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蘇丹特派記者 謝佳君 環球時報記者 郭媛丹 趙覺珵】近期,蘇丹安全局勢持續惡化。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譚克非27日淩晨宣布,為保護中國在蘇丹人員生命财産安全,根據統一部署,中國軍隊于中原標準時間4月26日派海軍艦艇赴蘇丹接運撤離我在蘇人員。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擔負此次撤離任務的兵力由正在執行第43批護航任務的飛彈驅逐艦南甯艦和綜合補給艦微山湖艦臨時編組而成,攜帶艦載直升機1架,任務官兵490多名,其中特戰隊員數十名。首批随艦撤離的678人中,中國公民668名,外籍人員10名。中原標準時間27日下午3時,首批撤離人員已抵達沙特吉達港。一位曾執行過撤僑任務的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次蘇丹緊急撤離任務,不僅是中國海軍繼2011年利比亞撤離行動和2015年葉門撤離行動後,第三次執行海外緊急撤離任務,也是大陸第二次動用軍艦直接靠泊外國港口執行撤離任務,呈現出“三快”“三難”和“三利”的三大特點。同時,這表明中國海軍擔負撤僑任務已經成為新常态。對于中國海軍艦艇赴蘇丹撤僑,不少網友感歎:“這就是現實版的《萬裡歸途》”。
“請大家放心,我們來了”
“親愛的同胞們,大家辛苦了!請大家放心,我們來了,大家安全了!”27日,一則中國軍艦赴蘇丹撤僑的現場視訊在社交媒體廣泛傳播。視訊中,編隊指揮員的親切問候讓連日奔波的撤離人員感受到久違的安甯。現場人群不約而同激動地揮舞起手中的五星紅旗,高喊“祖國萬歲!祖國萬歲!”不少剛從戰亂區撤離的同胞流下激動的淚水。
根據統一部署,當地時間4月26日,中國海軍南甯艦、微山湖艦緊急赴蘇丹港,執行接運撤離我在蘇丹人員任務。這是中國海軍第三次執行撤僑行動。根據此前兩次撤僑經曆,此次任務艦艇由中國海軍第43批護航編隊艦艇執行。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受領任務後,第43批護航編隊立即調整有關兵力行動計劃,南甯艦、微山湖艦高速向蘇丹港機動,三亞艦繼續位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經過近一天一夜的連續高速航行,26日上午,南甯艦、微山湖艦提前抵達蘇丹港。停靠碼頭後,随艦官兵立即按計劃展開接運撤離行動各項準備工作,在碼頭劃設安全警戒區,設立集結、登記、安檢、登艦等區域,随艦特戰隊員全副武裝對現場實施警戒。
一位曾執行過撤僑任務的人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與2015年葉門撤僑行動一樣,兩次軍事行動都面臨危險環境,所靠泊港口國家都發生戰亂。但與上次相比,此次執行任務艦艇需要從亞丁灣經曼德海峽進入紅海抵達蘇丹港口,航行距離更遠,需要兩三天的航行,證明此次行動謀劃快、準備快、行動快。”該人士提到,此次行動有“三難”:危機突發,危機重重,協調困難。面對蘇丹國内不斷惡化的局勢,“軍艦靠泊港口需要外交部、國防部等部門和中國駐蘇丹大使館與當地協調,難度可想而知”。同時,此次撤僑行動有“三利”:有利于檢驗海軍遂行非戰争軍事行動的各種能力,有利于中國海軍積累經驗,進一步提高遂行緊急任務的軍事能力,也有利于中國海軍為國際社會提供越來越多的公共安全産品。
踏上軍艦就好像踏上國土
在官兵們期待的目光中,當地時間26日16時40分許,搭載首批随艦撤離人員的大巴車隊拖着揚起的塵土安全抵達碼頭。準備撤離的人員在中國駐蘇丹大使館從業人員和海軍官兵引導下,在碼頭進行登記和安檢後登艦,撤離過程安全、有序。兩艘軍艦抵達沙特吉達港完成人員轉接後,再次迅即奔赴蘇丹港,執行後續接運任務。
陳先生是某中企駐蘇丹的員工,他已于27日搭乘中國軍艦抵達沙特吉達。“身處戰亂之中,随時可能會有危險,是以我見到咱們的軍艦時真的無比激動”,陳先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踏上軍艦,就好像已經踏上了祖國的土地”。
陳先生說,在大使館從業人員合理組織安排下,登艦和下艦過程都安全有序,大家在吉達的食宿也得到妥善安排。目前,陳先生正在等待回國的進一步安排。
除上述撤離人員外,在中國駐埃塞俄比亞大使館的幫助下,部分在蘇丹中國公民從蘇丹首都喀土穆分批撤離至埃塞俄比亞。中國公民從默特馬口岸入境埃塞俄比亞,随後轉移至埃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據稱,首批經由埃塞撤離的中方人員通過埃塞口岸後于當地時間26日淩晨啟程回國。中國駐埃塞俄比亞大使館在此次撤離行動中給予了積極的響應和支援。
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甯27日介紹,截至目前,已有1300多名中國公民安全轉移,有的已搭乘中國軍艦、船隻離開蘇丹,有的正在離開途中。“在喀土穆以外還有少量中國公民,我們時刻關注着他們的安危,将繼續盡最大努力幫助他們。”
中國外交部領事司司長吳玺此前提到,從蘇丹安全撤離的同胞包括香港特區居民。中國是蘇丹内部沖突爆發以來有組織撤離人員最多的國家。
“國家利益所至,海軍航迹必達”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撤離行動中,中方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協助外國公民撤離,截至目前,已幫助5個國家的公民乘坐中國艦船撤離蘇丹,還有其他國家向中方提出協助撤離,中方将繼續盡可能予以協助。
記者注意到,此次從蘇丹首批随艦撤離的678人中,包括外籍人員10名。2015年葉門撤僑中,中國艦艇搭載了279名來自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亞、新加坡、意大利、波蘭、德國、加拿大、英國、印度、日本等15個國家的公民。
一位參加過撤僑任務的人士27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是中國軍隊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又一次生動實踐。該人士還分析說,軍艦之是以選擇停靠在沙特吉達港是因為蘇丹和沙特同處紅海海域,距離更近,沙特保障條件相對也更好。
上述人士表示,從三次撤僑行動可以看出,中國海軍在應對撤僑任務時越來越成熟,執行任務艦艇編組也呈現多樣化。該人士還提到,2011年利比亞撤僑,中國海軍抵達地中海,護送撤離人員抵達歐洲國家希臘。2015年葉門撤僑,三艘艦艇從位于阿拉伯海的葉門出發,搭載撤離人員分别抵達位于非洲的吉布地和亞洲的阿曼,這次蘇丹撤僑則從紅海海域搭載撤離人員抵達亞洲的沙特。“這說明中國的朋友遍天下,艦艇進入主權國領海,必須經過主權國同意,在短時間内就能得到準許說明曆次撤僑行動中中國與艦艇停靠港口國的關系友好,得到了對方的大力協助。”
“祖國始終是海外同胞的堅強後盾”,在網絡平台釋出的撤僑現場照片和視訊下,不少網友贊揚道:“國家利益所至,海軍航迹必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