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強制解釋"的讨論
編者按:繼上一期發表了四篇關于"強制解釋"的來文之後,選擇了三篇關于該主題的回應文章,以加深正在進行的讨論。在這三篇文章中,第一篇是周賢在南京大學的文章。周賢是中國當代西方文學理論的著名作家。在他的文章中,他從1960年代以後各個學派對意義解釋的看法變化開始,并表明意義是複雜性和關系的産物,是以單因理論的意義解釋範式将被多因素關系理論範式所取代。這種觀點是他在前一次來文中提到的互相協商觀點的"意義"和"意義"的延續,也反映了他綜合的、包容性的學術特點。
第二幅是法國巴黎第三大學的Jeanyves Guérin的作品。他同意張江當代文學理論的認識論問題,認為這種批評是恰當的、深刻的。然而,他并不贊成整個西方文學話語的想法。法國的一些文學理論有曆史原因,在曆史進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文學理論也非常重視同時代的文學,是對當時文學現實的回應。正是這些文學理論進入美國大學後,才進入教學體系,被教條化。他指出,大西洋構成了文化障礙,當法語寫美國時,存在許多變化和問題。然而,他提請注意年輕一代,并指出年輕一代的學者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并克服了"單一方法",形成了一種"多元"的方法。
第三位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的Laurent Dubreuil。他的回應文章同意張江用"強制解釋"一詞來總結問題,指出正是這些理論方法導緻了文學研究的僵化。這在美國和今天的許多其他國家都很常見。但是,他認為,像德雷茲、德雷達,以及後來的巴迪烏和朗西爾這樣的人所做的,實際上是為了在哲學上完成文學思維的體驗,而不是試圖将理論"應用"到文學中。換句話說,這些人本質上是哲學家,而不是文學理論家。是以,他們從事"強迫解釋"不是他們的錯。是以,有趣的是,如果這些哲學家有他們自己的理由這樣做,那麼中國文學理論家似乎沒有理由用這些理論取代現有的文學理論。文章建議這些哲學家應該繼續"使用"文學,并呼籲批評家保持對文學的熱情。他認為,他和張江在這一點上是一緻的。
一塊石頭激起了一千波。《強制解釋》觸及了文學理論中一些重要而深層次的問題。國内外許多學者都從自己的學術背景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這不僅提高了這一命題在學術界的關注,而且有助于進一步深化這一命題的内涵。在讨論中,作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真相越清楚,我們就越相信這樣的讨論将有助于我們的理論意識,有助于中國文學理論和評論的健康發展。
文獻研究與研究文獻的不同範式
作者:周賢,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南京210023)教授。
法國的新批評是基于美國的理論
作家Jeanyves Guérin是法國巴黎第三大學法國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所學生院院長兼教授,是當代法國文學專家。譯者孫偉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副研究員。
保持你的文學激情
作家Laurent Dubreuil是康奈爾大學法語和比較文學系的教授,也是法語和批判理論方面的專家。翻譯家畢素珍是中國婦女學院的講師,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博士生。
"與人不一樣" - 西川的詩歌理論
摘要:西川的原創詩篇經常接近,洞察事物内在不可知的秘密,以最高目的為目的,安靜簡單、高貴、精緻。20世紀90年代以後,自我革命得以實作,尋找"大詩"存在的可能性,寫作對象和情感體驗不再是純粹的,大量的非詩意元素融入文本,頻頻使現代藝術手段成為可能。西川從"太像詩"到"太像詩"在兩極互動中,始終堅持"思考"的個性、奇異的想象力和良好的形式感的不變品質,是"變"與"正常"交錯走向成熟的。
作者羅振亞是南開大學藝術學院(天津300071)教授。
從文學意識形态到文學史——王增璇小說語言模式分析
摘要:王增軒在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文學界的奇迹,其最大的成功在于将書面、民間和口頭語言相結合,形成了"王氏語言模式"。這種模式率先形成了對當時話語禁忌的突破,達到了"陌生"的效果。王增璇的小說從革命時代的"大衆"話語中汲取民俗取向,從古典散文中汲取自由式文學意識,可以說是趙淑麗和沈從文的結合,進而促成了中國文學語言的革命性變革,形成了與西方文學截然不同的語言模式。然而,王增軒小說《大衆化》中的民俗取向,并不是指向下層階級,而是自由文化者個人主義訴求的反映,進而成為"新啟蒙"時代開啟20世紀文學史的典型案例,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劉旭是華東師範大學(上海200241)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痛苦》中的隐喻與女性精神空間
摘要: 張偉的新作《痛苦》将三代女性孤獨的生産片段置于特定的曆史痛點之下,隐喻地将民族悲劇的痛苦與生産的痛苦隐喻,用母親的堅韌象征着民族不屈不撓的生命力,用不同種族的血液融合來象征全球化和新曆史時代文化的滲透。對張偉作品的叙事分析表明,新作表明,小說從"斷裂"拉伸、隐喻和女性精神空間等方面,在拓展叙事空間、增加叙事密度、升華升華目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示範價值。
