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自我思辨的力量-追求完美的内心驱动

      这些年很多朋友通过邮件等方式与我交流,希望了解到一些学习和成长的方法。我认为对于每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成长方法是不同的,而成长这种事情与每个人阅历和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不太好一概而论,我抛一个在我认知范围的共性:“自我思辨”,对工作中的一些影响(虽然这不是个人成长的唯一因素,但它一定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能力应该说每个人都天生具备的,可能由于工作环境或自身因素阅历等因素,导致我们自然下意识地就忘却自己有这个能力,或者弱化和不愿意使用这种能力,通俗点讲:“热衷于体力上的勤奋和重复,懒惰于不愿意去思考”。

自我思辨的力量-追求完美的内心驱动

      很多人会认为这不就是思考吗,谁不会吗?意义上是存在包含关系,思考是更广的概念,思考包含了大脑几乎一切行为,包含了情感、理解、忍耐、自私、奉献、爱心等等,而思辨更偏重于逻辑推理,哲学上讲是理论推导或纯概念推理,它需要基于“大量信息搜集”,掌握大量的现实信息的前提下进行假想、推理、推导、科学验证。当大脑掌握足够多的信息,就会开始发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所以我认为思辨是基于现实信息采集后的自我思维辩论,除了单纯的思考外,还有一个“辩”的过程。

     在我这么多年工作以来,很多人具备思考的能力但缺乏“辩”的耐心,另外,“辩”并仅仅是很多人一起开辩论会,单纯的辩论会,如果大家没做太多功课,是不会有什么目的地的,这样的辩论得到的结论也未必会比单纯自我思辨好,表面上看是集多人的思维智慧所大成,但如果大家都没怎么做功课的话,可能就是一个大杂烩。

     一个人对事物本身的追求和看法,与性格和对事物本身的认知有一定的关系,认知主要源于知识,知识又可以分为是科学知识、行业知识、技术细节等等。性格和阅历决定了你的思维方式的种类,当你在判定A、B两个方向谁更好的时候,内心通常是有自我认知的,抛开主管臆断,产生认知就需要一个大脑的“思辨”过程。

     遇到复杂的问题,需要在基于知识和经验进行一些假设和推导,推导到了大家都认可的“公理”阶段,我们就认为问题找到了根源(公理未必是永恒的绝对真理,但是现实世界的绝对真理,是人类当下认知的绝对真理),这个过程需要地通过顺藤摸瓜的方式进行思辨推敲,等等方法学,总之思辨是影响我们对事物认知的关键因素之一。

古代大哲们的自我思辨

      古今中国外,著名的大哲们,他们最初都是通过思辨的方式在引领着这个世界某个时代和阶段。有人甚至穷其一生在思考和推敲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平的”还是“球形”,还是漂浮在水面上的船.....

       这些认知可能在很多现代人眼中,会觉得古人非常的愚蠢和无知,未必然,古人的智慧其实并不比现代人差,尤其是古代的大哲们很多人智商应该非常高(例如牛顿),只是当时古人们对信息的搜集比较少(我们只是从小被灌输了地球是一个球形而已),其实我相信任何人在面对未知的时候,都会产生一种没有概念的恐惧现象,而这种未知的突破就需要人具备一种能力:“思辨”。

     PS:古人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就像我们今天不知道黑洞里面到底什么样子,宇宙有没有边界,是否存在多远宇宙和4维以上的空间、是否存在外星文明一样的道理,我们都是在做一些猜测,我们掌握的信息量还需要进一步扩大。

自我思辨的力量-追求完美的内心驱动

       从古代,无论是国外的天文学家,还是中国夜观星象的孔明,还有总结出24气节、阴历指导农作物生产、中医等等,都代表着古人的智慧在通过各种方式、实验验证,将很多世界的规律总结出来,并在规律基础上进行公式化,总结经验然后加以推导就可以得出越来越多的结论(小学老师告诉我们要举一反三)。

      就算是现代科学的发展,这种求知和思辨的思路方法也未曾改变。中国古代的很多发明创新,相对国外来讲,更偏重于现实的总结和简单思辨性的思考,总结下来的更多是让人不易理解的易经太极八卦的比较玄的东西,在中国古代大家更习惯于叫做高深莫测可预测过去未来,乃世外高人或圣人之类的,总之到一定程度后总结出来很多感觉和境界上东西会开始偏多。

