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我思辨的力量-追求完美的内心驅動

      這些年很多朋友通過郵件等方式與我交流,希望了解到一些學習和成長的方法。我認為對于每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成長方法是不同的,而成長這種事情與每個人閱曆和性格有很大的關系,不太好一概而論,我抛一個在我認知範圍的共性:“自我思辨”,對工作中的一些影響(雖然這不是個人成長的唯一因素,但它一定是個人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這種能力應該說每個人都天生具備的,可能由于工作環境或自身因素閱曆等因素,導緻我們自然下意識地就忘卻自己有這個能力,或者弱化和不願意使用這種能力,通俗點講:“熱衷于體力上的勤奮和重複,懶惰于不願意去思考”。

自我思辨的力量-追求完美的内心驅動

      很多人會認為這不就是思考嗎,誰不會嗎?意義上是存在包含關系,思考是更廣的概念,思考包含了大腦幾乎一切行為,包含了情感、了解、忍耐、自私、奉獻、愛心等等,而思辨更偏重于邏輯推理,哲學上講是理論推導或純概念推理,它需要基于“大量資訊搜集”,掌握大量的現實資訊的前提下進行假想、推理、推導、科學驗證。當大腦掌握足夠多的資訊,就會開始發覺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是以我認為思辨是基于現實資訊采集後的自我思維辯論,除了單純的思考外,還有一個“辯”的過程。

     在我這麼多年工作以來,很多人具備思考的能力但缺乏“辯”的耐心,另外,“辯”并僅僅是很多人一起開辯論會,單純的辯論會,如果大家沒做太多功課,是不會有什麼目的地的,這樣的辯論得到的結論也未必會比單純自我思辨好,表面上看是集多人的思維智慧所大成,但如果大家都沒怎麼做功課的話,可能就是一個大雜燴。

     一個人對事物本身的追求和看法,與性格和對事物本身的認知有一定的關系,認知主要源于知識,知識又可以分為是科學知識、行業知識、技術細節等等。性格和閱曆決定了你的思維方式的種類,當你在判定A、B兩個方向誰更好的時候,内心通常是有自我認知的,抛開主管臆斷,産生認知就需要一個大腦的“思辨”過程。

     遇到複雜的問題,需要在基于知識和經驗進行一些假設和推導,推導到了大家都認可的“公理”階段,我們就認為問題找到了根源(公理未必是永恒的絕對真理,但是現實世界的絕對真理,是人類當下認知的絕對真理),這個過程需要地通過順藤摸瓜的方式進行思辨推敲,等等方法學,總之思辨是影響我們對事物認知的關鍵因素之一。

古代大哲們的自我思辨

      古今中國外,著名的大哲們,他們最初都是通過思辨的方式在引領着這個世界某個時代和階段。有人甚至窮其一生在思考和推敲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是“平的”還是“球形”,還是漂浮在水面上的船.....

       這些認知可能在很多現代人眼中,會覺得古人非常的愚蠢和無知,未必然,古人的智慧其實并不比現代人差,尤其是古代的大哲們很多人智商應該非常高(例如牛頓),隻是當時古人們對資訊的搜集比較少(我們隻是從小被灌輸了地球是一個球形而已),其實我相信任何人在面對未知的時候,都會産生一種沒有概念的恐懼現象,而這種未知的突破就需要人具備一種能力:“思辨”。

     PS:古人不知道地球是圓的,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就像我們今天不知道黑洞裡面到底什麼樣子,宇宙有沒有邊界,是否存在多遠宇宙和4維以上的空間、是否存在外星文明一樣的道理,我們都是在做一些猜測,我們掌握的資訊量還需要進一步擴大。

自我思辨的力量-追求完美的内心驅動

       從古代,無論是國外的天文學家,還是中國夜觀星象的孔明,還有總結出24氣節、陰曆指導農作物生産、中醫等等,都代表着古人的智慧在通過各種方式、實驗驗證,将很多世界的規律總結出來,并在規律基礎上進行公式化,總結經驗然後加以推導就可以得出越來越多的結論(國小老師告訴我們要舉一反三)。