作者沈霞燕,廣東外貿大學中文學院教授(廣州510420)。
文獻:"參與"的分量和"超越"的重要性是無法承受的
摘要 文學活動的審美超越品質是其差別于其他人類活動的獨特屬性,也是它能夠有效擺脫世俗障礙、自由表達人性、弘揚人類良知的根本保證,但文學活動的這一特點必須在現實延伸的具體曆史程序中得到世俗的接受, 這就要求文學活動具有幹預真實曆史的功能。先驗的對立和介入的對立,成為文學運動的基本沖突。偏向于"超越",超越人物的文學很難得到現實的發展,無法承受其審美之光,偏愛"參與",文學受各種現實曆史條件的影響,很難保證自己的審美品格,也無法承受意識形态的重壓。對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文學活動的經驗和教訓,可以有力地回顧和邏輯分析。
作者:張海濤,西安石油大學(西安710065)中文系副教授;林春田,魯東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煙台 264000)。
論審美生活世界的新感性和重建:馬爾庫塞美學思想的根本問題
摘要: 針對人類遭受技術文明和現實社會壓迫的問題,馬爾庫塞提出了一種基于藝術和美學的新感性,并試圖在此基礎上建構一個審美生活的世界。在重建新感性和審美生活的世界中,商業化、快速成功、迎合低級品味是當代文學創作和研究必須克服的重要問題。當務之急是克服大衆藝術産業化、市場化的嚴重弊端,批判和遏制非人類技術所實作的娛樂主義。雖然藝術被賦予了進步和解放的神聖使命,但實作這一使命無疑是極其困難的。因為所有的藝術和美學都可能仍然被技術、世俗主義和現行制度同化,進而失去了對自然和力量的原始反叛和解構。同時,任何理論都必須在與現實的對話中拓展思想路徑。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新的感性及其與藝術和審美生活本身的親近,進而關注藝術、審美與人之間的互相交代,仍然是當代審美生活世界重建中應該探索的重要課題。
張顯根,武漢紡織大學時尚美學研究中心教授(武漢430073)。
不可翻譯的風格——阿多諾理論的美學意義
摘要:阿多諾式的理論與大學系統認可的論文有明顯的差別,後者在英語研究中以其"不可翻譯性"而聞名。這種"不可翻譯性"與阿多諾話語的困難主題和獨特風格密切相關,也與以經驗主義為主導的英國文化與以思辨哲學為主導的德國文化之間的差異密切相關。阿多諾的思想受到朔姆伯格、盧卡奇和本傑明等人的影響。在阿多諾看來,該理論是基于本傑明的"星團"概念,具有勳伯格"非調音音樂"的特征。作為"非同源性"哲學的優秀代表,它是反對"哲學透視主義"和促進"内在批判"的優秀批判風格。
作者:常培傑,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博士後(北京100732)。
藝術中生活政治的轉變:本傑明藝術理論的貢獻
摘要: 本文從福柯的生命政治理論出發,結合本傑明對生活政治的看法,考察了"機械再現時代的藝術作品"的生命政治機制所蘊含在藝術、媒介和技術三個次元上的斷裂與榮耀。本傑明在生命政治領域,"機械再現時代的藝術作品"賦予藝術與生命,技術具有政治含義,進而通過政治銘文的裝置技術呈現藝術;藝術的生活政治可以引發一種新的審美,産生一種新的機制。基于此,本傑明的宣告技術引發了藝術理論生活政治的轉變。
作者為江南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無錫214122)。
文化創意時代的審美生産
摘要: 文化創意時代的審美生産是知識經濟社會面臨的新問題。随着高度依賴文化創造力的當代社會知識和經濟的發展,以及文化創造力影響力的擴大,審美生産的積極推動日益突出。文章聚焦文化創意與美學在資源利用、概念生成、跨界融合、科技創新和符号創作中的内在關系,揭示了文化創意通過探索文化資源的價值,形成審美意識的特征,創造了審美文化符号和辨別的規律,提出了知識經濟時代的文化創造力。 已成為普遍的社會化美學産物;使審美的立足點積極涉及人類現實的存在、社會的良性發展、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是文化創意時代審美生産的基本任務。
作者李錫堅是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西安710062)教授。
馮雪峰文學批評中的"人民力量"和"主觀力量"
摘要:馮雪峰是中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家。20世紀40年代,他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對文學的基本問題,特别是文藝創作過程中的"客觀"和"主觀"問題做出了獨特的诠釋,提出了"人民的力量"和"主觀的力量"的概念,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鬥争的現實,反映了人民的新力量, 是革命現實主義、文學追求的目标,也是強調作家的主觀力量和主觀創造力,最終實作"人民權力"與"主觀力量"的統一。《人民力量》和《主觀力量》反映了馮雪峰對文藝創作過程中主要客觀關系的了解,對當下的文藝創作具有一定的啟蒙意義。
作者為江南214122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楊偉(無錫214122);
以綜合方式推動當代中國美學的發展——武漢大學進階教授劉剛基先生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雜志》(北京100026)編輯于武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