       老外们的思路相对平一些,更加注重于在现实总结基础上抽象出很多的单纯的数学、几何、物理、化学公式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其实也算是一种现实总结,不过基于这些公式理论,可以从宏观世界走入微观世界,理论上可以走得更远(除非有我们无法理解的神学存在),就当今这个世界,国外这些更为严谨的科学思路也正是我们需要去学习的,否则我们还在过去一样觉得自己刀枪不入,拿着大刀露出大胸肌去对抗别人的枪炮。

      所谓的科学研究或工程研究的基本道理也是如此,在技术和科学上要深度发展,需要有一种基本的素养就是“思辨”,具备这种习惯,才会有习惯对于未知世界提出大胆的假设和实验论证,这些创新无论是小创新还是大创新,你的思维都会陷入一片空白区,大多数人只能让别人来灌输这个空白区(就像老师告诉我们地球是圆的,所以我们天生认知地球就是圆的,就像古人一直认为大地是平的,当有人说地球不是平的时候,会遭到人们的反感,乃至与宗教排斥),敢去想这块空白区的人是具备足够多知识和信息的人而且对事物有完美追求的人,这类人少之又少,敢去把空白区落地的人也同样不多,因为没有人做过,不知道能不能行得通,也不知道行得通过后有什么问题,也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来做会更好。

人类的大脑空白区在不断拓展边界

       当有人总结出1+1=2加法运算时,就开始就有人再推敲更高的运算数,这算是顺延,而不是一个大的空白突破。但当有人发明了乘除法、开根号、微积分等等,人类就开始逐步走入科学的深渊,大家要知道,如果当初没有人去发明最基础的数学,后人是不可能突然就发明微积分的。

      同样的去看物理学等学科理论也是如此,在我们认知世界的真理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很多真理可能存活的时间会很长,但就历史来看,它迟早会被推翻,这就是发展,发展的过程也必然是基于过去,过去的东西就是对我们大脑空白的灌输,还会加上一些自己的理解。人类的智慧习惯性就会基于现实考虑到很多不完美的地方,然后去试图寻找到一个更完美的方法(这也许就是人生之中除了钱以外的乐趣所在吧),但寻找出来是否真的又是完美的呢?未必,后人一定还会发现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我们人类的智慧也仅此而已,所以不用有过多的高矮胖瘦,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有一颗追求完美的心态,但是不要去想到把所有事情做到后无来者,那是不可能的,只要保持这份赤子之心,就可以去改变你力所能及的事情,世界也会因为我们点滴的付出而在改变,而我们也从中能寻找到自己的价值和乐趣所在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自我思辨的力量-追求完美的内心驱动

      And,做任何未知的事情,一定会遇到短期内想不清楚的事情,那是因为我们脑袋有空白区,有的空白区是可以通过更多信息的搜集,更多知识的搜集来弥补的。有的空白区,就是需要我们苦思冥想的,我觉得这个过程更像是“思辨”,你逐步发现世界上的很多事情的解法就是那么一些常见的逻辑方法,最后看的谁更专注、谁更有方法、谁更会变通。

创新

       相比于古代的大哲们,他们穷其一生智慧在一些领域,这些智慧改变着人类的发展,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我们这些创新根本算不上什么,不过这样高级的习惯还是可以学习的,毕竟大师级的人都具备的素养,一定是可以帮助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的基础,这些思维会帮助我们在公司中做一些小创新,乃至相对大一些的创新点。

自我思辨的力量-追求完美的内心驱动

       通常在一些创新领域,无论是技术还是业务,那怕是产品的大的改动,一定会存在争论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一定并不是简单的相互抛问题的过程,这样做下去事情是不会有什么结论的,也通常不会有什么太实质意义上的进展。提出创新的东西就像第一个说地球是圆形的人、第一个提出光速是有限的人一定会被怼得很惨,这个时候需要有人去通过实践去找到一条可以证明的方法。

       可行的方法未必是最好的,但是这是敢于突破是需要勇气和决心的,更需要坚持和内心的力量。当我们发现这个创新道路上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方案未必是最好的,我们后面可以会对事物看得跟清楚,看到更远的未来。

      简单来讲,站在高峰上有一台望远镜平视前方就能看到很远的地方,而你要使用这个台望远镜的前提是你必须先站上高峰,创新道路上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你不知道你越过这个高山是否能看到希望的曙光。那么,当你想去创新的时候,你只有越过一个高峰才知道后面的路是怎么回事,先迈出去第一步,下一步自然就会比现在理解得清楚得多(也许我们人类的智慧就是被上帝限制在这个范围的,^_^,漫威电影智慧之王钢铁侠虽然也会做大量的论证,但是首次穿上战衣的时候也是和贾维斯说:我老爹给我说,先做再说),话说回来,咱们也不能因为先做再说这个道理,在做当下的事情的时候就可以稀里糊涂地乱搞,我们还是得有一套思路,这套思路的整理也是需要思辨的,例如选型。