      就算是現代科學的發展,這種求知和思辨的思路方法也未曾改變。中國古代的很多發明創新,相對國外來講,更偏重于現實的總結和簡單思辨性的思考,總結下來的更多是讓人不易了解的易經太極八卦的比較玄的東西,在中國古代大家更習慣于叫做高深莫測可預測過去未來,乃世外高人或聖人之類的,總之到一定程度後總結出來很多感覺和境界上東西會開始偏多。

       老外們的思路相對平一些,更加注重于在現實總結基礎上抽象出很多的單純的數學、幾何、實體、化學公式等等,在這個基礎上其實也算是一種現實總結,不過基于這些公式理論,可以從宏觀世界走入微觀世界,理論上可以走得更遠(除非有我們無法了解的神學存在),就當今這個世界,國外這些更為嚴謹的科學思路也正是我們需要去學習的,否則我們還在過去一樣覺得自己刀槍不入,拿着大刀露出大胸肌去對抗别人的槍炮。

      所謂的科學研究或工程研究的基本道理也是如此,在技術和科學上要深度發展,需要有一種基本的素養就是“思辨”,具備這種習慣,才會有習慣對于未知世界提出大膽的假設和實驗論證,這些創新無論是小創新還是大創新,你的思維都會陷入一片空白區,大多數人隻能讓别人來灌輸這個空白區(就像老師告訴我們地球是圓的,是以我們天生認知地球就是圓的,就像古人一直認為大地是平的,當有人說地球不是平的時候,會遭到人們的反感,乃至與宗教排斥),敢去想這塊空白區的人是具備足夠多知識和資訊的人而且對事物有完美追求的人,這類人少之又少,敢去把空白區落地的人也同樣不多,因為沒有人做過,不知道能不能行得通,也不知道行得通過後有什麼問題,也不知道用什麼方式來做會更好。

人類的大腦空白區在不斷拓展邊界

       當有人總結出1+1=2加法運算時,就開始就有人再推敲更高的運算數,這算是順延,而不是一個大的空白突破。但當有人發明了乘除法、開根号、微積分等等,人類就開始逐漸走入科學的深淵,大家要知道,如果當初沒有人去發明最基礎的數學,後人是不可能突然就發明微積分的。

      同樣的去看實體學等學科理論也是如此,在我們認知世界的真理在随着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很多真理可能存活的時間會很長,但就曆史來看,它遲早會被推翻,這就是發展,發展的過程也必然是基于過去,過去的東西就是對我們大腦空白的灌輸,還會加上一些自己的了解。人類的智慧習慣性就會基于現實考慮到很多不完美的地方,然後去試圖尋找到一個更完美的方法(這也許就是人生之中除了錢以外的樂趣所在吧),但尋找出來是否真的又是完美的呢?未必,後人一定還會發現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我們人類的智慧也僅此而已,是以不用有過多的高矮胖瘦,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可以有一顆追求完美的心态,但是不要去想到把所有事情做到後無來者,那是不可能的,隻要保持這份赤子之心,就可以去改變你力所能及的事情,世界也會因為我們點滴的付出而在改變,而我們也從中能尋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樂趣所在這才是最為關鍵的。

自我思辨的力量-追求完美的内心驅動

      And,做任何未知的事情,一定會遇到短期内想不清楚的事情,那是因為我們腦袋有空白區,有的空白區是可以通過更多資訊的搜集,更多知識的搜集來彌補的。有的空白區,就是需要我們苦思冥想的,我覺得這個過程更像是“思辨”,你逐漸發現世界上的很多事情的解法就是那麼一些常見的邏輯方法,最後看的誰更專注、誰更有方法、誰更會變通。

創新

       相比于古代的大哲們,他們窮其一生智慧在一些領域,這些智慧改變着人類的發展,改變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我們這些創新根本算不上什麼,不過這樣進階的習慣還是可以學習的,畢竟大師級的人都具備的素養,一定是可以幫助我們把工作做得更好的基礎,這些思維會幫助我們在公司中做一些小創新,乃至相對大一些的創新點。

