報》上,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密切關注和關注。

1981年10月,在世界衛生組織等機構在北京主辦的國際青蒿素大會上,屠呦呦先生以首席發言人的身份作了青蒿素化學研究報告,引起了國内外代表的極大興趣。世衛組織官員在報告中說,從理論上講,任何新藥都有新的結構和工作方式,這可能會延緩耐藥性的發展并具有更長的壽命。很明顯,中國青蒿素符合這一要求。

作為中國中醫藥研究院的終身研究員,這位85歲的老人仍在前線工作。有自己的辦公室,但也有項目。

什麼是青蒿素?

青蒿素在中國民間又稱臭青蒿素和苦青蒿素,是一種菊花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國詩篇中,"鹿歌,野生青蒿素"中提到的對象是青蒿素。早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前秦醫學著作《五十二種病》就已經記載了植物青蒿素;公元340年.C,東津的葛洪在他的《肘部儲備急症》一書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素的脫熱功能,這是一種中藥處方。李世珍的《草本大綱》說,它可以"治好瘧疾的感冒和感冒"。

瘧疾是全球關注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在全世界普遍存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有92個國家和地區仍處于高和中度流行狀态,每年有1.5億例瘧疾病例和200多萬人死亡。

人類抗瘧疾的最強效藥物來自兩種植物提取物,19世紀初法國科學家從植物金雞皮中提取的奎甯,以及中國科學家在20世紀70年代從青蒿素中提取的青蒿素。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衛生組織)向惡性瘧疾流行的所有國家推薦了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

如何找到青蒿素抗瘧藥?

1971年10月4日,一雙眼睛緊張地盯着第191号青蒿素提取物樣品的抗瘧實驗的最終結果。随着測試結果的出現,整個實驗室都在沸騰:樣品對瘧疾寄生蟲的抑制率為100%!

這一曆史可以追溯到1967年5月23日,當時中國啟動了代号為"523"的"瘧疾藥物研究合作"項目。全國500多名科研人員中有60多個機關參加,屠夫就是其中之一。她被配置設定到中醫合作小組,主要從中醫的角度進行實驗研究。該項目的背後是如何發明新藥的嚴峻現實,是一個世界性的棘手問題,因為惡性瘧原蟲對以氯喹為代表的老一代抗瘧藥物具有耐藥性。瀕臨死亡之際,屠呦呦被任命為中醫藥"523"工程研究所科研組組長。在設施差、資訊管道差的條件下,在短時間内篩選出上千種中藥材,其難度不亞于大海撈針。但這些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礙反而激發了她的鬥志:通過曆代中藥材,走訪老中藥,連群衆都沒有放過信,屠夫終于在2000多種處方藥中組織了一款含有640多種草藥,包括青蒿素在内的"抗瘧單藥套"。在最初的動物實驗中,青蒿素的效果并不突出,尋找屠夫的工作陷入僵局。

"我們的祖先長期以來一直有用青蒿素治療瘧疾的經驗。為什麼我們不能這樣做?屠夫們再次翻閱古代文獻,尋找答案。《肘部儲備應急》中的幾句話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素一握,用兩升水漬,絞盤汁,盡力而為。"屠夫立即意識到,問題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炸'方法上,因為高溫會破壞青蒿素中的活性成分,她立即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使用低沸點溶劑進行實驗。

1971年,Butcher等人改用乙醚在沸點60攝氏度下提取青蒿素提取物,經過190多次實驗,發現青蒿素提取物對大鼠瘧疾、馬卡阿米德瘧疾寄生蟲的抑制率達到100%。1972年,研究結果被認真對待,研究人員從提取物中提取了青蒿素,一種活性抗瘧成分。在1972年3月舉行的"523計劃"會議上,屠夫在主題演講中報道了名為191的中性植物提取物。從那時起,青蒿素的研究不斷取得進展。屠夫集團的研究人員玉雲玉雲和鐘玉蓉成功獲得了提取物"青蒿素II"的結晶,兩年後,在一次座談會上,屠瑜首次公開提出了青蒿素II的分子式。

其他研究小組也取得了類似的進展。山東省寄生蟲病研究所與山東省中醫藥研究所合作提取了一種有效的單一抗瘧疾藥"黃青蒿素",雲南省藥物研究所也獲得了同樣有效的"黃青蒿素"。直到1974年初,從北京、山東和雲南提取的藥物才最初被認為是"相同的藥物"。

小規模比較研究表明,青蒿素比以前常用的氯喹藥物更有效,沒有副作用。

1992年,針對青蒿素成本高、瘧疾等缺點,她發明的抗瘧藥效是雙氫青蒿素的10倍"更新"。為了證明青蒿素在人類瘧疾中的療效,屠夫等人甚至勇敢地在自己體内進行了先行實驗。

雖然屠夫可能不是第一個發現青蒿素提取物的抗瘧作用的人(發現青蒿素的生根應該是中國第一個發現青蒿素抗瘧作用的人),也不是第一個分離出抗瘧有效單體的人,但她确立了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方法最有效,也是最實用的。

榮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

2011年,屠呦被授予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被稱為"諾貝爾風向标",斯坦福大學教授、拉斯克獎評委會成員露西·夏皮羅(Lucy Shapiro)将獎項頒發給屠呦呦,"屠夫小屋的發現,減輕了數億人的痛苦和困擾,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特别是100多個國家的兒童,"她說。她還贊揚了青蒿素的發現,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屠夫及其團隊的"洞察力、遠見和堅韌"。

青蒿素研制成功後,無論是申報國家級獎項,還是獲得國外獎項,都有一些不同的聲音。經過仔細調查,美國拉斯克獎評委在最終的官方檔案中表示,他們認可屠夫發現了青蒿素,而該獎項的關鍵是三個第一:首先将青蒿素帶入"523"項目,第一個提取具有100%活性的青蒿素,第一個将青蒿素應用于臨床并證明有效性。

2015年,他成為諾貝爾獎的新獲得者

屠宰成果:從中藥中分離出青蒿素用于瘧疾治療。

發現:青蒿素的開創性發現開創了瘧疾治療方法的新方法,使全世界數億人從這種"中藥"中受益。目前,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複方藥物已成為瘧疾的标準治療方法,世界衛生組織已将青蒿素及相關藥物列入其基本藥物清單。

屠呦呦在談到這個獎項時說:"沒有特别的感覺,有一些意外,但不是很出乎意料。"

"因為這不是我自己的榮譽,是中國所有科學家的榮譽,我們一起學習了幾十年,能夠獲得這個獎項并不奇怪。

獎品:920,000美元用于她的獨家一半。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将頒發總計800萬瑞典克朗(92萬美元),其中屠呦呦将獲得一半的獎金,另外兩位科學家将獲得另一半獎金。

貢獻:她的發現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委員會指出,青蒿素和阿米西星的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寄生蟲病的治療。全世界每年約有2億人感染瘧疾,青蒿素在全球瘧疾治療中使死亡率至少降低了20%,兒童死亡率至少降低了30%,僅在非洲每年就挽救了10萬人的生命。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浙江日報、科學時報、中國青年報、人民日報、新京報、法制晚報、成都商報等(張春明編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