      思辨可以帮助我们探索未知领域的自我辩证,这与发散思维的主要区别在于发散思维主要体现在头脑风暴上,而不是去推导论证上面,无论这种论证是基于已有数学物理的定理,还是基于对事物存在的公共认知。

选型

    对于具体的一件事情的选型,假如有3个人参与,他们探讨之前是没有做任何思考的,自然也没有想过有几种解法(例如:A、B、C、D、E 这5种)以及每种方式的优缺点,每种方式能解决掉多少问题和在未来的适应性。那么在实际讨论的时候,就有可能在讨论结束的时候才刚刚提出有可能有A、B两种方式,另一个极端是稍微沾边的方式都会被提出来(那怕是极为不靠谱的千奇百怪的解法)。

     但是无论如何,解法是否足够好,其实是还没有进行深度思考的。如果大家有足够多的思考,经过了初步的大脑的自我辨,就会在讨论前就会有人先想到A、B解法,另一个人想到了B和C,还有人可能会想到了A和C,3个人都比较资深,在自我思考的时候都考虑到了D、E两种解法,但他们都会觉得D和E的做法太愚蠢了,不应该作为备选项,那么3个人在真正讨论时根本就不会提到D和E。

      PS:同理,无论A、B、C都一定不是完美的,他们一定会有矛盾点,这里面就需要一种思辨后的量化结论。

      进而,这3个人每个人的思维都有1~2种方案,并且他们内心都有量化对比了,这些量化的对比在真正探讨之前,就会通过一些方式进行观点碰撞,大家对已知现存的问题、未来可能的问题可以相互抛出来弥补信息缺失,就对成本、效率、收益等有更综合的衡量,那么各自会心里会更有底。当真正开始正式讨论的时候,大家基本方向和思路就是统一的了,只是还有少部分问题还需要一起探讨。

自我思辨的力量-追求完美的内心驱动

     也许除了A、B、C之中的最佳方案外,还有一个X方案可能是一个更完美的方案,但由于我们对现实认知的有限性,我们苦思冥想后,只能暂时想到A、B、C然后择优的过程,X方案超出了我们认知的范围,我认为这完全没问题,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完美的方案和科学,我们都是在不断追求真谛过程中,在接近真谛的过程中,我们只要能理清楚,今天A、B、C是我们今天能想到的几条可行之路,在其中择优后对比现状会更好,而且好很多,对比我们的投入会多很多,那就是值得的,那就是对这个团队和公司乃至这个社会是具有价值的。这种沟通方式结合多人沟通就类似于“高效沟通”、“高效会议”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仅要有主题和目标以及流程的控制还得有足够多的功课。

    PS:古人们也在“假设地球是平的”基础上通常抽象出了很多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今天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是建立在宇宙不变量基础上测算出来的,也就是一定要基于一个现存量才会有更多的推导。

执行力

     无论是一个程序员、程序员的老板、产品经理等,只要真正想把某些事情做好,就需要具备思辨的执行力。拿程序员在实现程序逻辑来讲吧,拿到的设计文档,是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设计者无论如何思辨一定有未曾考虑到的细节,在真正落地细节的时候一定会有他没考虑到的地方,这个时候需要程序员自身对业务背景、技术、用户的理解的基础上做出一定程度的“思辨”,这种思辨的结果与设计偏差很大,那么就需要有所探讨,如果是设计上的完美补充,那就是锦上添花。这样做出来的事情会更加有血有肉,同时在系统设计上会更加具备扩展能力,而这些都源自于你对事物有一颗追求完美的内心在趋势,在职场上大家通常叫:主动思考。

     如果我们彻底失去了这种能力,就可能会产生一种现象:当别人提出A的时候,就会提出:A1、A2、A3...An怎么做,讲到A1的时候,就会有A1.1、A1.2怎么做,然后到A1.1.1、A1.1.2.....。我相信这里面大大小小的问题中8~9层以上的问题都是简单想一下就知道怎么做的,这种是完全没有做任何思辨功课的沟通了,这种沟通没有多大意义。

