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呦,中国女科学家得诺贝尔奖了!青蒿素背后的故事

呦,中国女科学家得诺贝尔奖了!青蒿素背后的故事

嘿,这是诺贝尔奖!

据诺贝尔奖网站报道,85岁的中国科学家屠瑜与另外两位美日科学家威廉·坎贝尔(William C. Campbell)和村聪(Satoshi Mura)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涂玉从事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多年,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创造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中国科研诺贝尔科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有史以来颁发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就的最高奖项。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戈德斯坦曾经说过:"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发现,另一种是发明和创造。"这是一种荣誉,我在两条路上都走了,"他说。

谁是屠夫?

《鹿歌,野蒿素》中的名言,是屠夫名字的由来,而鹿吃野草,就是青蒿素。这就是安排,她的人生注定与青蒿素挂钩,而这个国家人期待多年的诺贝尔奖,竟然来了这么"中国风"。这位85岁的老人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终身研究员和首席研究员,也是青蒿素研究与开发中心的主任。作为青蒿素研发成果的代表人物,屠瑜在中国大陆获得自然科学领域首位诺贝尔奖,成为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唯一的女性

涂伟1930年12月出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屠呦呦被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系)药学系录取,选修了当时公众不感兴趣的专业。她认为,药学界最有可能最接近于探索历史悠久的中医药领域,符合她自己的兴趣和理想。在她的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草药科学和植物分类学特别感兴趣。1955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所(现为中医药研究院)。

1977年3月,第一篇题为"新型聚甾醇-青蒿素"的论文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小组的名义发表在《科学通报》上,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和关注。

1981年10月,在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在北京主办的国际青蒿素大会上,屠呦呦先生以首席发言人的身份作了青蒿素化学研究报告,引起了国内外代表的极大兴趣。世卫组织官员在报告中说,从理论上讲,任何新药都有新的结构和工作方式,这可能会延缓耐药性的发展并具有更长的寿命。很明显,中国青蒿素符合这一要求。

作为中国中医药研究院的终身研究员,这位85岁的老人仍在前线工作。有自己的办公室,但也有项目。

什么是青蒿素?

青蒿素在中国民间又称臭青蒿素和苦青蒿素,是一种菊花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诗篇中,"鹿歌,野生青蒿素"中提到的对象是青蒿素。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前秦医学著作《五十二种病》就已经记载了植物青蒿素;公元340年.C,东津的葛洪在他的《肘部储备急症》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素的脱热功能,这是一种中药处方。李世珍的《草本大纲》说,它可以"治好疟疾的感冒和感冒"。

疟疾是全球关注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全世界普遍存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有92个国家和地区仍处于高和中度流行状态,每年有1.5亿例疟疾病例和200多万人死亡。

人类抗疟疾的最强效药物来自两种植物提取物,19世纪初法国科学家从植物金鸡皮中提取的奎宁,以及中国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从青蒿素中提取的青蒿素。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所有国家推荐了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

如何找到青蒿素抗疟药?

1971年10月4日,一双眼睛紧张地盯着第191号青蒿素提取物样品的抗疟实验的最终结果。随着测试结果的出现,整个实验室都在沸腾:样品对疟疾寄生虫的抑制率为100%!

这一历史可以追溯到1967年5月23日,当时中国启动了代号为"523"的"疟疾药物研究合作"项目。全国500多名科研人员中有60多个单位参加,屠夫就是其中之一。她被分配到中医合作小组,主要从中医的角度进行实验研究。该项目的背后是如何发明新药的严峻现实,是一个世界性的棘手问题,因为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物具有耐药性。濒临死亡之际,屠呦呦被任命为中医药"523"工程研究所科研组组长。在设施差、信息渠道差的条件下,在短时间内筛选出上千种中药材,其难度不亚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历代中药材,走访老中药,连群众都没有放过信,屠夫终于在2000多种处方药中组织了一款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素在内的"抗疟单药套"。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素的效果并不突出,寻找屠夫的工作陷入僵局。

"我们的祖先长期以来一直有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经验。为什么我们不能这样做?屠夫们再次翻阅古代文献,寻找答案。《肘部储备应急》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素一握,用两升水渍,绞盘汁,尽力而为。"屠夫立即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炸'方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素中的活性成分,她立即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使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1971年,Butcher等人改用乙醚在沸点60摄氏度下提取青蒿素提取物,经过190多次实验,发现青蒿素提取物对大鼠疟疾、马卡阿米德疟疾寄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1972年,研究结果被认真对待,研究人员从提取物中提取了青蒿素,一种活性抗疟成分。在1972年3月举行的"523计划"会议上,屠夫在主题演讲中报道了名为191的中性植物提取物。从那时起,青蒿素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屠夫集团的研究人员玉云玉云和钟玉蓉成功获得了提取物"青蒿素II"的结晶,两年后,在一次座谈会上,屠瑜首次公开提出了青蒿素II的分子式。

其他研究小组也取得了类似的进展。山东省寄生虫病研究所与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合作提取了一种有效的单一抗疟疾药"黄青蒿素",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也获得了同样有效的"黄青蒿素"。直到1974年初,从北京、山东和云南提取的药物才最初被认为是"相同的药物"。

小规模比较研究表明,青蒿素比以前常用的氯喹药物更有效,没有副作用。

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疟疾等缺点,她发明的抗疟药效是双氢青蒿素的10倍"升级"。为了证明青蒿素在人类疟疾中的疗效,屠夫等人甚至勇敢地在自己体内进行了先行实验。

虽然屠夫可能不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提取物的抗疟作用的人(发现青蒿素的生根应该是中国第一个发现青蒿素抗疟作用的人),也不是第一个分离出抗疟有效单体的人,但她确立了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方法最有效,也是最实用的。

荣获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

2011年,屠呦被授予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被称为"诺贝尔风向标",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委会成员露西·夏皮罗(Lucy Shapiro)将奖项颁发给屠呦呦,"屠夫小屋的发现,减轻了数亿人的痛苦和困扰,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特别是100多个国家的儿童,"她说。她还赞扬了青蒿素的发现,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屠夫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远见和坚韧"。

青蒿素研制成功后,无论是申报国家级奖项,还是获得国外奖项,都有一些不同的声音。经过仔细调查,美国拉斯克奖评委在最终的官方文件中表示,他们认可屠夫发现了青蒿素,而该奖项的关键是三个第一:首先将青蒿素带入"523"项目,第一个提取具有100%活性的青蒿素,第一个将青蒿素应用于临床并证明有效性。

2015年,他成为诺贝尔奖的新获得者

屠宰成果: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用于疟疾治疗。

发现:青蒿素的开创性发现开创了疟疾治疗方法的新方法,使全世界数亿人从这种"中药"中受益。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法,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青蒿素及相关药物列入其基本药物清单。

屠呦呦在谈到这个奖项时说:"没有特别的感觉,有一些意外,但不是很出乎意料。"

"因为这不是我自己的荣誉,是中国所有科学家的荣誉,我们一起学习了几十年,能够获得这个奖项并不奇怪。

奖品:920,000美元用于她的独家一半。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将颁发总计800万瑞典克朗(92万美元),其中屠呦呦将获得一半的奖金,另外两位科学家将获得另一半奖金。

贡献:她的发现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委员会指出,青蒿素和阿米西星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寄生虫病的治疗。全世界每年约有2亿人感染疟疾,青蒿素在全球疟疾治疗中使死亡率至少降低了20%,儿童死亡率至少降低了30%,仅在非洲每年就挽救了10万人的生命。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浙江日报、科学时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新京报、法制晚报、成都商报等(张春明编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