自我思辨的力量-追求完美的内心驅動

       通常在一些創新領域,無論是技術還是業務,那怕是産品的大的改動,一定會存在争論的過程,但這個過程一定并不是簡單的互相抛問題的過程,這樣做下去事情是不會有什麼結論的,也通常不會有什麼太實質意義上的進展。提出創新的東西就像第一個說地球是圓形的人、第一個提出光速是有限的人一定會被怼得很慘,這個時候需要有人去通過實踐去找到一條可以證明的方法。

       可行的方法未必是最好的,但是這是敢于突破是需要勇氣和決心的,更需要堅持和内心的力量。當我們發現這個創新道路上這個方向是正确的,方案未必是最好的,我們後面可以會對事物看得跟清楚,看到更遠的未來。

      簡單來講,站在高峰上有一台望遠鏡平視前方就能看到很遠的地方,而你要使用這個台望遠鏡的前提是你必須先站上高峰,創新道路上比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你不知道你越過這個高山是否能看到希望的曙光。那麼,當你想去創新的時候,你隻有越過一個高峰才知道後面的路是怎麼回事,先邁出去第一步,下一步自然就會比現在了解得清楚得多(也許我們人類的智慧就是被上帝限制在這個範圍的,^_^,漫威電影智慧之王鋼鐵俠雖然也會做大量的論證,但是首次穿上戰衣的時候也是和賈維斯說:我老爹給我說,先做再說),話說回來,咱們也不能因為先做再說這個道理,在做當下的事情的時候就可以稀裡糊塗地亂搞,我們還是得有一套思路,這套思路的整理也是需要思辨的,例如選型。

      思辨可以幫助我們探索未知領域的自我辯證,這與發散思維的主要差別在于發散思維主要展現在頭腦風暴上,而不是去推導論證上面,無論這種論證是基于已有數學實體的定理,還是基于對事物存在的公共認知。

選型

    對于具體的一件事情的選型,假如有3個人參與,他們探讨之前是沒有做任何思考的,自然也沒有想過有幾種解法(例如:A、B、C、D、E 這5種)以及每種方式的優缺點,每種方式能解決掉多少問題和在未來的适應性。那麼在實際讨論的時候,就有可能在讨論結束的時候才剛剛提出有可能有A、B兩種方式,另一個極端是稍微沾邊的方式都會被提出來(那怕是極為不靠譜的千奇百怪的解法)。

     但是無論如何,解法是否足夠好,其實是還沒有進行深度思考的。如果大家有足夠多的思考,經過了初步的大腦的自我辨,就會在讨論前就會有人先想到A、B解法,另一個人想到了B和C,還有人可能會想到了A和C,3個人都比較資深,在自我思考的時候都考慮到了D、E兩種解法,但他們都會覺得D和E的做法太愚蠢了,不應該作為備選項,那麼3個人在真正讨論時根本就不會提到D和E。

      PS:同理,無論A、B、C都一定不是完美的,他們一定會有沖突點,這裡面就需要一種思辨後的量化結論。

      進而,這3個人每個人的思維都有1~2種方案,并且他們内心都有量化對比了,這些量化的對比在真正探讨之前,就會通過一些方式進行觀點碰撞,大家對已知現存的問題、未來可能的問題可以互相抛出來彌補資訊缺失,就對成本、效率、收益等有更綜合的衡量,那麼各自會心裡會更有底。當真正開始正式讨論的時候,大家基本方向和思路就是統一的了,隻是還有少部分問題還需要一起探讨。