     如果经过自己的思考,觉得这个方向不认可就提出来不认可的原因,什么方式会更好。如果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自己去想办法,解决方案也可以在交流中Share出来,复杂的问题解决方法还可能会产生很多创新。自己暂时没想通的解决方案或者觉得矛盾的没看明白的,值得拿出来讨论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当大家开始探讨执行细节时,就不存在这个事情该不该做的而是一定要做,除非有一个更强大的理由,做法上也基本大家事先有一个初步的交流的,几个大致的思路基本是确定下来的,大家都对双方的想法有足够的理解才能叫大方向大家是一致的,信息不一致和执行细节可以再由谁去理清楚Share出来大家一起Review,因为很多事情都不是大家在没有任何功课准备的前提下讨论清楚的(这里指大家在共建基础上的认知,大家如果在本身认知上有分歧,尤其跨团队存在屁股问题是另一回事)。

     思辨与皮球,踢皮球的事情通常在职场上经常发生,不过思辨是让我们对于踢皮球的事情提出质疑的最大关键,这个时候需要更冷静的梳理,这是一种梳理的思辨,才能找到一种事情上的平衡和制衡方法,否则很多事情都会向着无解的方向去发展。这样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在这种事情上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习惯要站在另一个维度去看清矛盾点,工作用踢皮球的事情从逻辑上讲一定是会自相矛盾的,只是大家是否愿意认知到这种矛盾而已。

    归总到执行力上,整体上更重要的是信息畅通和协同,失去这个就是一定会失去执行力,假如人的脑袋和腿被拆开了,那么大脑希望腿迈出一步腿会听话吗?把一个团队比作人身上的各个部位,信息畅通和理解一致是前提,也就是身体的协调性是前提,信息的理解和思辨就是相互执行的有效性,当脑袋和退步的信息中断时,这就是瘫痪,此时只能用手去掰这个腿去动;当你把信息传达给腿,但腿不认知这个指令,或者这个指令在传达过程中被改变,让腿向前走它却向后走或向右走,让其跑它非要跳,最终导致执行力存在巨大的问题,这样的比喻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同。当然,执行力还有一个时间管理学和项目管理学在里面,这是另一个角度,在一些协调一致的组织内部,时间管理学和项目管理学对于大家来讲只是短期重点的方向问题,而不协调代表不具备战斗力,再好的时间管理学和项目管理学最终也会泥牛入海。

    一件大的事情的执行会分阶段,分阶段这个技巧会根据背景不同而不同,在资源足够的前提下,我们通常会按照用户优先、体验优先、收入优先、技术驱动优先等法则,在一些资源不充足和技术周期性上的考虑会先考虑先捏软柿子然后集中突破的原则等等方式,都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

     PS:关于执行力还有一些人际关系之间的问题,这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问,我们不在这里讨论。

解决问题

      就解决问题的手段来讲,也是一个思辨的过程,为什么,很多你未曾解决过的问题,一定会很多“猜测”(当然猜测也通常建立在我们对很多技术掌握的量和深度上),这种大胆的猜测就是趋势我们去做一些小实验,或者做排除法和在大脑排了优先级,很多时候老天会玩弄我们,有些时候我们最认为不会发生的低级问题发生了,可能在我们在大脑的最初排序时把它排在了大脑最后的部分,这些都是我们对未知不熟悉导致的,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当我们对事情有足够熟悉,就会产生一条经验性的法则,这有点像自然意识甚至于有点像肌肉记忆,What?大脑对这类问题、原因、解法见得足够多,形成了大脑自然意识下的“AI训练模型”,所以当再次遇到有点类似的问题的时候,下意识会从大脑搬出模型进行结果推导,在我们看来就是形成了一条自然的经验法则,^_^。

      而问题本身来讲,排查的过程通常有顺藤摸瓜法则、举证法、排除法、二分法则、分支法、排序法、回溯法等等方法(好像在将算法),这些在人类的大脑的自然意识方式,其实就是简单算法的变种,大脑会显得更为灵活变通。

      解决问题会经常陷入一种陷入一种幻觉:“见鬼了,怎么会发生这样子的事情?”,此时此刻,无论在交流还是自我思辨的时候,要坚持一种信念,问题一定出在我们忽略的某个细节上了,甚至于是一个非常低级的问题(往往约低级的问题越容易被忽略),要好好多理一理系统的运行机制,看看有没有什么细节忽略了,那些细节可能会导致这类问题。

