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石器時代山地植物區系中的小楔葉化石(1)和榕葉(2)以及化石和活體物種表面具有細脈腺體特征結構(3~5)
(1)生長在石灰岩裸露岩石上的楔葉蚱;(2)東南地區現有石灰岩灌木叢植被
(神秘的地球 uux.cn)據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黃健)稱,榕屬是世界上最多樣化和廣泛劃分的木本植物之一,世界上有750多種,其中近三分之二在熱帶亞洲發現。該屬的生境和形态極其多樣化,廣泛存在于從濕度到幹旱的各種熱帶和亞熱帶植被類型中,其形态、習性和系統位置在屬内高度相關。
在我國西南和東南亞,有最典型的石灰岩喀斯特(又稱喀斯特)地貌,它具有獨特的地質和理化性質,幹旱和高鈣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其覆寫的植被在物種組成和生理生态學上不同于區域植被。最典型的是灌木型植被,由生長在裸露的岩石接縫中的灌木組成,許多屬植物是該植被類型中的主要群體。關于這種植被是人為幹擾還是自然演替的頂級植被,一直存在争議。
潘納植物園古生物學研究小組助理研究員黃健在閩東南部石灰岩喀斯特地區中心的文山盆地進行了長期的古生物學研究,最近在那裡發現了該屬的化石。在對活屬葉脈結構特征的研究和結論的基礎上,将該屬的葉脈格局分為4種類型,并總結了各亞屬的葉脈特征。經過現代物種的葉片重建和比較,确定文山植物區系亞屬化石屬于前衛擁有的亞種。Ficus),其最近的親戚是Ficus trivia。楔葉群和近似群分布于中國西南和越南北部,僅生長在石灰岩脊的灌木叢中。結合在植物區系中發現的其他石灰岩灌木叢特有植物,這種類型的植被存在于中新世(約1500萬年前),并且可能是在更惡劣的站立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同時,在化石葉片表面觀察到的"脈腺"結構與一些活石桉樹葉片完全相同,這種結構的主要功能可能是鈣排水,這是對石灰岩生境的适應。文山的物種多樣性遠高于鄰近地區古植物群,生境(同時是石灰岩植被、非石灰岩植被)的多樣性是一個重要原因。
該研究發表在《古古植物學國際古植物學雜志》上,标題為《中國南方中新世的無花果化石:中國深層喀斯特植被的中國形态》。
本研究由國家基金(U1502231,41661134049)、中國科學院"西光"青年人才項目、"135"項目方向I(2017 XTBG-F01)和中國科學院東南亞中心(Y4ZK111B01)資助。
相關:楔形葉化石的發現證明了長期存在的石灰岩灌木叢
(神秘的地球 uux.cn)據《科技日報》(趙漢斌)報道:生長在裸露岩石接縫中的灌木植被,特别是屬植物受到人為活動的幹擾,還是自然演替的頂端?學術界一直存在争議。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研究所最近發表在《國際古植物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有助于澄清這個問題。
該屬是最多樣化和廣泛劃分的木本植物之一,全球有超過750種,其中近三分之二在熱帶亞洲發現。該屬的生境和形态多種多樣,廣泛存在于從濕度到幹旱的各種熱帶和亞熱帶植被中,其形态、習性和系統位置在屬内具有高度相關性。
在西南和東南亞,石灰岩溶地貌最為典型,幹旱和高鈣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其覆寫的植被在物種組成和生理生态學上與區域植被不同。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物研究小組助理研究員黃健在閩東南部石灰岩喀斯特地區核心區文山盆地進行了長期古生物學研究,發現了該屬的葉片化石。在深入研究了現屬和亞屬葉脈的結構特征後,将葉脈模式分為4種類型。經過葉片結構重建和現代種比較,确定文山植物群中該屬化石屬于無花果亞種,其現屬親為楔葉。
楔葉群和近似群分布于中國西南和越南北部,僅生長在石灰岩山脊灌木叢中。結合在植物區系中發現的其他石灰岩灌木叢,這種類型的植被存在于大約1500萬年前的Mesooc和Neusocons期間,并且可能是在更惡劣的站立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同時,在化石葉片表面觀察到的細脈腺體結構與一些活石桉樹葉完全相同,這種結構的主要功能可能是鈣排水,這是對石灰岩生境的适應。文山植物群的物種多樣性遠高于鄰近地區古植物群,石灰岩植被、非石灰岩植被等生境的多樣性是重要原因。
科學100%助力中國科學,讓科學知識在網際網路上和生活中廣受歡迎。溫馨提示:以上是100%線上閱讀的内容,轉載分享隻是為了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内容僅代表原作者的觀點,如有建議,請留下私信,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