自我思辨的力量-追求完美的内心驅動

     也許除了A、B、C之中的最佳方案外,還有一個X方案可能是一個更完美的方案,但由于我們對現實認知的有限性,我們苦思冥想後,隻能暫時想到A、B、C然後擇優的過程,X方案超出了我們認知的範圍,我認為這完全沒問題,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完美的方案和科學,我們都是在不斷追求真谛過程中,在接近真谛的過程中,我們隻要能理清楚,今天A、B、C是我們今天能想到的幾條可行之路,在其中擇優後對比現狀會更好,而且好很多,對比我們的投入會多很多,那就是值得的,那就是對這個團隊和公司乃至這個社會是具有價值的。這種溝通方式結合多人溝通就類似于“高效溝通”、“高效會議”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僅僅要有主題和目标以及流程的控制還得有足夠多的功課。

    PS:古人們也在“假設地球是平的”基礎上通常抽象出了很多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今天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也是建立在宇宙不變量基礎上測算出來的,也就是一定要基于一個現存量才會有更多的推導。

執行力

     無論是一個程式員、程式員的老闆、産品經理等,隻要真正想把某些事情做好,就需要具備思辨的執行力。拿程式員在實作程式邏輯來講吧,拿到的設計文檔,是不可能事無巨細面面俱到的,設計者無論如何思辨一定有未曾考慮到的細節,在真正落地細節的時候一定會有他沒考慮到的地方,這個時候需要程式員自身對業務背景、技術、使用者的了解的基礎上做出一定程度的“思辨”,這種思辨的結果與設計偏差很大,那麼就需要有所探讨,如果是設計上的完美補充,那就是錦上添花。這樣做出來的事情會更加有血有肉,同時在系統設計上會更加具備擴充能力,而這些都源自于你對事物有一顆追求完美的内心在趨勢,在職場上大家通常叫:主動思考。

     如果我們徹底失去了這種能力,就可能會産生一種現象:當别人提出A的時候,就會提出:A1、A2、A3...An怎麼做,講到A1的時候,就會有A1.1、A1.2怎麼做,然後到A1.1.1、A1.1.2.....。我相信這裡面大大小小的問題中8~9層以上的問題都是簡單想一下就知道怎麼做的,這種是完全沒有做任何思辨功課的溝通了,這種溝通沒有多大意義。

     如果經過自己的思考,覺得這個方向不認可就提出來不認可的原因,什麼方式會更好。如果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就自己去想辦法,解決方案也可以在交流中Share出來,複雜的問題解決方法還可能會産生很多創新。自己暫時沒想通的解決方案或者覺得沖突的沒看明白的,值得拿出來讨論的。換句話說,也就是當大家開始探讨執行細節時,就不存在這個事情該不該做的而是一定要做,除非有一個更強大的理由,做法上也基本大家事先有一個初步的交流的,幾個大緻的思路基本是确定下來的,大家都對雙方的想法有足夠的了解才能叫大方向大家是一緻的,資訊不一緻和執行細節可以再由誰去理清楚Share出來大家一起Review,因為很多事情都不是大家在沒有任何功課準備的前提下讨論清楚的(這裡指大家在共建基礎上的認知,大家如果在本身認知上有分歧,尤其跨團隊存在屁股問題是另一回事)。

     思辨與皮球,踢皮球的事情通常在職場上經常發生,不過思辨是讓我們對于踢皮球的事情提出質疑的最大關鍵,這個時候需要更冷靜的梳理,這是一種梳理的思辨,才能找到一種事情上的平衡和制衡方法,否則很多事情都會向着無解的方向去發展。這樣就沒有任何意義了,是以在這種事情上發生沖突的時候,我們習慣要站在另一個次元去看清沖突點,工作用踢皮球的事情從邏輯上講一定是會自相沖突的,隻是大家是否願意認知到這種沖突而已。