      解决问题不要尝试将问题带入无人区的灰色地带:既不是用户的问题,又不是A模块的问题,也不是B模块的问题,也不是C模块的问题。那么换个维度看(或者叫换位思考),到底谁的问题?这样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上下游协调出了问题就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如果这问题很难搞,能否大范围降低问题出现的概率,行业内其他人是否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是如何解决的,如果最终还是解决不掉,再去考虑如何通过外围手段缓解问题,这是我们思维碰撞过程中需要去想的,也是整理的方法学。

      定位问题的现象和范围,通过现象和范围定位可能产生的原因以及原因的占比,以及定位到每一个原因发生的根源,从根源上把问题去解决掉,此时可能一个根源上引起的诸多问题都被解决了。举个例子:村里最近很多人死,死的原因最后查出来是瘟疫,瘟疫的源头是水源,水源的源头在山上的某个分流,山上某些动物的腐烂的尸体导致水源污染,要找到这个被污染的源头,我们需要有足够的思路方法和耐心,拔掉源头下游自然干净无比,如果有人有更多的耐心,可能还会去追查动物死掉的原因。治标的方法,有点像就问题解问题的项目思路,例如:加净水器,加消毒水,加去味的化学药品等等,这样既无法根本性解决问题,而且还会可能会让村民染上其它的病。而极端性的初级做法,只是简单的把已经死掉的人埋掉或烧掉或隔离等措施(当然这是必须的),其它任何措施都没有,也就是继续保持现状(有点类似于我们遇到某些问题重启是最终极的解决办法,但是重启后就不再管了)。

       思辨于我们是否值得去解决某些问题,这个看重要性和投入的产出,而这个产出是否为长期持续的来衡量综合价值,当你认清楚这一点,心里就会有量化思维,那么对一些事情就会坚定不移。

      PS:上面提到的这些思辨场景,其实都需要基于你对背景非常理解,对相关知识非常清楚。

思辨与成长

      思辨让我们无论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是技术能力上都会成长更快,让我们习惯性沉淀事情、总结方法和经验,这样的习惯会让我们对自己逐步有更高的要求,理论上讲这种习惯的延续是可以适应任何新的环境(当然还和其它很多因素有关,例如性格和观察力)。

      思辨让我们对业务的理解会更透彻,对产品系统架构和运行机制会更为清晰,这种习惯可以让你逐步地从小的细节到宏观大局都会有更清晰的认知,这样你会很多事情更加驾驭自如,对未来的理解和把控会更加游刃有余。

      思辨让我们具备一种对未知挑战拥有恐惧的同时,也拥有者着一份激情,在突破未知的一层一层窗户纸的过程中带着无比的惊喜,这种过程相比于被灌输结果的人是无法体会到的,也是无法领悟那种事情所带来的人生乐趣,这里面很多乐趣也是值得我们终生去回味无穷的。而这种能力将会伴随你的终生,这种能力并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因为时代的改变只是认知信息的变化,当你有足够的认知信息,这些能力是都是别人所不具备的。

      思辨的能力也通常不会随着行业和技术栈本身的改变而改变,这是一种习惯,你对事物的认知拥有一种习惯,对新的领域通常是一个信息搜集和客观认知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肯定需要花时间)。

      思辨的方式让我们更容易看清楚事物的两面性,从更为客观的角度去认知事物本身,善于将别人优势纳入到自己的体系或将自己的优势去融入到另一个体系中,而不是单纯根据别人的说明和文档照搬后,然后再来解决可能曾经走过的坑,因为别人介绍的东西永远都是完美的,这都是一些思维方式与习惯,也是自我思辨的过程。

      思辨可以让你对现实价值和技术有更充分的认识,你会更加懂得如何去利用你的能力为团体或公司做出更有效的价值。

      思辨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本身的认知突破于课本、文档,在一定阅历的基础上,会对事物的认知会有更多的理解和领悟。

      ......

       每个人思辨的方法学和理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性格和阅历,我们可以时常保持一种思辨的日常习惯,例如:平时对事物和问题提出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都是对客观事实的挑战和对完美的追求,我们需要有一种保持,但这并不够,提出这种问题谁都会,能提出关键性问题是需要思辨的,能将各种问题在脑袋里面或纸上推导一遍得出一些初步结论也是需要大脑之中有一种辩论的过程的,相信这样的习惯会让你成长得更快。

      总之,思辨应该是我们成长中的重要特质之一(虽然不是唯一的),我们在思辨的过程中,可以让我们成长得更好,另外也能寻找到人生之中的诸多乐趣和值得回味的东西。

     PS:很少写这种不算是技术文章的概念性文章(^_^,有很多技术细节也不能写),很抽象,希望对读者朋友有所帮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