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響應第八屆拯救瀕危青蛙日保護倡議,台北市副市長鄧家基和新北市副市長陳成賢齊聚台北市動物園,通過與世界的保育合作,打造"青蛙現在三居雙北台北井井生活"的願景,順應世界的脈動, 以及兩個北部地區的整合和地區外保護。
三十年前,台北紅蛙廣泛分布在台灣西部的低海拔沼澤、水田等環境中,但近十年來,随着農藥的使用、道路建設和土地開發,對環境敏感的台北紅蛙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原帶的分布迅速縮小到隻有少數分散的栖息地。
其中之一,新北市三芝蘆保的蓮花場,曾經見證了友好養殖的機會,使台北紅蛙的數量成倍增加,人與環境等生物和諧共處,但不幸的是,由于沉積物流入田地時人工捕獲和修複溪流,讓台北紅蛙完全消失在蓮田的經典故事中, 生态環境和保護動物敏感脆弱的一面,隻要稍加粗心,很多人的長期努力,可能會瞬間被抹殺,也凸顯了養護跨領域、跨機構合作的必要性。
雙北市副市長今天首次聯手為台北的紅蛙發聲,與其他26個國家一起響應全球青蛙保護倡議。兩位副市長共同在台北紅蛙群的養殖池中種下了希望窄葉澤路,而局長則在生命樹下提出了自己的生活目标,突出了雙北的發展建設,将生境保護和物種保護作為規劃的核心思想,讓雙北逐漸發展成為宜居的, 動物友好型田園城市,并期待不久的将來,人工繁育台北紅蛙,可以回歸濕地環境。
雙北市政府已開始共同努力,開發台北紅蛙的栖息地,使濕地和周圍的農業利用與保護,教育和經濟價值相結合。利用生态保護知識,我們可以開發出具有環境可持續性意義的最佳經濟發展模式,實作未來生活、生産與生态共存的共赢,進而實踐生态友好、雙北進步。
由林業局和慈善基金會共同贊助的"綠色保護"标簽代表了,例如,在生産過程中的有機農業,不噴灑農藥和化肥,以及在保護動物方面,以自然友好的方式耕種。通過注重物種監測,保護栖息地,同時讓消費者購買安全的食品,享受綠色生活,除了保護農民的生計外,更加保護動物及其栖息地環境,為生産、生态和生命創造雙赢的機會。希望類似概念的推廣,能讓以台北命名的台北紅蛙不會消失在雙北。
台北紅蛙案
中文名: 台北草蛙
名稱: 海拉拉納大鵬
别名:神蛙雷霆青蛙
栖息地:湖泊,池塘,草地,水域,池塘,以靜态水域為卵的場所
尺寸:小而苗條,雄蛙小于3厘米,雌性青蛙約4厘米
特點:纖細纖細的身材,吻端尖長,鼓膜大而明顯,身體背部黃綠色或草綠色,親吻末端身體側面有黑褐色寬條,背部有白色褶皺
習性:雄蛙不完全,叫小單音"叮",春夏繁殖,每枚卵300-500隻。
分布:台灣、印度東部、尼泊爾、越南、華南地區。
保護等級:珍貴和稀有保護類别
以台灣二等珍稀野生動物台北紅蛙命名,由美國學者約翰·範登堡(John Van Denburgh,1872-1924)于1909年命名,标本以台北的一個标本命名,故被稱為台北紅蛙。
(中國時報通訊)