    歸總到執行力上,整體上更重要的是資訊暢通和協同,失去這個就是一定會失去執行力,假如人的腦袋和腿被拆開了,那麼大腦希望腿邁出一步腿會聽話嗎?把一個團隊比作人身上的各個部位,資訊暢通和了解一緻是前提,也就是身體的協調性是前提,資訊的了解和思辨就是互相執行的有效性,當腦袋和退步的資訊中斷時,這就是癱瘓,此時隻能用手去掰這個腿去動;當你把資訊傳達給腿,但腿不認知這個指令,或者這個指令在傳達過程中被改變,讓腿向前走它卻向後走或向右走,讓其跑它非要跳,最終導緻執行力存在巨大的問題,這樣的比喻不知道大家是否認同。當然,執行力還有一個時間管理學和項目管理學在裡面,這是另一個角度,在一些協調一緻的組織内部,時間管理學和項目管理學對于大家來講隻是短期重點的方向問題,而不協調代表不具備戰鬥力,再好的時間管理學和項目管理學最終也會泥牛入海。

    一件大的事情的執行會分階段,分階段這個技巧會根據背景不同而不同,在資源足夠的前提下,我們通常會按照使用者優先、體驗優先、收入優先、技術驅動優先等法則,在一些資源不充足和技術周期性上的考慮會先考慮先捏軟柿子然後集中突破的原則等等方式,都是我們思考問題的方法。

     PS:關于執行力還有一些人際關系之間的問題,這是一門非常複雜的學問,我們不在這裡讨論。

解決問題

      就解決問題的手段來講,也是一個思辨的過程,為什麼,很多你未曾解決過的問題,一定會很多“猜測”(當然猜測也通常建立在我們對很多技術掌握的量和深度上),這種大膽的猜測就是趨勢我們去做一些小實驗,或者做排除法和在大腦排了優先級,很多時候老天會玩弄我們,有些時候我們最認為不會發生的低級問題發生了,可能在我們在大腦的最初排序時把它排在了大腦最後的部分,這些都是我們對未知不熟悉導緻的,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當我們對事情有足夠熟悉,就會産生一條經驗性的法則,這有點像自然意識甚至于有點像肌肉記憶,What?大腦對這類問題、原因、解法見得足夠多,形成了大腦自然意識下的“AI訓練模型”,是以當再次遇到有點類似的問題的時候,下意識會從大腦搬出模型進行結果推導,在我們看來就是形成了一條自然的經驗法則,^_^。

      而問題本身來講,排查的過程通常有順藤摸瓜法則、舉證法、排除法、二分法則、分支法、排序法、回溯法等等方法(好像在将算法),這些在人類的大腦的自然意識方式,其實就是簡單算法的變種,大腦會顯得更為靈活變通。

      解決問題會經常陷入一種陷入一種幻覺:“見鬼了,怎麼會發生這樣子的事情?”,此時此刻,無論在交流還是自我思辨的時候,要堅持一種信念,問題一定出在我們忽略的某個細節上了,甚至于是一個非常低級的問題(往往約低級的問題越容易被忽略),要好好多理一理系統的運作機制,看看有沒有什麼細節忽略了,那些細節可能會導緻這類問題。

      解決問題不要嘗試将問題帶入無人區的灰色地帶:既不是使用者的問題,又不是A子產品的問題,也不是B子產品的問題,也不是C子產品的問題。那麼換個次元看(或者叫換位思考),到底誰的問題?這樣就沒有任何意義,如果上下遊協調出了問題就找到合适的切入點,如果這問題很難搞,能否大範圍降低問題出現的機率,行業内其他人是否遇到類似的問題,他們是如何解決的,如果最終還是解決不掉,再去考慮如何通過外圍手段緩解問題,這是我們思維碰撞過程中需要去想的,也是整理的方法學。

      定位問題的現象和範圍,通過現象和範圍定位可能産生的原因以及原因的占比,以及定位到每一個原因發生的根源,從根源上把問題去解決掉,此時可能一個根源上引起的諸多問題都被解決了。舉個例子:村裡最近很多人死,死的原因最後查出來是瘟疫,瘟疫的源頭是水源,水源的源頭在山上的某個分流,山上某些動物的腐爛的屍體導緻水源污染,要找到這個被污染的源頭,我們需要有足夠的思路方法和耐心,拔掉源頭下遊自然幹淨無比,如果有人有更多的耐心,可能還會去追查動物死掉的原因。治标的方法,有點像就問題解問題的項目思路,例如:加淨水器,加消毒水,加去味的化學藥品等等,這樣既無法根本性解決問題,而且還會可能會讓村民染上其它的病。而極端性的初級做法,隻是簡單的把已經死掉的人埋掉或燒掉或隔離等措施(當然這是必須的),其它任何措施都沒有,也就是繼續保持現狀(有點類似于我們遇到某些問題重新開機是最終極的解決辦法,但是重新開機後就不再管了)。

       思辨于我們是否值得去解決某些問題,這個看重要性和投入的産出,而這個産出是否為長期持續的來衡量綜合價值,當你認清楚這一點,心裡就會有量化思維,那麼對一些事情就會堅定不移。

      PS:上面提到的這些思辨場景,其實都需要基于你對背景非常了解,對相關知識非常清楚。

思辨與成長

      思辨讓我們無論在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還是技術能力上都會成長更快,讓我們習慣性沉澱事情、總結方法和經驗,這樣的習慣會讓我們對自己逐漸有更高的要求,理論上講這種習慣的延續是可以适應任何新的環境(當然還和其它很多因素有關,例如性格和觀察力)。

      思辨讓我們對業務的了解會更透徹,對産品系統架構和運作機制會更為清晰,這種習慣可以讓你逐漸地從小的細節到宏觀大局都會有更清晰的認知,這樣你會很多事情更加駕馭自如,對未來的了解和把控會更加遊刃有餘。

      思辨讓我們具備一種對未知挑戰擁有恐懼的同時,也擁有者着一份激情,在突破未知的一層一層窗戶紙的過程中帶着無比的驚喜,這種過程相比于被灌輸結果的人是無法體會到的,也是無法領悟那種事情所帶來的人生樂趣,這裡面很多樂趣也是值得我們終生去回味無窮的。而這種能力将會伴随你的終生,這種能力并不會随着時代的變遷而改變,因為時代的改變隻是認知資訊的變化,當你有足夠的認知資訊,這些能力是都是别人所不具備的。

      思辨的能力也通常不會随着行業和技術棧本身的改變而改變,這是一種習慣,你對事物的認知擁有一種習慣,對新的領域通常是一個資訊搜集和客觀認知的過程(當然這個過程肯定需要花時間)。

      思辨的方式讓我們更容易看清楚事物的兩面性,從更為客觀的角度去認知事物本身,善于将别人優勢納入到自己的體系或将自己的優勢去融入到另一個體系中,而不是單純根據别人的說明和文檔照搬後,然後再來解決可能曾經走過的坑,因為别人介紹的東西永遠都是完美的,這都是一些思維方式與習慣,也是自我思辨的過程。

      思辨可以讓你對現實價值和技術有更充分的認識,你會更加懂得如何去利用你的能力為團體或公司做出更有效的價值。

      思辨可以讓我們對事物本身的認知突破于課本、文檔,在一定閱曆的基礎上,會對事物的認知會有更多的了解和領悟。

      ......

       每個人思辨的方法學和理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己的性格和閱曆,我們可以時常保持一種思辨的日常習慣,例如:平時對事物和問題提出為什麼是這樣的?為什麼要這樣做?等等,都是對客觀事實的挑戰和對完美的追求,我們需要有一種保持,但這并不夠,提出這種問題誰都會,能提出關鍵性問題是需要思辨的,能将各種問題在腦袋裡面或紙上推導一遍得出一些初步結論也是需要大腦之中有一種辯論的過程的,相信這樣的習慣會讓你成長得更快。

      總之,思辨應該是我們成長中的重要特質之一(雖然不是唯一的),我們在思辨的過程中,可以讓我們成長得更好,另外也能尋找到人生之中的諸多樂趣和值得回味的東西。

     PS:很少寫這種不算是技術文章的概念性文章(^_^,有很多技術細節也不能寫),很抽象,希望對讀者朋友有所幫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